无问西东,“成都之变”的启示

无问西东,“成都之变”的启示

首页游戏大全凉山跑得快10张牌更新时间:2024-06-11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沈俊霖 王 婷 衣 涛 梁 超

五月的蓉城,姹紫嫣红,绚丽多姿。

近些年,成都的发展令人瞩目,“硬实力”不断提升,去年GDP突破1.77万亿元,在城市矩阵中,过去10年间提升了6个位次,上升至全国第7位,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跃升。

成都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青岛日报派出报道组,零距离感悟这座魅力之城,用媒体人的视角,“解码”成都,探寻其成功密码。

“成都变了!变得不太像印象中的成都了!”这是报道组最真切的感受。变化来自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更来自于城市视野格局和市民心理的变化。“城市密码”就蕴含在这些变化当中。

视野之变

主动走出“舒适区”,“跳出成都看成都”

“师傅,现在成都的环城公路修到几环了?”在乘坐网约车前往成都市青白江区采访的路上,记者随口一问。没想到,这一问打开了司机王师傅的话匣子。

“这几年,成都的变化太快了,在之前三环路之后,又修建了三条绕城高速,第一绕城高速全长80多公里,二绕全长200多公里,三绕就更长了,达400多公里,不仅把成都所有的区县全部绕进来,连周边的德阳、眉山、资阳等地市也绕进来了。十几年前,三环路这些地方都是菜地,再看看现在……”王师傅指着窗外的摩天大楼对记者说。

一路走,一路讲,王师傅对这几年成都的变化如数家珍,点赞不已。

除了不断蜿蜒向前的公路外,这些年来,成都一个看得见的显著变化,就是空间布局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一举突破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空间掣肘,开启城市格局千年之变,建成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

与“体格”一起长大的是城市的能级。来看两个关键指标:一个是人口。目前,成都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直逼北上广深;一个是GDP。2020年,成都经济总量超1.77万亿元,在全国、中西部和副省级城市中分别位居第7、第2和第3位;尤其是在全国的排名,过去10年间提升了6个位次,这在前排城市中绝无仅有。

视野决定格局,格局成就人生。成都的成功,根子上是视野的变化。最近几年,常常听到各界评价,“成都发展很快”。还有人说,“休闲只是这座城市的表象,野心才是它的内核”。

人有“人格”,城有“城格”。成都的“城格”非常鲜明。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之水浇灌成都平原,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在农耕文明时期,赋予了成都自给自足的良好基础。

阳光、麻将、茶馆,美食、美景、美女,“美食之都”“休闲之都”“麻将之都”,这些元素、头衔,甚至是调侃,一度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色,令人为之向往、着迷。有人将成都的文化用“进退自如,浮沉自安”八个字概括。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赵雷的一首《成都》火遍大江南北,对于这忧伤的曲调,配上那走心的叙事般的歌词,打动了无数在大城市钢铁森林里苦苦挣扎的白领青年们,加深了对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憧憬。

天赋异禀,成都人有足够的资本骄傲自满,也由此形成了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盆地意识”,以至于“少不入川”的俗语流传甚广。

受这样的意识支配,成都曾经的视野不够开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座城市站上更大的舞台。

这些年来,成都主动“走出舒适区”,一点点改变人们的“固有印象”,曾经熟悉的成都正在变得“陌生”。

成都摒弃“盆地意识”“西部思维”,登高望远、放眼世界,“跳出成都看成都”,站在世界城市的高度看成都,跳出区域中心城市的视野局限,重新锚定了自己在全省、全国、世界城市坐标体系中的位置。

城市功能决定城市势能,城市势能决定了城市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近年来,成都通过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全面强化“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支撑,加快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去年,成都发布了一个影响力颇大的报告——《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总报告(2019年)》。这个报告是主动对标伦敦、纽约、东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邀请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历时一年进行深入研究与梳理总结的成果。

近年来,成都市紧盯先进城市标杆,始终遵循城市演进科学规律,坚持规划引领,奋勇争先进位,不断学习世界城市规划建设经验。

与高手同行,才有可能成为高手。“十三五”的短短五年间,成都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世界城市排名从第188位跃升至第59位,简直是“搭火箭”。

成都,这座位于中国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正在想方设法走向现代、迈向世界。

成都对“十四五”的谋划同样视野宏阔,从城市之于全球、局部之于全局、当前之于长远、发展之于民生的宽广视角,作出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成都明确提出,到2050年,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格局之变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

向西延伸至欧洲腹地和中亚各国,向南延伸至东盟各国,向北延伸至俄罗斯,向东依托“蓉欧 ”通道和长江水道辐射日韩、我国港澳台及美洲地区……

在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展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一条条铁路从成都向四面八方延伸,构建起了一张巨大的网,让成都成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目前,成都已经构建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在疫情冲击下,成都国际班列开行量实现逆势增长,去年全年开行5000列,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0%,连续五年位列全国第一。”成都国际铁路港外联部郭淇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需求持续旺盛,一季度,成都国际班列开行量实现近1200列,同比增长45.9%。

铁路货运周期是海运时间的三分之一,而价格却是航空的五分之一,且基本不受天气影响,因此受到一些附加值高、对运输时效要求高、运量大的产品的欢迎。

有了大通道,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向成都汇聚,借助通道优势,更有竞争力的城市产业正在加速形成。

郭淇文介绍说,成都国际铁路港区规划面积73.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已引进16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累计投资1090亿元。“盒马鲜生西南地区总部在港区,成都所有门店的分拨和结算都在这里,中远海运依托大弯货站在这里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工程,还有宝能、宝供、苏宁、绿地、美国安博、阿里巴巴旗下菜鸟项目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供应链企业入驻港区。”

在距离成都国际铁路港十多公里外,一座全新定义的新城正拔地而起。

“欧洲产业城以临港智造、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适欧适铁‘两头在外’的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聚集区。目前已聚集英国凯格瑞、华鼎国联等总投资近720亿元的重大项目21个,外资项目6个,外资总投资近20亿美元。力争到2025年,建成一座25平方公里、拥有12万人口、工业产值1000亿元的生态优美、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青白江区欧洲产业城管委会李萍告诉记者。

在空中,成都正在织一张越来越绵密的全球网络。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跻身国内第四个“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成员和全球最繁忙机场25位,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到130条。

一个多月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将开航投运。这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的使用需求。

届时,成都将成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将大大提升成都枢纽城市通达性,进而提升城市能级。

高效畅达的国际通道网络,成为成都乃至西部地区企业运用国际市场的主要依托,形成了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的良好态势。

成都在对外开放版图中的“存在感”明显增强——

成都已与235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进出口总额排名上升至副省级城市第6位,超越了不少沿海港口城市;

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05家,利用外资实际到位512亿美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数量增至20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领馆第三城”;

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93个。

天道酬勤。表现优异的成都,陆续迎来多项国家战略,历史性地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成都成为“两翼”“三极”的核心之一;

2019年印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成都青白江经济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列为枢纽经济建设的重点;

“一带一路”建设、自贸试验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战略密集部署,成都的开放势能不断蓄积。

开放已经成为成都面向未来的制胜法宝。

成都“十四五”规划提出,让开放成为公园城市发展的独特性格,打造面向全国、链接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努力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

地处西南内陆、不靠海、不沿边,搞对外开放,成都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凭借一股子韧劲,成都正一步步实现着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华丽转变”——

从“蜀道难”变“全球通”,从昔日的内陆腹地变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前沿,成都用行动开创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新局面、新未来。

成都的闯劲、干劲、韧劲,值得学习。

路径之变

从“一城独大”到“大手拉小手”

独行快,众行远。

成都历来是天府,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四川省前列,已经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全省主干城市,城市能级不断跃升。但即便如此,在抱团发展的今天,成都也无法凭一己之力赢得未来。

与此同时,成都“一城独大”导致的“虹吸效应”也引发诟病,“大树底下不长草”现象也或多或少存在。

2020年,成都市GDP达到17716.7亿元,占四川省的比重高达36.5%,几乎相当于排在第2至10位的绵阳、宜宾、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凉山、内江9市GDP的总和。

四川省要成为经济大省强省,需要“高峰”,也需要“群峰”。作为“极核”“主干”,成都必须在辐射全省、拉动周边兄弟城市发展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当然,成都也认识到这一点,省会强,四川才能强,而四川强,省会自然就强了。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

新使命意味着新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都面临的最重大战略机遇。”这是成都上下的共识。

但成都全域和重庆主城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唯二极核,目前能级还不对称。

在位于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办公室里,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成都的土地、人口、GDP分别只有重庆的17%、53%、72%,差距不小。

成都与重庆,就好像天平的两端,要想实现平衡,成都必须“加码”。如何快速增加城市的能级呢?成都把打造成都都市圈作为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先手棋”。

尹宏说,成都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加快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以平台城市思维在成都都市圈乃至更大范围构建网络化功能布局,推动规划协调、政策协同、功能共享,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和承载力。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展厅,一幅绚丽的未来图景在声光电中徐徐展开——

成德眉资区域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区域涵盖四川省省会成都和德阳、眉山、资阳3个地级市,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19年成德眉资区域常住人口2564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07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

成德眉资同城化后,其土地、人口、GDP分别提高到重庆的40%、82%、91%,二者能级大体相当。

目前,成德眉资正聚力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发展能级大幅提升,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

“届时,成都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极核’的地位就能进一步提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就有了更有力的支撑。”尹宏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显然,“老大哥”成都决定着成德眉资同城化的走向,速度是快还是慢,水平是高还是低。

“在推进过程中,成都发挥‘主干’作用,‘大手拉小手’,勇担当、多付出、作表率,优势互补,相互成就,赢得了兄弟城市的拥护与支持。”尹宏说。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一年来,成德眉资四市共执棋子,连线画圈,建立起“领导小组统筹、同城办协调、省直部门指导、4市主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起“1 1 N”都市圈规划体系。扎实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和183项年度重点任务落地实施,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都市圈带来的便利和巨大能量,同城社会共识已经凝聚,同城经济效应开始显现。

本文来源:青岛日报

来源:人民资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