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是宫崎骏十大经典动画电影之一,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3分,影片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长篇动画、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及最佳配乐四项大奖。宫崎骏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上也深受大众喜欢。
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千寻跟随父母搬往新家,途中误入一座神庙进入另一个神灵异的世界,她和父母一起走进这个世界,由于父母对远处飘来的食物香味引起好奇后导致贪吃,最后中了魔法变成猪,千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救出了父母。
《千与千寻》虽说是一部动画片,但它是属于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纪录片,在这部电影中,它告诉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在成长中不要忘记自我。
很多人在解读这部电影时,通常会着重分析千寻这一角色,但对我而言,这部动画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白龙。我将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来分析白龙的三种人格。
“本我”体现:白龙为了满足*,释放了人性贪婪的一面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在1923年,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格的三个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这三个人格理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我”是完全有自己的意识,代表*与自私,也会受到意识的压制,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和追求的舒适度,不论是非对错,盲目追求;“自我”有自己大部分的意识,它是负责处理外部环境的事情;“超我”只有少部分意识,它是人格结构中后天形成的道德规范、良心等,是一位严厉的大家长。
当我们还是一个婴儿,还不会支配自己的意识时,感到饿了的时候,就想吃,不管当时的条件是否允许,他们就想满足自己的*,寻找快乐,它有着被体内压抑已久的积淀物暴发出来的冲动和*,他们不按常规出牌,所以,把他们的兽性都暴露出来,这就是“本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一定程度有自己的意识,受到教育和社会规则的影响,他们就会按照常理出牌,它不会和“本我”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会控制好自己的*与追求,在道德允许的情况下,按照现实做事。
“超我”,是追求完美主义的理想者,它的作用是监督“自我”和限制“本我”,它会按自己少有的前意识指引我们做正确的事,这就是它的良心。
“本我”是理智与智慧兼得的,它有自己意识的觉醒,当“本我”的本能意识失控时,“自我”的理性就会监督于“本我”,而“超我”受外部环境和社会准则影响,它要遵循道德的原则规范自己,从道德角度来说,“本我”就是“是我的”,“自我”就是“可能是我的”,而“超我”就是“应该是我的”这一理论。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它们三者的关系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它们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本我,是最原始的自己,它的目的是追求快乐,它有着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利益、冲动等。它的要求就是让自己感到快乐,而不是痛苦,它不会顾及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没有自己的意识。
《千与千寻》中的白龙,原本是琥珀川的河神,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建筑物所填埋,最后化身为白龙跟汤婆婆学习魔法,成为她的徒弟。
汤婆婆是汤屋的主导者,权力至高无上,作为徒弟的白龙,权力必须经过汤婆婆赋予才能行使。作为徒弟的白龙,为了能满足自己的*,把自己的名字作为学习魔法的交换条件,他渴望自己拥有一项高于其他人的技能,而魔法让他的“本我”最大限度的暴露出来,魔法让白龙的“本我”得到了释放,也让他失去了本能的道德原则,利用魔法在帮汤婆婆做坏事时为所欲为,不顾良心的谴责,因为“本我”的特点就是追求快乐。当白龙的*和追求失去了道德的约束,他的无意识使他在满足自己的追求时越走越远。人性的贪婪一旦形成,会造成社会和他人的伤害。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大家长,它受社会文化和道德法律的约束,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受父母的影响,通过父母的教育和社会文化传递给儿童,儿童的意识在5岁的时候开始形成,它是控制本我的冲动、监督自我的行为,也是追求完美主义者。同时超我也拥有多重身份,而这个身份会指引我们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是一个严厉的大家长,有时候为了让自己更完美,会有自虐倾向。
千寻来到神灵世界后,白龙作为她的引领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帮助了千寻很多,他的完美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告诉千寻在这个世界如何生存、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它是回家的唯一条件、帮助千寻度过危险等等。
这些属于白龙良心的表现,为了能给千寻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追求更完美的自己,他曾经因为“本我”迷失了自己,遇到千寻之后,他的良心慢慢找回了完善的自己,才不会在失去自我的道路越走越远。
- 白龙道德的形成受婆婆的影响
汤婆婆是白龙的领导者,在她身边做事,潜移默化之下,白龙向着汤婆婆的方向靠拢。汤婆婆“超我”的体现使白龙不得不在违背良心的情况帮她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在汤婆婆手下做事的都会签一份契约,契约也代表着印章,也叫魔法合约印章,通过魔法印章签的合约,都是不可以拆毁的,由于汤婆婆在白龙身上下了诅咒,白龙不得不去偷取印章。
汤婆婆的”超我“使白龙在这种情形下,只能选择接受,以至于他的人性在善恶之间失去了平衡。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的行为是在童年经历时没能得到解决所留下来的心理冲突,但是最终白龙还是战胜了汤婆婆赋予的“超我”,因为在千寻身上实现了自身的“超我”。
自我,夹杂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是理性是受千寻的引导和智慧的代表,它有大部分的意识,思维方式属于正常人,符合逻辑。比如:判断、思考、记忆等等。它在满足本我的同时 , 又要受到超我的约束,起到整个机体受到保护的作用,遵循“现实原则”,它主要是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人的性格是在不断成长中得到升华的,从最初的“本我”到“自我“的脱变。白龙从追求快乐到理性的选择自我,离不开千寻的引导。
白龙的恶在千寻的引导下找到了自我,在千寻身上找到自己曾经的记忆,他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想起自己曾经是河神。
白龙在钱婆婆那接回千寻时,他的记忆也苏醒了,原本学习魔法时“本我”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寻找快乐,到现在找回“自我”时最真的表现是现实的,曾经是琥珀川的河神,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被填平了,也印证了“自我”在“本我”中分化出来后必须遵循社会的规则,以现实为原则做事。
- 桥的象征
《千与千寻》中桥的象征是时间,它连接过去和现实。对于千寻来说,桥是她进入神灵世界和回归现实世界的时间过渡,白龙告诉过她:“过桥的时候不能呼吸”。白龙在这个神灵世界待久了对这里的规则有所了解,不管你进入神灵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都要遵守它的生存规则,因为这就是现实。
同时也印证了“自我”最终要回归现实的事实,因为我们在不断成长中,道德法律不可触犯,在寻找快乐的同时也要接受现实。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我们会因为利益、权力、地位的诱惑忘记了当初的出发点是为了什么,有人会因为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我,居高临下的地位而丧失自己的初衷,对于贪婪与迷失已成为人性的弱点。在《千与千寻》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白龙因为被权利和地位、善良、最后找回自我的蜕变过程,在经过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对抗过后,最后变成了最初的自己。
在大千世界中,最难的就是做回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别人,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己,但能做的,就是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在诱惑的魅力下,总会有个声音在提醒你,你看到的都是假像,不要被表面迷倒,纯粹只是为了蛊惑人心,抓住你的弱点,让你迷失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