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钩考】先、后天八卦方位图之来源与意义
(金栋按: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系“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知其所以然,然有人认为本文是刻意“卖傻、使坏”之举,从而恶意攻之,随他去吧!)
金栋按:据易学史料,八卦分先、后天,先天八卦乃伏羲所创,后天八卦由文王所制,实由北宋·邵雍据《易·说卦传》推演而来!
《易·说卦传》篇,据南宋·朱熹《周易本义》共分十一章,前三章见马王堆帛书《易传·衷》篇。其中
(1)第三章是“天地定位”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天地定位”,是以乾、坤先定南、北。南、北之位定,其余六位可类推而定。“山泽通气”,是以艮、兑定西北、东南。“雷风相薄”,是以震、巽定东北、西南。“水火不相射”,据帛本《易传·衷》篇,“不”是衍文。“水火相射”,是以离、坤定东、西。此种卦序,以“天”为首,宋儒谓之“先天卦序”,即北宋·邵雍据此章推演而为“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其图则见于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中。
如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上》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顺数之: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逆数之:震一,离、兑二,乾三,巽四,坎五,艮坤、六也。”
朱熹《周易本义》说:“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居东南、震居东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于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谓先天之学也。”
据邵雍所说,此图乃伏羲所创,长期为人不知,是他得了圣人不传之秘,于是将它公布。并说此方位《说卦》已有,即第三章,只是世人不解。实际上,此实系邵雍所假托、所编造的神话!因其渊源有自,确有所师承。
宋儒朱熹认为,邵雍之学源自宋初道士陈抟(希夷),陈抟源自《周易参同契》之炼丹术。如
《朱子语类·卷第一百·邵子之书》说:“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
清人胡渭《易图明辨》因袭之,说:“朱子谓希夷之学源出《参同契》,何以知其然乎?曰: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若合符节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阳消阴息之月象。”如下:
阳气生于东北,经震、离、兑,至乾卦之位,表示望月前三候(初三、初八、十五),月光增长即阳息阴消的过程;阴气生于西南,经巽、坎、艮,至坤卦之位,表示望月后三候(十六、二十三、三十),月光亏损即阳消阴息的过程。此以月光晦、朔、弦、望之气的盈亏,推演阴阳二气消长盛衰之说。
据易学史料,溯其源,以八卦方位而言,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之源流,即《说卦传·第三章》乃以月亮运行一月中晦、朔、弦、望之阴阳盈虚变化而来,脱胎于汉代易学——西汉京房《京氏易传》“八宫纳甲”说、《易纬·乾凿度》及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之炼丹术等,后经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因内容太多,于此不赘,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
据上简述,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是一个朔望月(晦朔弦望)的运行变化规律图,是历法概念,此其原始之本义矣!
(2)第五章是“帝出乎震”章,说:“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潔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宋代之前,人们所谈的八卦方位就是“帝出乎震”此章的方位,即震东、兑西、离南、坎北。此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模型、之平台,乃宇宙模型,对后世影响巨大。如汉代成书的《灵枢·九宫八风》篇之首图,便是如此排列。宋代邵雍认为他的八卦是伏羲所传、是天道,伏羲在文王之前,故叫先天方位,而文王所传是地道、则是后天方位了。
如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上》说:“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
朱熹《周易本义》说:“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谓后天之学也。”
朱伯崑《周易通释》说:“说这个方位是文王所传,其根据是《易传》是孔子所作。孔子的《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因此八卦方位当是文王重卦时所排定的。经过历代学者们的研究,特别是近现代学者用新的方法对《周易》进行研究,多数学者已意见一致,认为《易传》不是孔子所作,那么八卦方位说也就不是文王所传。”
殊不知,此后天八卦方位亦是历法概念!
据少数民族彝族历法、相关古籍记载、史料传说及现代相关学者的研究考证等,后天八卦方位,乃伏羲氏仰观天文天象、俯察地理地形等而创制的季节历法,即八卦符号所表示的是一个太阳回归年四时八节(十二月)季节气候(阴阳寒暑之气)的变化规律,亦即北极星(北斗七星)斗柄(天帝、北辰、太一、太极)旋转一圈所指方向,以八卦符号定一年四时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十二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上古时期的历法,由伏羲氏仰观天文天象、俯察地理地形等而来,不是宋人说的由“周文王”所创建!如
①战国·尸佼《尸子》说:“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八卦定八节)
②《周易·系辞传》说:“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③马王堆帛本《易传·要篇》说:“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八卦定四时)
④中国最早的一部数理天文学著作
a.《周髀算经·商高篇》说:“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
汉魏·赵爽注:“包牺,三皇之一,始画八卦。……包牺立周天历度,建章蔀之法。《易》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此之谓也。”
b.《周髀算经·卷下·天文篇·历学历法》说:
“古者包牺、神农制作为历,度元之始,见三光未知其则,日月列星,未有分度。日主昼,月主夜,昼夜为一日。日、月俱起建星。月度疾,日度迟,日、月相逐于二十九日、三十日间。而日行天二十九度余,未有定分。于是三百六十五日南极影长,明日反短。以岁终日影反长,故知之。三百六十五日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岁终也。……”
【译文】古代包牺、神农创制历法,开始推算的时候,观测日、月、星,尚未知其运行规则,日、月、列星的位置也未能度量测定。注意到太阳主宰白昼,月亮支配黑夜,定一昼夜为一日。太阳与月亮都从建星出发向东运行,月亮运行的快,太阳运行的慢,行至二十九日至三十日之间,正是日、月相互追逐最靠近之时。此时太阳已在天上运行二十九度多,但这些尚无确切数值。于是观察到365日后太阳运行到最南端而使表影达到最长,第二天影长变化反过来,开始变短。发现这年底表影达到最长的周期,每三个365日,就有一个366日。于是知道一年之长是365.25日,确定了一回归年日数。……
即上古时期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仰观天文天象,历日月星辰,俯察地理地形,涉山川河泽……手持圆规方矩,建立周天测量度数,画八卦、列八节以制历法,以北极星(北斗七星)斗柄(天帝、太一、太极、北辰)旋转一圈所指方向,划分一年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推步一周天为365度四分度之一(365.25度),属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内容(天文历法描述的是宇宙天体——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的的运行变化规律,即一年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气——阴阳寒暑之气的变化规律,是真正的科学)。即又如下说:
⑤《易纬·乾凿度》说:“孔子曰:方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剥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
“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八卦定四时十二月)
据上简述,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表示的是一个太阳回归年(春夏秋冬之四时八节十二月)的运行变化规律,是历法概念,此其原始之本意,即“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不是文王所创制,亦是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氏所创制!
要之,邵雍认为伏羲先天八卦为“《易》之本也”(为体),文王后天八卦为“《易》之用也”,实皆历法概念,即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表示的是一个朔望月(晦朔弦望)的运行变化规律图,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表示的是一个太阳回归年(四时八节十二月)的运行变化规律图,皆由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圣人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所创制!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附:相关配图及参考书目如下
《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伏羲先天八卦方位”
《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之“文王后天八卦方位”
《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
月体纳甲图
宋·朱震《汉上易传》“月体纳甲图”
月相盈亏图
月体纳甲图
古太极图(伏羲先天八卦——天地自然河图)
四时八节四方四隅坐标图
太极八卦隐含八节图
斗柄所指之月建、十二支、二十四节气
《灵枢·九宫八风》“太一游宫图”
《灵枢·九宫八风》之首图“合二为一”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