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那时候,还有多如牛毛的武侠小说,在世上纵横驰骋,比如《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等等。
侠客梦
作者:草川人
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中国的男人们,似乎都曾经有过关于侠客的一段梦。这梦多生长在人生的少年阶段,也正是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时候。比如少年王维曾经就写过:“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可见,从古到今,每个少年人,内心都曾经藏过一个侠客。
历史上的中国,几千年来经常战乱不断,哪怕被称为盛世的唐朝,依然经常烽烟四起。再加上那时没有多少科技,只要打仗,基本靠的都是人,靠的是自身的拳脚功夫和手中的冷兵器。那时的武术,不仅是用来强身健体的,更是用来战斗的。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在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一部《水浒传》,从最浅显的表面看,就是一部武侠小说,其对国人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因此民间就诞生了“少不看《水浒》”的说法,怕孩子看了会学坏。
于我而言,成长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有层出不穷的武侠电影,比如《燕子李三》《小李飞刀》《侠女十三妹》《少林寺》《武当》等等,简直多的数不胜数。少年时的我们,也因为经常偷着去看电影而忘了学习,回家后被父母抽屁股蛋子。
那时候,还有多如牛毛的武侠小说,在世上纵横驰骋,比如《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等等,也孕育出了许多武侠小说的大家和名家,比如金庸、梁羽生、温瑞安等等。那时的武侠小说,经常偷偷地停泊在孩子们的书包里、抽屉中、枕边、课桌的桌仓里。有很多孩子,因为上课时偷看武侠小说而被老师处罚过。
在成长的岁月里,第一次知道武术和侠士那是相当遥远的事情了,应该是我刚刚记事的时候。那时,墙根下晒太阳、打牌、下棋的人,只要闲下来就讲我们村子里的侠客。这人叫“王把式”,比我的祖父年长十七八岁,名震十里八乡。据传说,王把式年轻的时候,在村子里曾经表演过多次,他能抱着碾麦子的石碾子在麦场上行走两圈,他一拳能把土墙砸出一个小坑来。我经常听得目瞪口呆,心想长大了一定要做一名这么厉害的人物。
有一次,我缠着祖父问,这王把式是怎么学到的拳脚功夫呢?祖父说,那时还是清朝,乡里人都会几下拳脚,王把式一家经常被村里人欺负,小小年纪就开始学习武术,长大后又走南闯北,到处拜师学艺,最后学成归来,据说打遍了天下无敌手。因为眼眶深,再加上尤其精通猴拳,被人称为“深眼猴王”。
据传说,王把式十八九岁外出学艺的时候,曾经在西北的某省整整走了一整天,走的口干舌燥。在一个村子里,向一户人家讨水,一名女子端来一瓢水,他却仅用两根指头夹着喝,表示自己很厉害,很有功夫。没想到惹怒了女子,几下将王把式打了个落花流水,甚至被打的半天找不到北。王把式当时就跪了下来,拜此女子为师,精心学习拳脚。
不过这仅仅是村里人的传说而已。多年后我已经参加工作,某年在《甘肃日报》上看到一篇民间武术的文章,没想到正是讲我们村子里王把式的事情,我当时惊讶的一口气将其读完。也从这篇文章中,我才真正了解了他。王把式真名叫王步高,1884年生于甘肃省西和县草川村。出生后,祖父为孙子取名歩高,意为望孙子步步登高,前程无量。
他长到六七岁的时候,跟随村子里的人学习武艺,一教就会,又肯下功夫。至十七岁时,已成了闻名乡里的青年武术师。1904年,年仅十九岁的王步高辞别亲人,出门远游,以武会友,遍访名师。一日至宁夏固原县,他听闻有一黄姓武师,技艺精湛,遂去拜谒。黄师傅喜欢他的敦厚老实,学艺心切,收之为徒,並佣工黄家,白日干活,晚间习武。
之后又遇到庄浪籍武师邵银环。邵银环初遇步高,见他仪表堂堂,谈吐不俗,言恳意切,遂收为徒。师傅尽心传授,徒弟勤学苦练。从学三年,学尽了邵师傅以及师傅三个朋友的所有武艺,并将这些武艺融为一体,技艺突飞猛进,颇得邵银环的赞许。
学成后拜别师傅,回到故乡,并且上演了抱石碾子的功夫。1928年,西北军著名将领吉鸿昌驻军陇上,倡导国术,号召军民习武强身,御敌卫国。1929年2月,在天水东校场,吉鸿昌亲自主持举办了“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这次比赛共进行了两天,二十余位著名拳师,分别登场献技,进行了拳术、器械的表演赛和搏击实战的擂台赛。
王步高受父老乡亲的重托,也参加了此次比赛。在比赛中,他以纯精的童子功和超人的绝技,博得了吉鸿昌将军的赞赏,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被大会评为一等优良,授红缨枪一杆、腰刀一把、奖章一枚、奖状一帧、奖金百元。1944年在甘肃省第四区联合运动大会上,王步高又以自己精湛的技艺独占桂魁。两当县县长胡守谦亲赠银盾一樽,上书“我武维扬”四个大字,以资鼓励。
根据资料,王步高一生授徒甚多,姣姣者亦不乏人,如在武术挖掘整理中积极做出贡献的西和县老拳师范汉英、王旭宗、王尚斌等均系王步高之得意弟子。在西和,王步高之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徒比比皆是,真可谓是桃李满武林。王步高于1960年4月12日病卒,享年七十六岁。多年后,甚至我在当地的民歌中,都听到过关于他的唱词:“草川有个王把式,夹着碌碡上树哩。功夫深来拳法妙,一拳打死了金钱豹。天水比赛艺最高,吉鸿昌亲送双狮刀。”可见,关于他的传奇在民间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这是我村子里的人,也是我成长中听到的最多的与武术有关的故事。之后由于受其影响,在少年阶段也曾经有过一段练习武艺的岁月,但那仅仅就是玩玩而已。不过那时,我也背着老师大量阅读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并记住了什么少林派、武当派、崆峒派等众多的武林门派。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我进入非遗事业,并且在众多的项目中看到了“崆峒派武术”,当时我即兴奋又惊讶。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都曾经为其留下过诗词。崆峒武术,也正是来源于此地,并且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更让人惊喜的是,三四年前我曾经带领“崆峒派武术”的五六名弟子参加了成都国际非遗节。在那次展演上,他们曾经很荣幸地登上了国际大舞台,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了他们不凡的身手和技艺,并且赢得了广泛的肯定和赞誉。也是那次展演,我对中华民族武术以及“崆峒派武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其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是相当悠久的。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商朝发展青铜器,从而逐渐出现了戈、矛、斧、钺、戟、刀、剑等武器,通过运用这些器械,开始出现了通过比武决高下的赛事,使武术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火不断,武术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人们开始不断操练各种攻防技术和战术,不断装备各种精良的武器,此时武术的比赛也普遍起来。
真正让武术得到迅猛发展的是唐代,那时设立了武举制,选拔出武术高强的人才,这类的选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同时刀术也逐渐取代了剑术运用到军事中。宋元时期,作为民间组织为主体的一种民间练武活动兴起,出现了很多以习武卖艺为生的现象,促进了武术向表演方向的发展。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到了高潮,众多武术流派崛起,各路好汉层出不穷。
根据部分文献,“崆峒派武术”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崆峒武术源于崆峒山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战争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斗之法和格斗技巧,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广成子总结并注入“阴阳有藏”观为其合理内核,经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一大武术流派。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庆历二年十二月赐渭州崆峒山慧明院主赐紫,僧法淳号志护大师,法涣、法漫、法深、法汾并赐紫衣;行者云来等悉度为僧,初,法淳率其徒与西贼战,能护守御书院及保蕃汉蘖畜数万,故赏之。”《宋史》内载:“夏师长驱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掠昆畜而去。”唐大著名大诗人李白诗曰:“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同样是唐代大诗人的杜甫,也有:“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的诗句。可见“崆峒派武术”的历史有多么久远。
所以,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从小都有过侠客梦一点也不为过。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对于体育健儿而言,武术是一种竞技的项目和技能。但对于普通人而言,武术仅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法而已。尤其在法制社会,不可能因为练就了一身武艺而去行侠仗义,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侠客梦在当代社会也仅仅是一个少年时代从骨子里滋生的梦想而已,每个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在豪情万丈的年龄里,怀想一下罢了。要想完成侠客梦,那就只能借着想象的翅膀穿过时光隧道,进入古代社会,侠客梦那是能够完全实现的。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