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崆峒武乡的前世今生

解密崆峒武乡的前世今生

首页游戏大全氏族攻防战游戏更新时间:2024-06-09

在崆峒区南山公园东边的小广场,早晨五点刚过就有不下十人在这片空地上舞剑,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一套轻盈灵动的剑法使完,冬日清晨的刺骨严寒也随之散去,除了剑法,刀、枪、扇也在他们手中挥舞,气势恢宏,好不壮观。

外地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这个被称之为“中国武术之乡”的百姓对武术的热爱。武术就像一粒粒种子,在这块历史上战事频发之地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平凉大地上传承有序、根系清晰的拳种、流派有崆峒山的道教武术、佛教武术、崆峒派,还有近现代传入的九拳、心意、六合、太极、四门、查拳、花拳和红拳等。

平凉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周文王带兵伐密须、三国马超据安定、前秦苻坚陷阴密据安定、唐李世民泾川战薛举、夏主赫连定称帝、北周宇文泰兴起和唐蕃会盟都发生在平凉。“民必讲武求备,非尚武不可图存”,老百姓处在战争环境下,习武以求生存。武术在这里,既是保家卫国之术,也早已超越了单纯技艺的承载,成为观察地域历史的另一只眼。

崆峒武术表演。本报记者 杨昕 摄

战乱频发崆峒武术生根发芽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古老的崆峒文化,朴实豪放的民风,造就了“世传崆峒勇”的崆峒侠风,为崆峒武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崆峒区武术协会秘书长刘武道长期研究崆峒武术文化,作为平凉人,他深感平凉民间尚武之风的强盛。他认为,“古代氏族部落战争萌生了原始的崆峒武术,频发的战争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形成。”

“李白的‘世传崆峒勇’,杜甫的‘崆峒足凯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宋代,平凉为西部边关,宋、西夏、金互相争存,战事连绵不断,如金与西夏蒙古兵之战,积金争夺水洛城、尔朱天光周城水洛等。在长期的抗夏、抗金斗争中,平凉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吴玠、吴璘、刘琦、郭浩、曲珍等。”刘武道说。

这些侠义之士,讲究武德,扶危济困,愿为百姓慷慨赴死,以自己的英雄壮举为引领,铸就了不惧苦难、重义轻死的纯朴剽悍民风与大开大阖、豪爽仗义的平凉人性格。

“频繁的战乱,使军事武艺因为争战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平凉历史上频繁发生的战争和社会动乱是促成平凉尚武习俗形成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刘武道说。

崆峒派武术第十二代掌派人陈虎。

武举制度成就崆峒武术辉煌

武举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平凉民间习武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职业教习武艺的宗师。

从现有的资料看,康熙至嘉庆时期,仅平凉府所领固原、静宁二州和平凉、隆德、华亭三县,均设有军旅训练习武的教场,用以训练军队和选拔人才,平凉城内设北教场、东教场、西教场,并经常设坛比武。其时,平凉投军者越来越多,仅静宁县投军者达百余人,其时,平民校军者愈来愈多。其中庄浪(时属静宁)人孔登远、邵银、李入泮、周风鸣等先后带艺投军。孔登远身经百战,人称“孔啸虎”;邵银作战勇猛,因功升为统领,后辞职出游,以授拳为业,名扬陕、甘、宁诸省。光绪六年(1880),平凉府在城西成立讲武堂,每年招收武童生,以备参加三年一次的“童试”。总之,明清时期的武科和军功制度的广泛推行,促进了崆峒武术的发展。

根据有关考证和资料显示,民国时期,是崆峒武木发展的转折时期,主要体现在民间武术的发展上。1916年平凉县成立了民众教育馆,内设国术馆,招生授拳,县境内的许多中小学堂(校)也设有武术课。1923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在住地张公祠创办讲武堂,平凉城内关帝庙设有擂台,每年都举行打擂比武活动。这一时期,平凉县境内的暖泉乡麻黄湾、什字镇观音店等地都有固定的练拳场所。其间,有名气的武术名人有马道成、佘仁耀、汝志坚、汝志治、吕开秀、吕世平、郭宗尧等。

融各家之长拳脚器械处处玄机

经过几千年的陶冶嬗变及其与艺术、宗教等文化样式的渗透交融,崆峒武术已由冷兵器时代个体自卫和民族抗争的有效手段,逐步升华为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价值功能多元的文化形态。

崆峒区武术协会主席朱沛霖。

崆峒区武术协会主席朱沛霖介绍说,今天的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仅是以崆峒山为发源地,以崆峒氏族在部落战争中形成的攻防格斗方法和格斗技巧演变发展而成的武术,还包括崆峒山道教、佛教留传下来的拳械套路,而且包括平凉六县一区的民间传统武术,甚至包括平凉周边地区如陕西彬县、长武、陇县、凤翔:宁夏固原、泾源、隆德;甘肃庆阳、天水、张家川、定西、临夏等地的民间传统武术,以及这些地区各少数民族武技武艺。同时还包括了不同时期传入平凉地区的查拳、花拳、红拳、九拳、六合拳、少林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传统武术拳种,还有新中国成立后传入平凉地区的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等拳种及国家规定套路和新创编的竞赛套路等。

朱沛霖说:“这一份份拳法口诀,这些散落在民间不传之秘的拳法,曾经一度近乎失传,现如今,经过平凉武术人整理和保护,重新绽放出了新的生命力,心里特别自豪。但还有很多拳种,面临失传的境地,需要好好整理保护,这些工作仅靠民间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武术种子繁衍发展代代传承

今年75岁的邵俊杰是陈式太极拳的传人,他的师傅是平凉武术名家居世安。邵俊杰说话温文尔雅,不像练习武术多年的“高手”,更像是文化人。记者采访时,刚好碰到他在给弟子陈丛笑授艺,两人一招一式,尽显大家风范。

平凉民间习武之风的兴盛,从邵俊杰这里就可见一斑。他称自己并没有专门授徒,年纪大了才收了惟一的一个弟子,然而却经常给平凉的习武爱好者指点授艺。跟他学太极的学生有孩子、有慕名来的外地人、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邵俊杰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地交给每一个对太极感兴趣的人。他说太极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他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太极,能从中受益。

武术慢慢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平凉百姓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

现在的崆峒文武学校,各大武术场馆、武术协会、武术研究会成为武术传播的重要场所,家族、师徒的固有传承之门正在打开。

天气渐冷,日前,在崆峒区文武学校里,记者看到,许多孩子换好了自己的武术服,开始练习武术,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别看他们年纪小,可是一招一式都特别有章法。

太极拳表演 。本报记者 杨昕 摄

像这样的孩子,在平凉还有很多,他们从小生长在这片武术之乡,年少时便与武术结缘,自幼师从名师。在他们中,有许多人已经成长为或正在成为崆峒武术的中坚力量,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崆峒传统武术的这面大旗,为崆峒武术之乡的名号增添新的风采。

在平凉,除了发掘整理,传承保护,武术人还在做着努力提高的工作,力求崆峒武术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近年来,平凉有近千人次参加了国家级武术比赛、观摩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百余人分别荣获国家武术段位三段至七段,有30人获得国家一级或二级武术裁判员资格证书。一批武术新秀崭露头角,摘金夺银,蜚声武坛。为使崆峒武术更好地融入世界,平凉注重通过一系列节会、赛事宣传推介,扩大开放,加强内外交流。

武术文化是平凉文化的亮点之一,围绕这一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有均等化的产品供给,更要有满足群众、市场需求的重点打造;不仅要有标准化的基本服务体系和设施,更要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个性塑造,如何破题?平凉的思路是“文旅融合”。围绕武术文化,平凉正走出一条保护、传承、开发并举的路子,由武术到养生、养生到度假休闲旅游这条脉络清晰的产业之路,正在崆峒山下不断延伸……

往期精彩回顾

3分钟看平凉40年!央视网推出!

分享快乐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快乐。快把快乐分享给您的伙伴们吧!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朋友圈”。

*plrb933

微博号:plrbtxwb123

出品:平凉日报社融媒体工作室

编辑:赵小辉

技术:崔烘奖

监制:李建军

法律顾问:张忠义

投稿邮箱:plrbweixin@163.com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