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亩大棚里,北京的春天提前到来了

18万亩大棚里,北京的春天提前到来了

首页游戏大全甜瓜游乐场内置模组版2023更新时间:2024-04-20

粉红的桃花、绯红的樱桃、嫩绿的葡萄、蓝紫的蓝莓……春分将至,万物即将复苏,安静了一冬天的北方田野上,逐渐有了绿意。在广袤京郊大地上,初春的露天农业刚刚苏醒,与此同时,连片的温室大棚中,却已是一派姹紫嫣红的春光了。

在北京,有18万亩设施大棚,众多时令蔬菜、特色瓜果从这里出发,这里也是北京春天最早到来的地方。

3 月14日,怀柔天安农场里,蔬菜长势正旺。受访者供图

城市周边的独特风景

过了惊蛰时节,冬小麦开始返青,寒冷越来越远,京郊大地上生机初现,大棚里已经变得很热闹,正在采收高峰的草莓,迎来了众多采摘的人群,而冬季生长缓慢的各种蔬菜,也开始快速成熟,大量上市。

京郊大棚里最美的时光,从每年12月份开始,在平谷,最早的桃花开始绽放,到来年3、4月份,早熟油桃就能上市了。在昌平,成片的大棚里,草莓由白变红,在春节来临前,包装得整整齐齐登上超市的水果货架。

京郊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型现代农业,除了生产保供,还承担着观光、休闲、旅游、采摘、保障生态多样性等多元功能,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监测公报》显示,2021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值为3923.3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价值为381.23亿元,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拉动的间接经济价值为1095.78亿元。同样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210.1万人次,收入36.2亿元。

在大都市里,现代农业设施逐步发展,使得郊外踏青的人们,可以在隆冬季节里,感受郁郁葱葱的田园风光,尤其是下雪后,大棚内外,俨然两个世界,一面银装素裹,一面瓜菜茁壮。而到了早春季节,忙碌的农人们进入大棚,为蔬菜换茬,为果树浇水施肥,成为城市周边独特的风景。

在京郊,温室大棚中的草莓等水果,许多都是通过采摘等方式,在田间即可销售。京郊李桥镇一位种植户介绍,他的草莓,每年11月底到12月初上市,田间采摘的价格,最高时超过百元,草莓可以一直卖到第二年的5、6月份,只有少量会进入市场,其余大部分,都通过采摘、订单等方式销售。

设施农业不断更新换代

作为现代农业设施的典型代表,它是一个完全可控的微环境,可以让蔬菜、水果等,不再被环境所影响,实现周年生产,在市场上,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到新鲜蔬菜,即得益于农业设施水平的提高。

在北京,现代温室大棚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77年,第一栋温室大棚建成于北京海淀玉渊潭。此后40多年中,温室大棚遍及京郊各个区域。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当前,北京市设施生产在田蔬菜近10万亩,其中5.7万亩为叶菜生产。

北京的大棚类型众多,如塑料大棚,占全部农业设施的47%左右。这是一种适宜春秋生产的冷棚,没有墙体,也被称为春秋棚,可在早春和晚秋季节,露地不适应生长蔬菜时进行生产,主要生产各类叶菜,“和茄果类蔬菜不同,叶菜耐运输能力较弱,因此多以本地生产和供应为主,运输路程更短,市民买到的蔬菜也更新鲜。”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说。

比春秋棚保温效果更好的是日光温室,日光温室形态多样化,如蔬菜之乡寿光,多用下沉式温室大棚,大棚内的地面,比外面低1米左右,这使得温室的保温效果更好,可以在冬季正常生产蔬菜,温室的后墙有砖墙、土墙等,保温效果也不同,“日光温室保温水平较低,冬季茄果类蔬菜也可以生长,但较为缓慢。”李宝聚说。

此外还有5%左右的连栋温室,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相比,连栋大棚的科技含量更高,环境调控能力也更强,蔬菜水果等,在冬季几乎不会受影响。

连栋温室领跑国内

3月13日,北京顺义,一处一千多亩的基地中,几位工人正在一片连栋温室中忙碌。

3月13日,北京顺义,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试验基地,连栋大棚中,豌豆开出了红色的小花。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这些温室,是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试验基地,基地建成不久,但已经在进行多个农业科技项目的试验。两座相邻的温室中,分别开展着草莓和蓝莓无土栽培LED补光试验。记者看到,在草莓大棚中,草莓植株一排排地种植在立体栽培架上,鲜红的果实垂在架子两侧,植株正上方整齐地布置着LED植物照明光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草莓都是特别选择的优质品种,最大的有拳头大小,口味也好。而在蓝莓大棚中,零星的蓝莓已经变成蓝紫色,有些已经变得纯蓝,可以采摘了。

两个大棚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环发所研究员李涛介绍,这是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试验,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在农业设施中如何对高附加值作物进行高效的补光生产。“在大棚这样的农业设施中,水肥、温度等要素都是可控的,我们可以给作物提供最合适的水肥和温度,让它们长得更快更好,但相对于其他环境要素来说,光照的可控性难度较大。”李涛说,“光照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冬季或连阴天光照往往不足,导致设施内的农作物生长受限,而我们试验的目的,就是找到最适宜的补光方式及光配方,帮助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提升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收入。”

3月13日,北京顺义,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试验基地中,工人正在为草莓疏花。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北京是科研高地,拥有众多的农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天然的孵化地,“在高端设施农业中,如连栋温室,北京的水平技术都是全国领先的。”李宝聚说,“得益于强大的科研力量支撑,北京市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水平都比较高,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

大棚里的科普故事

在北京平谷区峪口镇,一座名为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园区中,科技引领的场景正在这里开展,农业技术人员,在对当地果农进行剪枝的技术培训,而连栋温室中,西红柿、黄瓜等刚刚定植。

京瓦中心是北京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融汇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三方力量,构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也是农业中关村的核心引擎和起步之地。就在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规格签署《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使农业中关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将农业中关村纳入北京市重点产业发展功能区和北京“两区”建设重点产业园区。

阳春时节,京瓦中心园区的现代温室园艺示范园中,全程自动化的水培蔬菜种植系统,众多叶菜正在不断采收,在这个温度、水肥完全可控的大棚中,棚外的风霜雨雪、干旱、寒冷都不会影响棚内的生产,生菜以20天到30天一茬的速度生产,周而复始,一年可以生产12茬以上。

3月13日,北京顺义,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试验基地中,工人正在蓝莓大棚中忙碌。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这座现代温室园艺示范园建成不久,但却已经迎来过众多的参观者。京瓦中心负责人代明亮介绍,园区有8座不同的温室,采用的设备、技术也有差异,共同承担着展示示范、科研、科普、教学等多重任务。

“我们和许多科研院校合作,他们的师生会来我们这里做课题研究、进行现场教学等。”代明亮说,“同时还有各地的农业企业负责人、农业技术人员等,会来我们这里学习观摩。”

一座标准化水平更高大棚,可以为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提供各种适合的场景,比如机械化采摘,代明亮介绍,“在普通的大棚或园区中,很难进行采摘机器人的研发,因为在种植的时候,就没有提前为标准化作业做准备,而我们的种植,都是标准化的。”

设施农业承担育苗使命

在京瓦中心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时,位于昌平小汤山的特菜中心,也进入了最忙碌的时候,和普通小农户的温室大棚不同,这里的大棚更先进,生产能力也更强。这个始建于1984年的蔬菜基地,如今已经是北京知名的蔬菜生产地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场景。

在这座基地中,不但种植着西红柿、茄子、辣椒等种类繁多的蔬菜,也种植着北方少见的热带水果,如香蕉、火龙果等。

基地所属的天安农业负责人林源介绍,越冬季节,是温室大棚最忙碌的时候,“温室的生产,从8月底开始,一直到第二年的6月左右,中间有一个多月的休息时间。这是北京气温最高的时候,一方面不适宜蔬菜生产,一方面可以趁着这段高温时间,捂住大棚,让高温*死病菌虫卵,以防后期种植时病虫害过多。”

进入2月,特菜基地一如既往地忙碌,上茬的采收、上市,下茬的育苗、移栽,从未间断,“我们在北京昌平、怀柔、顺义、密云都有合作的基地,大约有3000亩左右,每年可以供给市场800万公斤到1000万公斤蔬菜,还有50万公斤到100万公斤水果。”林源说。

3月14日,怀柔一处蔬菜大棚中,工人们正忙着换茬。受访者供图

除了生产新鲜蔬菜和水果,育苗也是设施大棚重要的功能之一,天安农业的各个基地,有长期育苗的大棚。而在整个北京,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北京市集约化育苗量达5.32亿株,其中蔬菜3.42亿株,西甜瓜0.4亿株,草莓1.0亿株,甘薯0.5亿株,在全市,规模化育苗主体大约有130个,年育苗量1000万株以上的生产主体12个。

“现代农业生产中,设施大棚越来越重要,不论是北方的蔬菜,南方的水稻,许多都要用大棚育苗。”李宝聚说,“比如在北京,春季蔬菜的育苗,目前已经普遍开始,而这一茬蔬菜中,叶菜定植后,30天左右就可以上市,那时候恰好是春夏之交,连上了春季的这茬。”

上市窗口期不断延长

作为现代农业的代表,设施大棚正在不断改变着传统的种植业,不只有蔬菜,还有那些寄托着北京人儿时记忆的时令鲜果。

大兴的西瓜、平谷的桃、通州的樱桃、昌平的草莓、延庆的葡萄……生活在北京的人们,记忆中的味道里,总有这些香气馥郁的瓜果。但和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瓜果,几乎全部都在设施大棚中生产。 严冬12月,人们走进大棚,可以看到成熟的草莓,怒放的桃花;阳春3月,最早的桃就准备上市了;盛夏7月,大棚里的葡萄又早早成熟了。

过了农历二月二,延庆张山营镇后黑龙庙村的大棚里,葡萄新叶已经有鸡蛋大小,村里的合作社,开始组织村民浇水、追肥,防治病虫害,等到过几天开花了,又要保花坐果……尽管棚外的小麦还没返青,田埂上的荒草还没有吐出嫩绿,但接踵而至的农活儿,还是把春天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3月15日,延庆后黑龙庙村,村民在葡萄大棚中忙碌。康文 摄

张山营镇是传统的葡萄种植区,过去人们露地种植,出产的传统品种红提葡萄获得过中华名果的荣誉,里扎马特等多个品种获得过10余个全国金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葡萄品种产量和现代的新品种相差不少,收益降低,许多村民不再愿意种植。后黑龙庙村也是如此,2021年,后黑龙庙村成立合作社,开始建设温室大棚和春秋冷棚,引种新品种,重新打造乡村产业。

“新品种口味更好,大棚生产的产量又比露地高,收益自然也更高。”后黑龙庙村的合作社负责人贾明说。

在北京,这样的村庄还有很多,设施果品、露地水果相互衔接,不断延长上市窗口期,配合乡村旅游,成为了一个个村庄产业振兴的基础。而大棚里盎然的绿意,也能让市民们在寒冬刚刚结束时,可以提前拥抱春天。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