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落小羽,提供温馨治愈系故事,希望它能给你温暖和治愈,欢迎关注转发,留言交流。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回忆性自传,说实话我第一遍看完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的,钱钟书的死让我觉得很诡异,之后又读几遍,才明白,原来杨绛先生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生,虚写死,才让这本薄薄的《我们仨》承载了生与死、绝望与希望,分离和相遇。
说到杨绛先生,很多人会想到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也是杨绛先生晚年的真实写照。
提到杨绛,很多人会想到钱钟书,也会想到钱钟书对杨绛的赞美:见她之前我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这段爱情也一直被传为一段佳话。
1996年,杨绛的女儿钱瑗病重,没多久便去世了,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锺书逝世,对于杨绛来说,一生的爱人、挚爱的女儿都先她离开人世这是多么大的打击。钱钟书去世4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写了这部回忆录《我们仨》,记录了这个家庭63年的点滴。
《我们仨》讲述了像千万个普通家庭一家的平淡无奇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梦境开篇,讲述了钱钟书的离去,书中说: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第二部分用梦境讲述了丈夫和女儿先后离开的场景,令人深感遗憾和无奈。
就像杨绛先生在百岁感言中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第三部分记载了生活中的那些小事,从相遇钱钟书,到共赴英国留学,生下女儿,直到女儿和钱钟书去世的全过程。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整部书读完,只有一个感觉,这个家,太有爱了,这个家,也太温暖了,可惜的是,到最后只有杨绛一人怀念着那些时光。
杨绛在最后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人民网说: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法制晚报》说:这本书由杨绛回忆她和钱锺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温暖动人,文笔哀而不伤。
这本书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朋友的喜爱,而杨绛先生将这笔不菲的收入全部捐出。
杨绛先生的一生充满了烟火气,但是到晚年时,或许是经历了人事的起起落落,反而越来越平和。
她翻译的《我和谁都不争》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了,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也许就是这份心境和不争成就了杨绛先生对人生的一种淡定与从容吧。
五一快乐,希望读到此文的朋友可以历尽千帆,收获属于你内心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