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漳州”——从“一场拍卖会”说起……
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兰著名海港阿姆斯特丹举行盛大的国际商品拍卖会。在这个拍卖会上,一批来自中国的“克拉克瓷”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批“卡拉克瓷”有将近10万件,大多是青花瓷,有盘子、壶、瓶、碗等型制,质地纯正,造型优美,纹饰具有西方色彩。
当时,欧洲还没有掌握制作瓷器的技术,所以,这批瓷器一经展出,便惊动了荷兰、法国、英国、葡萄牙等国的上流社会。这批“克拉克瓷”成了上至国王,下至富商等欧洲权贵们竞相追逐的对象,近10万件青花瓷在短时间内全部以高价拍卖了出去。
很明显,“克拉克”是一个西方词语,但荷兰的拍卖商又称这批瓷器来自中国。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如果这些所谓的“克拉克瓷”真的来自中国,是不是来自我国江西的景德镇?因为明朝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太有名了。
不过,我告诉大家,这批所谓的“克拉克瓷”不是出自景德镇,而是产自福建一个不起眼的城市----漳州。那么,产自漳州的瓷器为什么被称作“克拉克瓷”?漳州的瓷器又是如何漂洋过海来到遥远的欧洲的呢?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漳州的月港说起。
2.“开与禁”的选择——从一场明朝宫廷争论开始……
月港曾经是明政府唯一合法化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口,那么,漳州月港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崛起的?为什么它被明朝指定为唯一合法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口呢?我们从明朝嘉靖年间发生在朝廷的一场争论谈起:明朝嘉靖皇帝(1521-1566年在位)晚年,一场关于是否开放海禁的争论在朝野上下展开,很多大臣都参与其中。
来,先说说为什么实行海禁的原因吧。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到了明代中期,却一改当初对外开放的政策,反而实行了严厉的海禁:官方与国外的交往越来越少,甚至规定沿海地区百姓“片板不许入海”,违者将以国法论处。
那么,从郑和下西洋的大开放,一下子转变为大海禁,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根本的原因是倭寇。倭是“矮”的意思,这些倭寇来自哪里呢?主要是日本。那时候,日本正处在动荡时期,如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战争不断,大量被打败的武士、浪人为了生存,往往渡海到我国东南沿海,成群结伙进行武装掠夺和*扰,对明朝的海防安全造成了极大危害。
为了有效遏制倭寇入侵,明朝采取了两种办法。一种是打,明朝不断派出军队对倭寇进行军事打击。但效果不明显,那些倭寇打不赢就跑:你在山东打,他们就跑到江苏、浙江;你在江苏、浙江打,他们就跑到福建。让朝廷伤透了脑筋。所以,明朝又采取了另一种办法,就是实行海禁政策:不允许沿海居民下海,不允许海商出海经营。试图通过这种办法切断倭寇与我国内陆的联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
中国有句俗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居民是靠下海捕鱼、经商为生的,出海就如同中原地区的人们种地。不让农民种地农民就无法生存,不让渔民下海捕鱼、不让海商出海经商,不就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路吗?不过大家知道,中国的海岸线有一万多公里,政府想限制也很难限制得住。
所以,照样有大量渔民偷偷下海捕鱼,有大量海商偷偷出海经商。这样,逐渐形成了宁波、泉州和漳州三处民间走私贸易港口。
嘉靖皇帝在位的晚年,明朝出动了大批军队,重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对东南沿海的倭寇进行了严厉打击,东南沿海一时恢复了往日的和平。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效仿当初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做法,开放海禁,与国外开展大规模贸易往来;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倭寇只是暂时被驱赶走了,难保他们不会卷土重来,还应该坚壁清野,继续实行海禁政策。
两种意见都有道理,这让嘉靖皇帝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嘉靖皇帝接到了福建巡抚谭纶的一份奏章。谭纶是江西人,也是一位抗倭名将,长期在浙江、福建抗击倭寇,与戚继光齐名,被称为“谭、戚”。
他结合福建的情况,向皇帝报告说:第一,福建人大部分滨海而居,不往来于海上就无以为生。第二,自从实行海禁以来,福建等滨海渔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商人没办法出海做生意,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第三,海禁并没有杜绝海上走私活动,既然这样,不如对海上贸易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可。只要制定好法规,加强管理与控制就可以了。
谭纶在当时很有地位,也深受嘉靖皇帝的器重,加上这份奏章有理有据,所以,得到了嘉靖皇帝和大部分朝廷官员的认同。国家开放海禁的政策似乎呼之欲出了。遗憾的是,就在谭纶提出这次建议三年以后,嘉靖皇帝就因病去世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开放海禁要被搁浅起来呢?嘉靖皇帝去世后,继位的是隆庆皇帝(1566-1572年在位),这位皇帝一上台,就任用张居正等一批名臣,对前朝的一些弊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主动征求大臣们治国理政的建议,昭告群臣上书言事。这时候,继谭纶之后新任的福建巡抚涂泽民再次上书,提出废除海禁政策,与海外通商的建议。
前面有谭纶的上书,这时候又有涂泽民的上书,隆庆皇帝觉得可以把开放海禁作为自己登基的一项新政。于是,顺应了大部分朝臣的愿望,决定开放海禁。
3.“月港”的崛起——隆庆皇帝的选择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多大程度地开放?选择在哪里开放?
隆庆皇帝虽然同意开放海禁,但并不想一下子废除祖宗之法,恢复明初的全面开放的做法,毕竟,倭寇还没有完全消灭。涂泽民也了解朝廷的这种担忧,所以,提出把自己管辖下的福建漳州月港作为开放海禁的港口。而这一点也恰恰符合隆庆皇帝的想法。
那么,漳州月港在哪里?为什么选择月港,作为开放海禁的港口城市呢?
月港位于比较偏僻的福建漳州以东25公里九龙江人海口的海澄县(今海澄镇),其港道萦绕海澄县城。因为港道的形状似一轮弯月,而得名月港。
月港所在的区域,本是九龙江与大海相交的一块滩涂,到唐宋时期才有零星的居民,那个时候,泉州、广州和福州已经是闻名中外的大港口了,但是,聪明的商人们发现,这个地方完全具备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由月港发船,沿着九龙江顺流而下,经过曲曲折折的港道和众多小岛,抵达厦门岛后就进人了大海。
这样的地理条件给月港带来了两个影响:
第一,当明朝推行海禁政策的时候,月港悄然崛起为一个走私港口。由于明朝把海禁的重点放在了诸如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知名的大港口,所以,月港成了南方众多港口夹缝中被朝廷忽视的一个盲点,悄然崛起为东南地区的走私大港。到了嘉靖时期,走私活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月港这个名称已经成为明中央政府海洋政策无法回避的港口。
第二,明朝选择月港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有利于有效控制海外贸易活动,月港知名度不高,远离朝廷的核心政治区域。而且,月港港口与大海有一段距离,港岛曲折,港外与众岛相连,人海口处有厦门等众多岛屿,官府可以在这些小岛上重重设卡,进行稽查盘验。所以,朝廷只要控制住厦门等数处岛屿,就能有效控制住月港的对外贸易。这符合明朝海禁的大方针政策——“明开实禁”、“于通之中,行禁之实”。
所以,对于明朝而言,选择漳州月港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满足了朝廷上下开放海禁、开放对外贸易的呼声和社会压力,部分缓解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又可以对月港的对外贸易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符合朝廷“明开实禁”的大政方针。就这样,漳州月港从全国众多的港口中脱颖而出,成为明朝中后期中国唯一合法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口。
4.“月港”与“克拉克”瓷器(漳瓷)……
明朝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西方国家向往的贸易对象。中国销往西方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这两样东西最受西方上层社会的青睐,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
月港开放海禁,离月港25公里的漳州府城,成了四方商人的集聚地。漳州成了全国商品的集散地、加工地。大量绢、绸、缎、瓷器、铁器等手工业品以及柑橘、荔枝等果品集中在漳州,然后从这里出海。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附近发生了海上冲突。就是在这次冲突中,一艘葡萄牙商船,被荷兰人抢夺走了。船上是葡萄牙商人刚从漳州月港商人那里订制的10万件青花瓷,以及1200捆中国原丝、锦缎。
荷兰人如获至宝,驾驶着这艘商船一路向西,经过印度洋、大西洋,回到荷兰港口阿姆斯特丹。当时,荷兰人并不知道这批青花瓷的具体来历,只知道那艘葡萄牙商船的名字叫“克拉克”(葡语 carrack),所以,干脆把这批从葡萄牙商船那里抢来的这批产自“漳州窑”的瓷器称作“克拉克瓷”。
从此以后,西方人便把从中国外销到欧洲的这种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