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人嫌又容易挨欺负的“熊”孩子,都是被这么养出来的

讨人嫌又容易挨欺负的“熊”孩子,都是被这么养出来的

首页游戏大全熊孩子是不可能停下来的更新时间:2024-11-03

生活中我们常遇见这样一类孩子:

欺负了同学或别的小朋友,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甚至洋洋得意;

不分场合上蹿下跳,叫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饭馆和每一节车厢里;

拆家能力一流,去别人家做客也拆,大人气个半死,怎么管都管不住……

这些孩子常常被赋予一个统一的称呼——“熊孩子”。

他们好像分不清事情的对错,更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越界就是一种侵犯。

孩子为什么会被养成这样?很多人归因为——父母放纵、缺乏管教。

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没错,可最近一件热搜上的事,却让我发现——这种“对他人缺乏基本共情尊重”的孩子,可不仅仅是“放纵”出来的。

孩子是怎么学会“不尊重别人”的?

说到“催婚”,一般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长辈围攻一个适婚年龄的小辈,甚是招年轻人反感,对于稍微有点自尊的人来说,这种催促意味着侵入和控制。

27岁的朱女士就为了躲避这种过度干涉,家庭聚餐时逃离了大人桌,躲到小孩桌,没想到依旧逃不过被一群小孩“围攻”:

家里的小孩儿们你一言我一语“教育”朱女士:

“你为什么不找对象?”

“你没有对象,为啥不和狗坐在一起?”

“快30岁你还不结婚?你看把你娘气的……”

别说身处其中的朱女士了,网友们都纷纷感到窒息。

本该天真可爱的孩子,满脑子“不结婚的人不如狗”“到年龄就得结婚”“结婚是为了父母”的迂腐想法,这场面真可怕。

而坐在一旁的长辈们,却带着一脸迷之微笑,仿佛在鼓励“熊孩子”们:“说得好,继续说!”

孩子讨人嫌的本领从哪学的,一目了然:

其一,大人们平时“多管闲事”的唠叨让孩子耳濡目染,有样学样;

其二,也是隐藏更深的一点,这样的孩子生活中被父母长辈控制惯了,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侵犯别人边界,觉得很正常。

不懂尊重他人的孩子,

也未曾被好好尊重过

一位读者曾经询问尹建莉老师:“如何看待‘熊孩子’?”

尹建莉老师给出的答复是:

“孩子的天性原本都是良善、纯洁的。如果真有一类孩子是“熊孩子”,产生原因是两个:

第一是被错误评价,第二是被改造和扭曲。”

有次在便利店,看到一位爸爸带着4、5岁的儿子买东西,孩子非常想买一瓶酸奶,孩子爸爸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就是不想给孩子买,找了诸多借口:

“哪有人大早上喝酸奶的?”

“早上喝凉的小心肚子疼。”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买了妈妈要生气的!”

“这么多人看着你呢,可别无理取闹啊……”

但是每一个借口都没能说服孩子,小男孩也从一开始乖巧的模样逐渐变成大哭大叫赖在货架前不肯走的“熊孩子”,引众人侧目。

听见儿子的哭声,外面等待的孩子妈赶紧跑进来看怎么了,得知缘故后跟孩子爸说:“那就给他买吧,买了又能怎样。”

孩子爸翻了个大白眼冲孩子嚷嚷:“好了好了,你赢了,别哭了。”

孩子却哭得更大声,还是妈妈拿着酸奶哄了半天,并且跟孩子好好商量:“上次没吃早饭就喝酸奶是不是肚肚疼啦,这次咱们吃完早饭再喝好不好?”

孩子这才止住哭声,眼角含泪点了点头。

本来很简单一件事,跟孩子商量好早饭后再喝,买酸奶走人,这位爸爸却用“为你好”式的固执拧巴,把孩子弄得非“熊”不可。

这件事很可能还会造成一个更严重的后果:

原本能好商好量的孩子,会不会认为只有哭喊闹腾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此后都这么干,变成一个真正的“熊孩子”?

就是在这样一件件处理不好的日常小事中,孩子逐渐被改造和扭曲。

按照尹建莉老师的话来说:

“一个孩子,如果他某方面没有匮乏感,就没有强烈的需求;如果他的心理不曾被压抑,就没有破坏欲和反抗欲。

事实是,所有真正惹人生厌的“熊孩子”都是不断被错误评价、不断被过度管制的结果。

与其责备孩子是“熊孩子”,不如从家长自身找找原因,看看家庭中是不是存在让孩子养成强烈破坏欲和反抗欲的因素。”

就比如孩子“拆家”这件事——

尊重理解孩子的人会认为这是孩子在探索尝试,在努力建立自己和世界的联结,分辨自己和外界的关系,那么就把危险隐患排除掉,随娃尝试去;

然后会发现孩子拆腻了就会去找别的乐子,根本不会没完没了地折腾。

而不理解孩子想法的人,会刻板地认为这是需要改的臭毛病,必须好好修理一顿纠正过来;

然后就发现在公共场合或是别人家,无暇管控顾及的时候,孩子逮着机会就如入无人之境,不顾他人感受,疯狂满足自己。

这种因不断被控制而界限感匮乏的孩子,通常具有两面性:

一面是无法理解、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独立空间,逐渐变成厚脸皮的“熊孩子”;

反过来,在管控者面前,这样的孩子也会习惯性放弃自己的隐私权益、独立空间,逐渐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

未曾被好好尊重的孩子,也无力自尊自爱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曾看到过这样一对母女:

妈妈一直对女儿严格管控:

女儿上学时,妈妈不允许她穿漂亮衣服、打扮自己、跟男孩说话,凡是与学习无关的、可能导致“分心”的事,一件不许做。

如母亲所愿,女儿成绩优秀,读到博士。

可女儿三十多岁时,妈妈又开始要求她快去相亲,快点结婚。

可是,她中意的男孩看不上她,说她“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

一个有清晰界限感的人,会敢于诚实地面对自我感受,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有能力辨别并且心态平和地保护自己。

可这个三十岁的成年女性,没有反驳这傲慢无礼的评价,反而像一个被妈妈批评的小女孩般,痛苦又不知所措。

小时候,妈妈不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她内化了;

成年后,别人把自己的看法按在她身上,她也习惯性接受了。

不断被母亲越界的过程中,她把自尊自信的力量交到了别人的手上。

这样用严苛控制养育孩子的父母,归根结底,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人。

那些肆意侵犯他人边界的所谓“熊孩子”,本质上也是这样一种自爱无能——因为没有受到过尊重,也就不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

家中有边界,在外有分寸

之前在李雪老师的微博评论区看到几个可爱的亲子互动:

妈妈觉得女儿早饭吃太多了,女儿回怼:“咱俩是共用一个胃?你能感知到我?”

妈妈听完笑个不停,赶紧再给女儿多准备点早餐。

妈妈问女儿作业完成情况,没想到女儿说:“妈妈,我从没问过你工作做完没,工作做得怎么样。”

妈妈想了想自己不端正的工作态度,赶紧闭嘴。

对于有些父母来说,孩子这般跟大人讲话,就是“皮孩子反了你了,欠抽”;

但在这种感受被尊重、亲密但“有间”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才能获得松弛舒展的成长空间。

这种基于事实的“泾渭分明”,也让我们看到:孩子真的是反映家长行为的一面镜子。

指责一个孩子是“熊孩子”前,不妨想想:

在外欺负弱小的“熊孩子”,在家是否总被视为弱小、被欺负?

一有不满就大吼大叫的“熊孩子”,他们的养育者是否也总用吼骂方式来制服孩子?

不分场合上蹿下跳不安生的“熊孩子”,是否在家被过度压制,这不许动那不许碰?

爱侵犯他人边界的“熊孩子”,成长空间都太逼仄了。

停止打着“为你好、关心你”的幌子对孩子控制、绑架的行为吧!允许他们忠于自己的感受,先清楚知道什么是“己所不欲”,才能做到“勿施于人”。

如此,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懂得“分寸”的人,既不会委屈自己,又不去侵犯他人。

孩子是在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中

逐渐摸清自己的边界

敢诚实面对自我需求的孩子

才有能力保护自己

心态平和地与他人相处

欢迎您来7天好妈妈成长营

给您一套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帮您厘清关系中的边界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详情↓

作者介绍

阿怪: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育儿工作者,不断学习和传播育儿知识。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本文首发于*“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