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社区微循环 圈出居民好生活
——乌鲁木齐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什么样?如何满足市民需求?记者带你一起探访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郭玲 宋建华 史传芝 马婷 盖煜)“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端连着民生,一端连着发展,便民生活圈越繁荣,城市“微循环”越畅通,经济就越有活力,居民也就越幸福。
今年8月,乌鲁木齐市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便捷生活在全国幸福“出圈”了。
近日,全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夜间经济观摩会在乌鲁木齐举办,参观学习乌鲁木齐在创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发展夜间经济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和典型做法。
乌鲁木齐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一老一小”,完善配套业态,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实惠与便利。
“一店一早”扩面,便利触手可及
3分钟,可以在劝业市场早市买到新鲜蔬果;5分钟,能够步行走到友好商超逛街、购物;10分钟,可以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免费健康体检……在沙依巴克区友好南路街道友好社区,早市、商场、超市等一应俱全。
9月17日8时,在沙依巴克区友好南路街道友好社区劝业市场,63岁的居民王建强将选购的物品一一装袋。
“这个早市就开在家门口,我基本每天都会过来逛逛,食材现吃现买,新鲜。”王建强说。
劝业市场位于克拉玛依东街,始建于1995年。一年前,市场升级改造后再度开业,开设了早夜市,划分出了蔬菜区、干果区、副食品区、水产区、鲜肉区、小吃区等。
王建强买了一斤红薯、一块豆腐,他打算再去水产区采购一条新鲜黑鱼,中午回去做个豆腐炖鱼,再蒸点红薯。
经营户刘花按照王建强的要求,去掉鱼的鳍和内脏,冲洗后装袋。
此时已是8时20分,市场里的人多了起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马占武在市场里经营着一家饺子馆,不少上班的人路过,会进他家吃上一碗热汤饺、馄饨。
友好社区党总支*王金凤说,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社区始终把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缺什么补什么,实现“便民商业服务 生活服务 社交活动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乌鲁木齐市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支持特色化、多元化的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进社区,搭载代扣代缴、代收代发、打印复印等便民服务,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同时,以早餐店、小吃店、“便利店 早餐服务”“互联网 早餐服务”等为主体,构建多层次早餐供应体系,增加网点密度,丰富早餐品种,保障居民“吃得好”。
在米东区古牧地西路街道新园社区,以米古里西域水游城为核心,拓展延伸“一店一早”形态,以居民家为中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绘出居民生活消费便利圈。
社区早餐店店主罗宇说,随着米古里西域水游城的建成和社区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小店客流越来越多,店铺生意也越来越好,自己也不断完善服务,并与外卖平台合作实现“早餐到家”。
随着不断完善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小区居民不仅在“家门口”享受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服务,还享受到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多方位服务,让消费更舒心。
新园社区党总支*马秀芳说:“随着米古里西域水游城的落成与发展,社区按照‘需要什么补什么’原则,小到裁缝铺、开锁店,大到银行、幼儿园,持续优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各项配置,推动新式书店、幼儿托管、旅游服务、鲜花礼品等生活品质提升类业态的发展,充分体现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
9月17日,在天山区文化路社区便民服务点,陈光元(左)和妻子黄素英的店铺紧挨着。(全媒体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小修小补”回归,城市更有温度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几乎是大家都熟知的一句口头禅。
“小修小补”虽不起眼,在生活中却必不可少,与群众生活的温馨度和幸福感息息相关。
9月17日,在天山区大小西门街道文化路社区文化路两旁的摊位上,店主正在热情地招揽生意。水果摊、超市、菜铺、配钥匙店……居民们来来往往,在社区附近就能方便快捷地完成“生活清单”。
天气渐凉,黄素英的裁缝店里放着几件要修改的秋装。“黄姐,我新买的裤子腰有点大,可以帮我改改么?”附近居民马伊萍来到裁缝店,送来要修改的衣物。
“黄师傅心细活儿好,大家有什么需要修补的都找她。”马伊萍说,家门口有这样的小店真的很方便。
黄素英一边忙着手边的活儿一边说,店里能裁裤边、换拉链、缝补衣服,生意还不错。
“这里来来往往的多是附近社区居民,价格亲民,大家都愿意来照顾生意。”黄素英说,丈夫陈光元在旁边开了家配钥匙的店,他们在这条街上开铺子已经快20年了。
在配钥匙店里,陈光元正拿着锉刀不断打磨刚刚配好的钥匙,几分钟时间,他就将一把光滑且平整的钥匙交到了顾客华晓蓉手里。
“这个多少钱?”“普通钥匙10元一把,你是防盗门的钥匙,费工夫一些,20元一把。”价格得到认可后,陈光元又熟练地开始了新的配钥匙工作。
“价格很公道,我们需要配钥匙都来找他。”华晓蓉说,虽然现在很少缝补衣服,钥匙也不是天天配,但家门口有这样一个地方,有需求的时候就很方便。
“小修小补”回归百姓生活,蕴含着城市治理思路的优化完善。文化路社区党总支*苏莹莹说,“小修小补”店铺不仅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还能降低生活成本。社区将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列为重点工作,积极补充新的经营业态,让居民享便利、摊主有生计、社区畅经济。
让“小修小补”惠及更多百姓,是乌鲁木齐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很多社区利用好商业设施、小区公共设施的“边角料”等,制定精准管理措施,让这些手艺师傅能安安心心守摊子、搞经营。
配钥匙、补衣服、钉鞋掌……这些与市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修小补”正规范有序回归,“老招牌”迎来了新顾客,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
水磨沟区七纺街道北山社区商业街(全媒体记者陈岩摄)
服务“一老一小”,守护“朝夕美好”
秋风习习,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水磨沟区七纺街道北山社区61岁的居民冯思军如往常一样来到社区棋牌活动室看大家下棋。
“走过来也就七八分钟,在这儿和邻居们一起活动、聊天,感觉很好。”冯思军说。
北山社区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龄服务模式,打造悦读书苑、棋牌、舞蹈、“红领巾课堂”等多种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为社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等提供活动场地。
“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各类服务。我受益,也想发挥所长,为大家服务。”冯思军是社区爱心理发店的站长,妻子李秀娟经营理发店多年,有30多年的理发经验,在他的带动下加入志愿服务,一起为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理发。
不仅聚焦“一老”,北山社区还聚焦“一小”,托起“朝夕美好”。
北山社区与新疆师范大学签订共建协议,联合近20名大学生志愿者开设“红领巾课堂”,每周末利用社区“家风家训馆”“红领巾课堂”等功能室搭建青少年儿童兴趣爱好活动阵地,开设书法、绘画、象棋、舞蹈等课程,在“家风家训馆”学习古典文化,讲授《唐诗》《宋词》《弟子规》《三字经》和家风家训故事。目前有30多名孩子长期在“红领巾课堂”学习。
“社区将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一如既往重视‘一老一小’工作,不断引进新的服务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北山社区党委*聂启冲说,将扩大暖心厨房,建设社区百姓大食堂,容纳更多居民就餐;将把“红领巾课堂”课程进一步系统化,助力孩子们将兴趣爱好坚持下去。
如今,北山社区内149家各类业态门店,提供文体健身、果蔬商超、照相文印、邮政快递、养老托育、医药卫生和便民出行等13大类100多项服务,居民走出家门,适宜步行范围内即可满足便利生活的需求。
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事关百姓冷暖、民生福祉,既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有力举措,也是践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心工程。
乌鲁木齐市商务局党组*闫峻说,今年,乌鲁木齐市以示范带动全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水平全面提升为目标,印发了《乌鲁木齐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方案》,通过科学优化布局、补齐设施短板、丰富商业业态、壮大市场主体、提升服务能力、引导规范经营等有效手段,推动形成商业设施与公共设施联动、商业运营与社区治理贯通、业态发展与居民需求匹配的良好环境。
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家门口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让璀璨的日子越来越好。乌鲁木齐市全力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彰显为民服务的情怀,书写人民至上的新篇。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