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曹丕的《燕歌行》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所以,后人往往模仿他,用《燕歌行》来创作怨妇诗。写过《燕歌行》的人很多,不过,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曹丕原诗的风格,大多都是描写秋冬之季,描绘女子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描写那女子的心理活动或者是动作行为,写得极尽缠绵,哀婉动人。
比如谢灵运,他虽然最擅长的是山水诗,不过,他也曾经写过《燕歌行》,和曹丕一样,他也是先从季节写起,写到了初冬季节,北风呼啸,一位女子,思念戍边的丈夫,同样,她也拿出了瑶琴,抚上了一曲,“调弦促柱多哀声”,于是,悲不自胜,便遥望明月星辰,“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虽然和曹丕的诗歌在用词上不同,但是,整首诗歌的结构,所描写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并无多大新意,就好像是歌手将原来的歌曲,重新谱曲填词,翻唱了一番那样。
要说同样是以《燕歌行》为题,写得最与众不同的,还要算是唐朝的高适。在曹丕的诗歌中,虽然说暗含的语义中有士兵戍边的内容,但是,在字里行间,却并没有出现和边关、战争有关的字眼儿。可是,高适就不一样,在他的《燕歌行》中,字字句句都是写那征伐戍边之事,一改原诗缠绵悱恻的风格,竟然变得豪情万丈,激昂慷慨。这也难怪,谁让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呢?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高适不愧是写边塞诗的圣手,这首诗歌,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豪壮之气。当战火起于东北的时候,将军奉命*敌,他原本就是驰骋疆场的铁血男儿,再加上天子有特别的赏赐,便更加豪情天纵了,于是,旌旗招展,鼓角争鸣,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发,奔赴边疆。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这是诗歌的第二段,在这一段中,高适着重描写的是具体的战争场面。两军对垒的时候,士兵们所处身的战场,是一片辽阔的草原,那正是有利于胡人奔驰来往的开阔地带,于是,敌人来势汹汹,有如暴风骤雨一般袭来。
面对强悍的敌人,唐军伤亡惨重,于是,不得不在士兵疲惫不堪的时候,解围退兵。不过,诗人高适最想说的,其实并不是战争的惨烈,而是唐军为何会惨败的原因。敌人的凶悍,其实并不是唐军战败的最主要原因,主将的骄奢轻敌,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仅仅只是“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七个字,便已经将唐军将领的昏庸无能,描写得淋漓尽致了。
试想一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白骨露于野”,战士们拼死苦战,埋骨黄沙,可是,那些将领们却恣意逸乐,而且还可以全身而退,甚至还冒领军功,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啊。其实,在诗歌开头的部分,诗人高适已经埋下了伏笔,“天子非常赐颜色”,由于受到了皇帝的重用,便使得将领因此而产生了一种自傲的情绪,而这正是造成唐军惨败的原因之一。
在描写完战争的惨烈之后,高适笔锋一转,开始描写征人、怨妇两地相望的思忆之情。不过,和曹丕等人写的《燕歌行》有所不同的是,高适在描写思妇和征人的时候,所着重体现的,并不是缠绵悱恻的深深思念,更多的,是一种悲壮、激愤的心情。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在这里,高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就好像是一首对唱的歌曲一般,将思妇和征夫的心理对照来写,慷慨悲歌,催人泪下。对于征人来说,*气成云,刁斗传寒,自知已经生还无望的战士,决定以死殉国,生不能回归故里,就让自己的魂魄重回家乡吧,颇有一种“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悲壮。
而少妇呢,或许,在她的心中,也早就有了不祥的预感,但是,她却仍然不甘心,依然独自守候,盼望着奇迹的出现。古有孟姜女千里寻夫,只可惜,边塞茫茫,苍茫无边,又哪里真的能够找到丈夫的身影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