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沩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好生玄上天,在潭州澧陵县,仙人花丘林治之。
小沩山位于湖南醴陵,千多年来,成为佛道胜地,与此地的奇山异水,奇特地貌有密切关系。民国版县志称:沩山群峰环绕,竟势争高,绵亘数十里,泉清林茂,风景秀丽,为唐大缘禅师占锡地,今称古洞天。这座罗霄山脉中段西沿的小山,不高,海拔最高处,也不过400余米,从南往北,山势徐徐抬升,山峦散开,溪流众多。
沩山北有彰仙岭,背靠蜈蚣岭,三面峰峦延绵,层层丘陵拱卫,村口却面对开阔田畴。发源于江西境内的沩水一脉,破岭跳掷而来,清亮如一条白练,直牵到山脚,又分成两股溪流,时而纠结,时而分开,如两条银龙摇头摆尾奔向渌水,形成“双龙朝圣”的奇异景观。于是有洞天春晓、荷池秋霁、龙脊高岗、袈裟仙迹等“八景”之说。
“洞天春晓”是概括性的说法,峡谷幽深,宛如仙境,春天姗姗迟来,却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隆重与骄傲的态势。
“荷池秋霁”指的是寺庙前一口三五亩的荷塘,霜降之后,因为这山间温润的小气候,荷叶并不曾完全枯萎凋落,苍老中生出一层白色的粉末,在十月的阳光下反倒流露出一种久经风霜的沉着和冷静。
“折经流水”寺庙门前,山水的两条支流在此交汇,远远望去,像是折叠起来的一本经书,正慢慢打开等着有道高僧来仔细研读。
“灵龟故石”本来是寺庙对面一块顽石,因为长期和道士们一起修炼,终于也得道成了仙,超脱出六道轮回。
“钵盂山形”是寺庙对面一个独立的小山岗,线条圆润柔和,远远望去,不正是当年道士云游归来遗落的化斋钵盂吗。
“龙脊高岗”指这沩山的山势,从浏阳和醴陵交界的扁担坳宛然曲折而来,山势脉络分明,山体高峻,气氛非同寻常。
“卓锡飞泉”是寺庙西侧一眼泉水的由来,刚刚云游到此的邱真人见此地没有泉水,就随手将锡杖往地上一杵,泉水应声而出。
“袈裟仙迹”也是寺庙后面的这座山岚,南坡陡峭,北坡却平缓许多,山脚延伸到小溪河边,坡地曲折如同袈裟摆动的褶皱。
沩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醴陵县志》记载,唐朝高僧大缘法师在沩山建寺,寺院名称“小沩山寺”,又名“大通寺”。距今已是1500多年。古洞天寺碑刻上则说,李世民曾下旨扩建沩山寺,任尉迟恭为监修。寺庙修成后,李世民还亲游,赐刻“开元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尉迟公监修”木匾。公元717年,东渡日本弘法的高僧鉴真和尚也来小沩山寺受戒。历代,为小沩山寺题诗题字的文人多不胜数。可惜的是,小沩山寺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毁,李世民御制木匾及易祓书匾早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古洞天寺则是90年代由当地村民倡议筹资恢复重建的,规模与历史上的小沩山寺相较差之甚远。
小沩山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佛道名山,还是醴陵瓷业的发祥地。这座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山,它的无尽宝藏,是储量极丰的高岭土。醴瓷最初的一杯瓷土,最早的一座土窑,最先亮起的一缕火光和第一只土瓷碗盏,是在这个幽深山沟里。
沩山开始只是一座山的名字,后来成为山下村落的名字,到2015年,成为一个镇的名字。成为镇的名字后,原来的沩山村也还叫沩山村,村里的那座连绵起伏的山,也还叫沩山。沩山村,位于湖南省醴陵市沩山镇东堡乡,是一个因古洞天而兴起、因瓷业而繁荣的村落,距市区7公里,处于四面山岭的盆地中央,面积20.3平方公里。山水田畴间,古民居、古窑厂及其他110处与瓷业相关的古商店、古庙宇、古祠堂、古塔、古道、古桥、古井等布局其中,盘龙溪蜿蜒而过,青石板桥静静伫立小河上,溪水清澈见底,山峦郁郁葱葱,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2017年,沩山村荣获“湖南省经典文化名村”,2018年成功入选中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18年12月入选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
沩山古窑,距离醴陵市区8公里,是清代南方著名的窑址之一,湖南省内少见的大型古瓷窑群。因创烧了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釉下五彩瓷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被列为醴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拜仰沩山古洞天寺
绿水青山拥洞天,
阴阳柔合袅轻烟。
有缘修得尘心净,
自在逍遥便是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