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泰富重装生产车间。
红网时刻见习记者 郭千千 湘潭报道
湘潭市是“一五”期间确定的全国23个重点工业城市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推进“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实现了工业持续、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331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917亿元,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83亿元,新型工业化发展在全省处于第一方阵。
全面完成国企改革
湘潭全面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完成了全市84家市属国有企业,18家中央、省在潭国有企业全部完成产权制度改制工作,共涉及职工13万人,企业原有社会职能和社会性事务移交工作也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后,新生民营企业100多家,实现再就业8万多人。
工业总量大幅增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此湘潭工业经济走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2017年,湘潭规模工业总产值从1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517亿元,增长了约220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978年的14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378亿元,增长了约24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从1978年的8946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46.3亿元,增长了约5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1978年的1.1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94.6亿元,增长了约86倍。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湘潭工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制造业占比显著上升。到2017年,全市制造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占全市的比重为94.9%。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2017年非公工业实现增加值763.13亿元,占到全部规模工业的83.2%。园区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共成立国家级工业园区2个,省级园区6个,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46.2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81.4%。高耗能行业比重大幅下降。2017年化工、冶金、电力等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4.2%,较全市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在全市的比重仅19.7%,比1978年下降了15.3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湘潭突出“1 4”即智能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发展。2017年“1 4”重点产业占到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71.4%。自2006年吉利汽车落户湘潭市以来,湘潭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420亿元,完成整车产销19.4万辆,完成产值169.6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现拥有蓝思科技、开启时代、宏大真空等重点企业,2017年实现产值约280亿元。
骨干企业培育壮大
改革开放40年间,湘潭培育发展了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截至2017年,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1978年的6家增长到496家,其中过50亿元的工业企业2家,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家。
技术创新加速推进
改革开放40年来,湘潭全面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广大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至2017年,全市拥有15所普通高等院校、5所科研院所、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二是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不断涌现。全市共有泰富重装、华菱线缆、桑顿新能源、金杯电工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质量标杆。三是一大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其中湘电舰船推进系统、300吨电动轮自卸车、5兆瓦海上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等产品世界领先;湖南科技大学“海牛”设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深海钻机技术跻身世界一流;江南、华菱线缆、特种线缆的产品多次运用在神舟系列、天宫系列航空航天产品上;泰富重装的高端智能化海洋装备和大型智能海上过驳平台、江滨的复合材料活塞、湘钢耐蚀性特种钢、华菱线缆的集成智能电缆、江麓机电的变桨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等产品的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到2017年,湘潭固定家庭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71.65%,移动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72.2%,宽带网络已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升。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要流程数字化建设覆盖率达到85%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3%,信息化与工业化正在进行深度融合。
40年来,湘潭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后,我们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落实“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要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为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军民融合产业实现新的发展
2013年,湘潭成为工信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示范基地,2015年被评为“省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目前全市具有军工科研生产资质或配套资质企业19家,其中军工企业5家,“民参军”企业17家,协作配套企业112家,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相关资质的高校3家,军转民技术应用示范性企业10余家,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2017年军民融合产业实现产值380亿元,军民融合创新示范不断推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