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雍杞八景绘睢水(下)

杞县:雍杞八景绘睢水(下)

首页游戏大全自上而下的战利品更新时间:2024-05-03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杞县文庙

【阅读提示】

周末的杞县文化广场热闹非凡,老人们在此散步休闲,青年人带着孩子嬉戏游玩,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广场上的名人雕塑和杞县八景雕绘,则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几多厚重内涵,更为流经的睢水描绘出靓丽色彩。就杞县的八景,和当地的老人攀谈,他们讲起来可是如数家珍。八大景起源于北宋时期。到了明朝的时候,杞县的文人墨客也组织杞县美景,共组织十四景:外黄牧笛、伊庙灵桑、圉镇谯歌、葛店帘飞、杞县钟声、汴河春渔、芹宫铎韵、观音胜景、富岗鹤唳、黄河远眺、禹祠瑞草、神井甘泉、二郦并墓、上宋联芳。后来经过筛选升华,成为“杞县八景”:辰楼春霁、西岗挺翠、南溪流云、河桥官柳、空桑夜雨、圉城夜月、高阳晚渡、双塔秋风。

数千年来,杞县这一方地域始终与“雍”和“杞”二字为伴,更有“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人文底蕴厚重,至今当地流传着“一帝一王一古国,二城二廓二城隍,三河三址三丞相,四方四塔四仓廒,五府五门五状元,六族六姓六世家,八地八处八大景”的历史顺口溜。灿烂的雍杞文化涵盖了数千年的人文,是世世代代雍杞人民在这方土地上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的结晶,是中原文化和睢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睢水流经县城北 白羊陂水润雍杞

在杞县,找寻睢水的踪迹,更多是人文经济的氛围,因为在这方热土上睢水已经湮没于地表以下。现实看到的,是新时代大蒜之乡的红火与发展。如今,在杞县有几十处大蒜批发交易市场,笔者所看到的规模甚大的是位于327省道南侧的金杞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一辆辆拉蒜的车进进出出,可谓繁忙。当年焦裕禄之子焦跃进曾进京在王府井代言杞县大蒜,而如今县委、县政府把大蒜作为杞县“聚宝盆”助民致富,可谓无愧于“全国第一大蒜县”数年嬗变。据了解,目前杞县大蒜面积达70万亩,年产大蒜96万吨。现在的杞县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香饽饽”,还成就了杞县大蒜之乡的美誉。据杞县县志记载,杞县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虽然有“蒜你狠”的忧伤,虽然有“蒜贱伤农”的徘徊,但大市场的绝地反弹和“互联网 大蒜”的现代商贸模式,让厚重的古邑有了生机盎然的新意。文明古韵、现代活力,在这里交相辉映,书写着千年恢弘传奇。

杞县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的滋润。沿着睢水故道的印痕和《水经注》的记载,笔者对睢水在杞县的流域进行了考察。当年睢水在杞县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自陈留经杞县县城北入睢县境内。流经路径为平城秦奉寨附近流入杞县境,然后经过柿园南,流入裴村店,然后流入睢县境内的蓼堤。当年的睢水之畔可谓旖旎如画,有《睢水秋风》诗曰:“舆卒轻轻没膝过,讯人睢浪此游歌。哑然自咲难为水,已矣畴惊欲逝波。一勺也须通碧汉,千寻真不奈黄河。云空此地行来好,舟楫橆烦雁骛多。”明代万历《杞乘》和明清《杞县志》对睢水在境内的记载则有误:“睢水,今俗名堤河。自陈留县东北四十里入县关屯寨、仪阳堌、七基、兔伯至娄冈以东,淤平。今涸流。俗亦以‘小黄河’呼之。”经笔者实地考察,这里记载的乃是古汳水的河道流向。而两书又将古汳水与隋唐汴河在境内古道混淆,应予辨正。

在杞县和睢县交界睢水流经的地方,古有白羊陂。《水经注·睢水》记载:“睢水又东经雍丘县故城北。睢水又东,水积成湖,俗谓之白羊陂。陂方四十里,右则奸梁陂水注之。其水上承肢水,东北径雍丘城北,又东分为两渎、谓之双沟,俱入白羊陂。陂水东合洛架口,水上承汳水,谓之洛架水,东南流入于睢水。”白羊陂亦作白杨陂,古称肥泽。大禹治水曾在泽北筑肥阳城(今杞县西寨)。东汉延熹六年(163年)雍丘令董生决汳水入白羊陂,蓄水灌田,民饶其利。隋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汳水南移,陂渐干涸。后因黄河泛滥淤废。白羊陂遗迹在今杞县西寨南、吕屯北一带,尚可辨认。奸梁陂在白羊陂之右,今杞县赵大湖一带,下入白羊陂,后因上源汳水改道,黄河泛滥渐废,遗迹今尚可辨。洛架口水一名“枝津”,《西征记》载“洛架,水名也”,《续述征记》载“在董生决下二里,双沟之一支所至,合于汴水”,明代前期已废。董生决水出白羊陂而东仍为睢水,入洛架口又出者谓之汳水,后与白羊陂俱废。

文化遗址鹿台岗 三族鼎立交会地

人误写为“陆台岗”或“六台岗”,1980年正式复名为“鹿台岗”。

据资料记载,鹿台岗在夏朝时非常繁荣鼎盛。因为鹿台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当时还成了三大部族的交会地。古代鹿台岗一带虽是洪水泛滥区,但是杞县土岗绵延、丘陵起伏,地形与现在完全不同,同样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杞县皆为交通要冲和四方文化的荟萃之地。这种开放性的区位优势,不仅便于周邻部族的联系与交流,而且有利于物质、信息的循环与流通。所以,鹿台岗成了先民栖息安身的理想居所。从人和方面看,古代鹿台岗成为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的交会地,也是他们相互扩张、融合的结果。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豫东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部族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鹿台岗处于豫东地区,也经历了各部族相互争斗的历史,形成了夏王朝、东夷族、先商族鼎足杞县的局面。

杞县历史文化悠久,睢水流经的鹿台岗见证着数千年的历史。鹿台岗遗址位于杞县县城东12公里处的裴村店鹿台岗村,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处遗址东西宽约120米、南北长约150米,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至5米,自下而上依次为龙山、岳石、先商、早商、晚商及东周6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少量的青铜器,还发现了房屋、灰坑和距今4000余年、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两处祭祀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华夏、东夷两大集团分布范围的界定,探索商人的起源和夏、商两族的关系以及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类型划分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远古时期的杞县,气候宜人,植物繁茂,麋鹿成群。这里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沼泽地白羊陂,沼泽地里有一处凸出的高岗,高岗上居住着一个氏族部落,他们以狩猎为生,因此以鹿为姓。一天,部落首领在狩猎时发现了一群鹿,于是率领族人围剿鹿群。此时,另一个部落的人也发现了鹿群,族人在首领的带领下从另一个方向向鹿群追去。后来,在两个部落的夹击下,鹿群未能冲出包围,全部被俘获。面对战利品,两个部落的人都想据为己有,不肯退让,于是,一场激烈的冲突发生了。经过一番血腥的厮*,居住在高岗上的部落最终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们将这处高岗命名为“得鹿岗”。“得鹿岗”清代称“鹿得岗”,民国时称“鹿台岗”,还曾被众

老城改造留文韵 古庙私塾染火种

近几年来,杞县在老县城的改造当中,在努力打造靓丽杞县、美化杞县的进程当中,不忘保留象征着杞县文化的地标性建筑。位于杞县最繁华的地方,杞县中山街和金城大道交会处,以象征着杞县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性建筑杞县文庙为中心,建设了绿地文化广场,并保留了抚辰楼、人民影剧院以及孟家祠堂等。很多群众说,这个决策好,既保留了杞县的历史,又留住了杞县文化的根,让这里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

杞县文庙(黉学)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后多次修葺。正面为大成殿,系庙内主体建筑。殿前为露台,上植古槐、古柏各一株。殿前两侧有东西庑房。目前,大成殿辟为杞县文化馆展览室,文物、书画等于此展出。这里又是孟氏私塾、杞县风俗改良会、读书会、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旧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9年,孟墅垣、孟昭榘、在杞县黉学开设孟氏私塾。孟墅垣先生经常给学生介绍《饮冰室文集》《甲寅杂志》等有进步思想的书刊,并鼓励学子:青年人要追求进步,以国家、民族危亡为己任。一大批青年学子在孟先生的支持下,逐步接触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1923年暑假毕业于孟氏私塾后远赴外埠求学的吴芝圃、韩绍棠、高炳坦、杜孟模、段镜三、靳予九、张海峰等进步青年在孟氏私塾所在的杞县黉学发起成立了“杞县风俗改良会”和“读书会”(后改为“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会”),会员们利用自修和交换读书经验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以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积极向团组织和党组织靠拢。

1924年夏,曾就读于孟氏私塾的马沛毅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2月,张海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月,团中央彭振刚在开封二中发展了吴芝圃、韩达生、杜孟模、高炳坦等人入团,张海峰在开封一师吸收段家让入团,后经高炳坦介绍又发展了嵩阳中学的韩晓亭、培文学院的刘耕初、商业中学的李维忠等人入团。5月,杞县成立了共青团杞县特别支部,8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杞县特别支部干事会。至此,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星星火种经由孟氏私塾播撒,迅速在杞县乃至整个豫东地区呈现革命的燎原之势。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