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并不仅是“速度第一”,这里有常见五大误区,你绕开了吗?

高效率并不仅是“速度第一”,这里有常见五大误区,你绕开了吗?

首页体育竞技超速方程式更新时间:2024-07-11

你是否还在为每日的工作忙的焦头烂额、七荤八素?

你是否正为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收入而烦恼?

你是否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连安静地享受一杯咖啡的时间都没有?

你是否在月底或年底盘点业绩时,伤心地发现自己收获惨淡?

……

文/沙漠紫萱


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不是戳中了很多上班族的痛处?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变现状,那就是提升效率!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生产型企业里的计件工人,小李每天组装20件成品,而小张每天能组装40件成品,那么,小张的收入就是小李的两倍。所以,提升个人收益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提升效率。

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意识到提升效率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学习各种方法来提升效率,但是当一切努力都打了水漂之后,他们就会彻底陷入焦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越努力就越绝望”?

他们又能轻易地为自己找到敷衍的理由,于是他们便开始各种抱怨,抱怨父母和出身、抱怨社会不公、抱怨老板偏心……

其实,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效率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效率的各种认识误区以及提升效率有哪些具体的方法。

一.高效率≠工作“速度第一”

在一个面向职场人的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你认为在下列四个因素中,提高哪一项能够更直接地影响效率?

A速度 B.方法 C.知识和能力 D.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员工选择A项的占到了70%以上,而随着职位的上升,选择A项的人递减。

迷恋速度的基层员工小王就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越快做完一件事就越有效率,也显得自己特别有能力。

在此意识驱动下,他对工作一再提速—草率地写完报告:三言两语沟通完一件事情;为穿过路口而不顾危险加大油门;狼吞虎咽地吃午饭;匆忙地从一家客户赶到另一家客户,没有认真思考就随意作出决定……

但上司并不觉得他这样做是什么好习惯。

某次,上司把客户提出商讨的合同稿交给小王,让他研究合同中是否有不利于公司的内容。小王花了十分钟将合同浏览了一遍,交还给了上司说:我都看过了,没有问题。”然后去忙的己的业务计划去了。

一个小时后,上司一脸严肃地把合同扔在小王桌上。他惊讶地看着上司,原来,上司在合同中发现了四五个模棱两可的地方,这些问题很可能造成公司利益的损失。

小王满脸羞愧,上司语重心长地说“速度并不是我们衡量员工能力的最大标准,小王,与速度相比,质量显然更加重要。”

即使有一种魔法,能使你的行动速度提升30%,你也许会在短时间内为速度的提升感到欣喜不已,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仍旧有做不完的事情在排队等候,仍无法从忙碌的困境中跳脱出来。唯一的变化是,由于每天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你会更累。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工作进行有意识的“限速”,保证工作完成的质量,不必再走“回头”路。

某企业从国外新引进了一套精密切割金属零件的设备,跟之前的设备大有不同。因此,操作工需轮流在机器上进行培训,为期一天,以熟悉性能和使用方法。

轮到老薛操作时,虽然他很快弄清楚了原理,但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急于利用机器切割零件,而是有意放缓操作速度,同负责培训的工程师交换意见,两个人在机器操作平台边讨论起来。

其他人看到后说:“会用不就行了么,要知道那么多干吗,减缓自已赚钱的速度!”

不久,工程师走了,工人们开始独立操作期来。老薛的日产量迅速提高,收入也比别的工友高。大家好奇地问老薛是怎么做到的,他神秘地一笑,说:“上次和工程师聊的时候,我启发颇深,后来自己琢磨了很久,终于发现这套机器的操作步骤还可以简化,能提高效本!”

“慢”是为了寻找更高效的方法,正是老薛的“慢”,让他变得比其他同事“快”。高速并不代表着高效率,我们必须更科学地看待速度与效率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工作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完成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体的效率。上面的例子中,老薛之所以在机器的试用期并不着急提升速度,是为了把握关键环节,在关键环节上提升速度,进而提高整体的效率,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即使具有方程式赛车手那样娴熟的车技,也不要在高速公路上轻易超速。不是没有超速的技能,而是我们必须了解“安全范围”的意义。

所谓“安全范围”,是指在某个速度以内,可以保证工作成果百分百达成,尽可能地消减操作风险。

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甚至需要牺牲速度来追求工作的高效率。比如,高要求、高标准、精细、复杂的任务,如果追求速度,就很容易带来操作失误。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承担起责任,向同事、上级或者老板说明清楚原因,申请减缓速度。

二.高效率≠毫无障碍

工作中,我们都希望远离执行过程中的障碍,然而,障碍并不会因我们的主观愿望而消失。通往成果的道路上,不可能一路平坦,总会遇到坎坷和障碍。换个角度来想,如果没有障碍,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小洪只是家电专卖店中一名普通的销售员,但她每年的销售量都位居前列,公司决定提拔她,并请她说说自己的经验。

其实,小洪的销售秘密很简单,“在行动之前,预想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并做好应对的策略”:

首先强调产品的时尚,当对方提出异议时,就强调产品不会被淘汰、很少降价,如果对方还不接受,就强调产品返修率很低,质量可靠,如果对方还是不能满意,就强调产品的性价比……

抵达目的地的道路不止一条,好的工作方法不止一种,预想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多准备几种克服障碍的方法,一个方法不管用了,还可以选择替补的方法,这样可以确保行动顺利开展,提升效率。

我们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态,坦然接受障碍。而且,我们还应该主动出击,在制订方案的时候提前判断障碍出现的可能,包括形成的原因、表现的形式、出现的环境、造成的后果等。

预想障碍的过程,是对行动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估,是完善行动方案的过程。制订行动方案时如果不预设障碍,过于乐观,很可能出现“拍脑袋”的决策,使执行中问题层出,造成行动方案和实际的执行情况严重脱节。

学会适当“悲观”地看待行动方案,比起盲目乐观要好得多。

无论执行者是不是行动方案制订者本人,都应该在方案中列期所有可能出现的障碍,这些障碍包括:环境的压力、客户的质疑、产品的缺陷、内部的协调困难、资源的短缺等。

你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预想困难。

内部困难包括:为了实现目标,你不具备哪些能力?你的哪些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会阻碍目标的实现?你以往的经验是否会变成你前进的阻力?你实现目标的意志是否坚定?等等。

外部困难包括,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有哪些不足?国家法律和政策是否允许?是否存在人为的阻碍?等等。

三.高效率≠不需要检查和反思

效率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多问题经常会突然出现在执行过程中,影响我们对于成果的追求。

比如,执行者看到方案的时候,感觉浅显易懂,而真正操作起来,发现困难重重;在执行过程中,执行者忘记了方案的初衷,只是盲目“努力”,而方案制订者也忘记了自己的监督职责,直到最后,大家看到的结果与当初的设想南辕北辙。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缺乏对行动的有效“检查”。

“当局者迷”,执行者自己看不清行动是否偏离轨道,方案制订者也找不到合适的督促方法,问题就在所难免。

行动方案的制订者和执行者,都应该时刻保持检查和反省意识。只有将反思同执行的每一个步骤结合,成果才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丰田汽车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同他们独创的工作效率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丰田,基层员工最重要的是进行检查和反思,而不是单纯地跟随师傅学习技术操作。比如,丰田的某款车型,座椅的安装共有7道工序,每名技术工人都应当在55秒钟内完成。但是,当

有工人的作业时间分配不合理,或者安排顺序不对时,监督人员就会迅速发现。

当然,丰田的员工效率之所以高,并不全部依靠监督人员的严格要求和频繁检查,当问题出现之后,即使是普通的操作员,也会停下工作,在现场自检和反思,并查清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丰田效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工作者应该通过自我反思,有效发现和改正问题,才能拿到想要的成绩,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工作中,执行者应该不断地自我检查和自我修正,这不要指望你的上级,他们没有义务保证你工作百分之百正确,而应该是你向他们保证做到这点。但作为方案制订者,也不能完全相信执行者的能力而放任自流。

检查和反思,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和标准,因此,无论是制订者还是执行者,都有必要学会“倒推”的思路。这种思路从成果出发,反推出抵达成果所需要的条件、资源、策略、方法等。

比如,我们需要节约办公成本,那么,应该怎样通过“倒推法”来寻找最高效的实现方法?想要节约办公成本,就需要降低支出,想要降低支出,我们首先要知道有哪些支出。

因此,要节约办公成本,第一步是查清成本支出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找出可以消减的支出项目,而并不是草率地在公司员工中宣传节约意识。

四.高效率≠从不失败

高效的工作者,不仅在顺境中能够奋勇向前,在工作的逆境中也能不甘失败,他们不会因为失败而沉寂,相反,失败犹如一味苦药,更能激励他们提升效率。

原一平是日本保险销售历史上连续15年保持头名的传奇人物,然而,他的销售生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原一平身高一米五出头,他刚参加保险销售工作时的前几个月,连一份产品也卖不出去。但是原平从小就是顽强的人,他不相信自己会永远失败。即使面临失败,他也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

每天清晨他都会对着镜子大声地为自己加油。早上去上班的路上,原一平会向社区和路上的行人大声地打招呼。不少人开始都感到奇怪,店来逐渐适应,最后大家都认识了这个精神焕发的小个子。

原一平坚持这样做了一个多月,某天早晨,一位企业家拉住了大声说早安的他:“你吃了早饭没有?我请你。”原一平客气地拒绝了,对方问起他的职业,当知道他是保险销售员之后,对方毫不犹豫的预定了一大笔业务。

职场犹如一次马拉松比赛,不仅考验你的能力,同时也考验你的韧性。意志力不坚定的职场人,常常会因为工作中的失败而唉声叹气,感到悲观失望。在泄气之前,不妨为自己的效率加加油。

想获得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你首先要善于消灭工作中的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人人都会碰见,比如急躁、失望、骄傲等,这些情绪很可能让你心态失衡,效率降低。优秀的工作者会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主动调整。通过消解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他们能够平复情绪的波动,从急躁走向从容淡定,从失望走向满怀信心,从骄傲走向客观。

当你感到工作任务困难重重时,是否想过放弃?

其实,越想到放弃,工作就会越快失败。反之,告诉自己必须完成,置之死地,获得的将是能力充分的激发。

为了尽早从困难带来的压力和失落中走出,职场人应该学会主动分析失败。

在遭遇困难的第一时间,就应该主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精力越是放在分析中,用来自怨自艾的时间就会越少。同时,通过主动分析,从失败中得到的经验也会逐渐积累成宝贵的财富。

五.高效率≠解决“所有问题”

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被后人所称颂,他的做法却未必值得推介。因为每件事都要自己过问,诸葛亮因操劳过度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而他的下属们也无法得到锻炼,致使偌大的蜀国竟然后继无才。

很多与诸葛亮工作风格类似的人,他们能力卓越,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他们,也正因为此,他们不轻易相信别人,总要亲自过问每件事。直到有一天,他们被压力击垮,才意识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做完所有事。

亲自做完所有的事,意味着你不得不花费时间完成那些你不擅长、无法产出很大价值的事情,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在这一方面,马云就聪明多了。细数目前中国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大佬们,小米的雷军是程序员出身,腾讯的马化腾是一个资深码农,百度的李彦宏是计算机硕士,就连京东的刘强东也是专业级的编程高手,似乎只有马云是完全不懂技术的。

马云后来也经常自嘲:“我对电脑不懂,到现在为止只会做两件事,收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可以说马云在电脑面前是“菜鸟”,他的技术水平确实不高,他只需要带领一群“技术大鸟”各司其职朝一个方向使力,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解决其根源。我们所看到的问题往往只是冰山的表象,根源是冰山埋在海下的那部分。

试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一针见血看清问题。比如,当客户说“主要是价格问题”的时候,背后很可能是有打价格战的竟争对手在捣鬼;本来运转良好的渠道突然受到干扰,很可能是公司内部的人事变化引起的。

将问题分类可以提升效率,我们需要及时将工作中遭遇的问题进行归类。当问题被归类以后,看起来错综复杂的局面将变得清晰起来,我们就能较轻松地逐个进行理清。

比如,我们可以把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类:

人事问题——企业内部、和客户、和供货商、和合作方,平级、上级、下级;

资金问题——收入、支出、预算、现金流;

硬件问题——办公用品、运输用品、产品质量;

软件问题——工作方法、目标设定、过程管控、沟通。

其实,大多数职场中的麻烦无外乎以上这些,结合本单位特点,麻烦种类很容易进一步缩小,在碰到同样问题时,无论是自身复制解决方法,或者向下属传授解决方法,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情。

总之,不要被问题的表象所欺骗,学会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从根源上加以解决,才是高效率的做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