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类型片,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这类影片中所展现出的速度与激情的碰撞、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让人大呼过瘾。好莱坞从不缺乏以赛车为主题的电影,但鲜少有大片以纯粹的赛车运动为题材。
《极速车王》就是一部以赛车运动为题材的电影。这部有着极高口碑的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跑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与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代表福特出战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并一举击败长期霸占榜首的法拉利车队的故事。
《极速车王》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出色的赛车电影,它不仅用专业的竞速感衬托和时间竞逐的澎湃,更在对人性的情感和冲破体制的傲骨有着深刻着墨,完美的剧本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使得本片在烂番茄上收获了91%的高分,豆瓣评分也达到了优秀的8.5分。
故事的时间设定于1960年代,那是个汽车工业强势崛起、各国汽车产业互相较劲的黄金时期。然而美国汽车巨头福特的经营却渐渐陷入了困境,福特车在年轻人中渐渐失去了吸引力。
1962 年,福特推出的Edsel 车款销量不佳,逐渐失去市场领导地位,而通用汽车(GM) 和克莱斯勒汽车(Chrysler) 便趁机抢攻市占率。当时的福特汽车CEO,亨利·福特二世急切地想力挽狂澜,擦亮逐渐黯淡的招牌,公司管理层告诉他,「跑车」是拯救公司的唯一解药。
亨利·福特二世和恩佐·法拉利
这个想法很好,只有一个问题:福特没有生产跑车的部门,也不知道如何制作跑车。你我绝对听过名字的经典跑车「福特野马」 (Mustang)还要等到数年后才会问世。那么,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推出跑车,来拯救逐渐下滑的业绩──何不直接买一台来卖呢?
于是福特开始把主意打到深陷财务危机的法拉利身上。当时法拉利主要是一间赛车公司,为了能让法拉利车队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持续保持优势,法拉利为车队持续投入巨额资金,这导致了法拉利的资金链断裂。
1963 年春天,在经过数个月的谈判磋商后,双方似乎就要达成买卖协议,福特愿意以1 千万美金收购恩佐·法拉利的公司和所有资产。本来恩佐·法拉利非常心动,迫切想达成这笔交易,但在签约前的临门一脚,恩佐·法拉利对契约中的一项条款非常不满:该条款规定福特将控管法拉利赛车车队的预算,从而控制车队的各项决定。
身为前赛车手、热爱赛车事业的恩佐法拉利不愿放弃他的车队,他跟福特公司的代表人说,他永远不会接受这项条款,也不会把他的事业心血卖给「一间在破旧工厂生产丑陋汽车的破烂公司」。
为了羞辱福特,恩佐·法拉利甚至将公司股份都卖给意大利老乡「菲亚特」(Fiat) 汽车。包括亨利·福特二世在内的福特汽车高层,觉得恩佐·法拉利在耍他们,之所以跟他们谈判,只是为了拉高法拉利与菲亚特汽车的交易价格价格。从这个观点来看,恩佐·法拉利的策略其实非常成功,亨利福特二世就像个傻子被耍得团团转。
为了挽回尊严,亨利·福特二世决定要自己打造一台跑车,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击败法拉利,这成了福特汽车最重要的事。
勒芒24 小时耐力赛每年夏天在法国巴黎的小城勒芒举行,自1923 年创办至今已有97年的历史。它被全球赛车迷称「人与车的终极试炼场」,长达24 小时的比赛不仅考验着赛车的耐力,也考验着车手和整个车队的体力。
福特找来了跑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马特·达蒙饰),谢尔比又向福特推荐了赛车手肯‧迈尔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
卡罗尔·谢尔比、肯‧迈尔斯都是赛车界的行家,他们组成了打造福特跑车的梦幻团队,企图与称霸赛场多年的法拉利一较高下。
卡罗尔·谢尔比曾是冠军级赛车选手,因身体健康因素不得不自赛场退役,改行担任跑车制造商,继续在赛车界发光发热。尽管不得不放弃热爱的事业令人遗憾,不过谢尔比并未因此变得愤世嫉俗,人格特质仍显得阳光、正向,十分讨喜。
肯‧迈尔斯则是一位现役赛车手兼汽车维修厂的技师,赛车技术与改装车辆的技术都堪称顶级,但不论在赛场上或在汽车业中,他都仍处于待伯乐挖掘的璞玉阶段,因此在角色定位上极具成长潜力,他的人生轨迹也颇能与故事发展相辅相成。不过制约迈尔斯事业前程的,则是他极难相处的个性,这样的特质也让这角色每每能创造出火花,几乎是每当他出场都能轻易成为场上焦点。
一开始两人的关系其实难称和谐,但共同为福特汽车的赛车计划打拼的机缘,也成了两人结下深厚友谊的契机。电影对两位主角的友情塑造,称得上是将深厚情感深藏于故事中,无须借助直接的明显对白,仅需透过两人合作过程的点点滴滴,就能将情谊呈现得颇有感染力。两位演员克里斯汀‧贝尔、马特·达蒙均贡献了极为出色的演技,两人的对手戏总是能保持不俗的看点。
影片一大看点是对于福特跑车的改造。两位主角对赛车的了解都堪称业界翘楚,他们如何激荡脑力,设法提升跑车的性能,也是《极速车王》中娱乐性极佳的桥段。尽管过程中不乏许多较专业的术语,但导演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的叙事风格平易近人,相关情节让观众沉浸其中,充分体验改良车辆的乐趣与成就感。
赛车场上的竞技,自然是《极速车王》的重头戏。近年来随着《速度与激情》(The Fast And The Furious)系列、《玩命快递》(TheTransporter)系列等动作片的盛行,观众们对于飞车追逐的观影体验不再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片的赛车竞技场面塑造仍称得上让人眼前一亮,成功塑造出一种赛车竞技的纯粹风貌。从小型赛事到压轴的法国勒芒大赛,每次比赛都能让人体验赛车的刺激与乐趣,场面的塑造绝对称得上一流。
为了拍摄本片,导演詹姆斯·曼高德筹备了10年。曼高德非常重视速度方面的呈现,为了让电影更加真实,整部电影的赛车画面都是实拍,这在特效当道的现今更是实属难得。
除了福特工厂里的21辆Ford Falcon是直接购买而来之外,赛车场上的30多辆汽车,都是向汽车大厂借来现今车款后,以废弃轮胎、零件等改装成60年代外观,使原价上千万的赛车,能以每台成本约10万美元的道具车呈现。
为了增强观众的临场感,导演特意压低了摄影视角,让观众以极低的角度观看赛车如何冲刺,纷飞的杂草和黄沙让观众仿佛置身赛场。不用VR,不用高规格的3D特效,詹姆斯·曼高德就用深刻的故事情节与巧妙的音效、摄影技术,引领观众,让观众仿佛也成为驾驶座上的一员。
虽然是重复循环的赛道,不过《赛道狂人》适时搭配零件的损坏,官僚机制的介入以及天气的影响,让后半段长达一小时的赛车竞速中,持续会出现一些危机,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必须相互信任与扶持,才能在难度极高的利曼24小时耐力赛上打败法拉利车队获得胜利。
在这段充满男性阳刚魅力的作品中,引擎的轰隆声、金属部件的碰撞、柏油的炙热、鲜明的煞车痕和永不认输的眼神,诉说着每一位车手对于宿命的渴望,他们内心流淌着胜利方程式,一旦双手握住方向盘,他们能够忘却一切,用尽全力的翱翔。
本片英文片名是"Ford v Ferrari",在所谓福特与法拉利之争上头,电影似乎站在福特这边,但它可没让福特高层看起来体面善良。相反,他们绝大多数都保守死板、只在乎公司利益、完全不尊重(赛车)专业。福特内部唯一一个不像反派的角色,只有行销部门主管李·艾科卡。他就是后来担任克莱斯勒总裁,成功将公司转亏为盈的美国汽车业传奇人物。
除了福特与法拉利两个公司的较量,卡罗尔·谢尔比、肯‧迈尔斯与官僚气息浓重的福特高层之间的斗争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参加勒芒赛,福特与谢尔比、迈尔斯的目的并不相同。谢尔比和迈尔斯把赛车当成一种热爱,那是他们一生都在追求的事业。而福特,只不过想多卖些车,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意。
观看本片,你不需要喜欢赛车,只需要拥有对任何一项事物的热情,你就能与两位主角的心境有深刻共鸣。《极速车王》不是福特与法拉利的竞争,而是两个中年男人,去做一件他们相信、热爱、擅长的事情,为了这件事去冒险,去闯进前人尚未到达的境界。
有些人物,就是要放手让他尝试,他可以开创出全新的路。太强调集体主义,容易扼*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以及那些才华非凡的人物。谢尔比懂得迈尔斯是这样的人,迈尔斯的家人也明白,即使迈尔斯的妻儿永远惴惴不安,怕迈尔斯哪天变成一团火球死去,但知道迈尔斯有天赋与热情,赛车是他天生该做的事情,也是最令他快乐的事情,妻儿用自己的坚强,换得迈尔斯自我实现的空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