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虽然采用“地爆”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反击能力。但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了基础接下来就相对容易,对于核弹来说要怎么投送出去才是关键,战略核威慑、战略核反击都取决于载弹平台是否成熟可靠。于是两条腿走路,1966年首次完成导弹核武器发射,结束了有弹无枪的历史,1967年空基平台的图-16完成氢弹投放。
大家都知道珍宝岛冲突之后双方关系一落千丈,以T-62坦克为代表的钢铁洪流带来巨大压力,要知道当时装备反坦克武器对其完全无效。现实威胁摆在眼前军工开始全方位打造新式反坦利器,包括后来的红箭-73、69式火箭筒等,60-70年代大量演练平原打坦克,包括炸药包、单兵火箭筒,甚至手榴弹都在考虑范围。平原不比山丘地带,无遮无挡下近身反坦成功率太低,在此基础上有了核弹小型化的战术性应用讨论。
反坦演练
当时苏联在边界至少部署了8000多辆各式坦克,这样的规模对于地面有限的反坦能力来说完全不够用,因此基于空军战术核打击成为重点。此前虽然有了轰-5、轰-6成功投掷核弹,但这两款机型明显突防能力太弱,真要在战时出动只能成为*防空的标靶。
反坦演练
1967年,空军下达指令开始研究用飞机投掷小型原子弹的可行性,当时考虑使用米格-15以及米格-17作为载机平台。不过一向以小巧灵活著称的米格小飞机,体量太小很明显载荷满足不了需求,现役战机无效只能寄希望于正在研制中的强-5。
米格-15战斗机
当时还叫“雄鹰302”的强-5,改装自歼-6双发战斗机,体型较米格-15\17载荷自然也有所提升。再加上它的对地攻击定位很符合设想,1970年4月,空军、三机部等派人到320厂商讨改装核弹载机,并实现甩投可行性。接下来厂方以需求为基础进行了各种改装,包括取消原内置弹舱改为半埋式以增大挂载空间,借鉴从击落F-4战机残骸获得推脱装置,研制出带推脱装置的弹架,通过甩投方式保证核弹与载机分离。另外还有上仰甩投瞄准具、高精度弹伞延时器、核弹监控与控制系统等,为避免氢弹爆炸时对人眼产生损害,还设计了座舱遮光罩(投出后自动关闭)。
为增大航程还增加了燃油携带量,内油增大到2155升,外油增大到1560升,增加的燃油可以让强-5安全飞抵试验场并返回。不过相对实战而言,增加出来的航程都将消耗在低空突防上,实际还是会形成单程核突击。
强-5甲携带“狂飙一号”
强-5甲携带“狂飙一号”
1970年8月1日,首架强-5甲试飞成功,同年10月底完成6架载机改装工作。1971年12月30日,强-5甲首次进行实弹甩投试验,由于推送装置电路故障造成氢弹连投三次未甩出。安全带弹返回后于第二年1月7日完成试验,不过由于强-5甲航程太短不足以保证飞行员安全返航,接下来开始了增大航程的改进工作。1977年,大航程改型已完成图样设计,但两年后该项目被下马总耗资292万元。
强-5甲携带“狂飙一号”
强-5甲的下马并不奇怪,由于苏联*防空体系阵容强大,再加上地面雷达网进步神速。传统中高空进入俯冲轰炸的老套路,在前线战斗机以及*防空拦截下,生存概率首先就很难保证。基于这种背影强-5甲计划采用超低空突入,以地形为掩护避开雷达探测,尽量压缩被发现时间缩小被拦截半径。超低空飞行、超音速突袭,用于攻击苏联二线装甲集群、装备集结地,似乎成了最佳方案。
不过最大作战半径仅600公里的强-5,在采用最耗油超低空突袭后,实际作战半径肯定大减。抵近目标后的各种机动,更将耗尽最后一点油,这种情况下基本就是带着核弹单程突防,理论上投弹之后再返航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强-5甲超低空核突击
强-5超低空核突击
“狂飙一号”作为战术核弹,爆炸当量在10万吨以下,对于坦克装甲集群大致命中就可以达到效果。战事开启时强-5甲将携带战术核弹出程,目标后贝加尔地区战略地带、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和重兵集结地,很显然这些目标大都超过作战半径。抵达目标后采用上仰甩投方式,以近乎垂直大角度爬升并将核弹抛出,完成投弹后转向加速回航(400米空爆),不过航程不足的强-5注定成为“西伯利亚单程快车”。正是这种一去无回,再加上70年代后期防空系统发展更加神速,强-5甲连带它的增程型都无果而终。
甩投
强-5甲三视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