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热播:在新时代里,如何做好父亲的角色?

《小欢喜》热播:在新时代里,如何做好父亲的角色?

首页体育竞技开罗篮球热潮物语汉化版更新时间:2024-06-12

撰文 | 张帆

近日,都市情感剧《小欢喜》热播,该剧围绕三个备战高考的家庭展开,聚焦亲子关系、升学压力等教育话题。剧中三位父亲形象各异、特色鲜明,代表了当下中国父亲普遍的三种类型,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在近些年播出的家庭都市剧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较为少见,开明、细腻、智慧型的父亲受到观众认可,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婚姻观、家庭观的转变。虽然新型父亲在影视剧中频繁出现,但在现实中,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仍有一段路要走。

父亲的类型: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立体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为我们呈现了一段有亲情、有爱情、有泪有笑、有共鸣的故事。剧中的三位父亲,或幽默达观,或沉稳细腻,可以说是中国父亲的理想缩影。

黄磊饰演的方圆,是一个居家好男人,与儿子如同“哥们”,教育问题听从妻子的意见。面对妻子和儿子的矛盾,他能左右逢源,顺利化解家中的问题。

沙溢饰演的乔卫东,与妻子离婚多年,前妻对女儿有极强的控制欲,为了让女儿能在母亲的重压之下获得喘息,他总是想办法满足女儿的各种要求。因为女儿的生活起居全由前妻照料,乔卫东偶尔出现,却又对女儿过于宠爱,屡次引发母女矛盾,被网友称为“诈尸型”育儿。

王砚辉饰演的季胜利是一名区长,他和妻子为了事业奔波,儿子一直由亲戚照料,高三才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他既有父亲的威严,又为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小心翼翼。

沙溢饰乔卫东

三位父亲代表着不同的类型,方圆开明、乔卫东细腻、季胜利深沉。但他们也有很大的共性:为了拉近与孩子的关系,从而支持他们的选择、尝试他们爱的事物,努力做一个开明、慈爱的父亲。在剧中所展现的高三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都没有缺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父亲们的性格和情感都更为多元,与子女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美国学者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的因素》一书中,将父亲分成了“苛求成就型”、“定时炸弹型”、“消极沉默型”、“父爱缺席型”以及“良师益友型”五种类型。但,没有一种父亲是单一类型,他们身上往往具有多个类型的多个特点。

《父亲的因素》,[美]斯蒂芬·波尔特著,高文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苛求成就型父亲,要求孩子一切做到最好,但或许同时会具有矛盾心理:“不要比我做得更好。”这种内心的冲突,源自其自我价值的缺乏,导致孩子长大后会更重视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定时炸弹型父亲,也是“客厅里的恐龙”,他们总是大喊大叫、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这种类型父亲的子女,在童年时代为避免父亲发怒,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持家里的和平气氛,并暗中观察父亲。他们错过了成长中许多正常的发展阶段,长大后会避免冲突,对无法控制的事情感到焦虑。

消极沉默型父亲,不会主动或者直率地谈到任何有关家庭、事业或者个人生活上的事情,他们习惯于默默付出。消极型父亲的子女们,会怀疑自己的沟通能力,以及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父爱缺席型父亲,忽略或不理解孩子,也不关心这种养育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父亲缺席与父亲在位一样,对子女的人生有很大影响。

良师益友型父亲,会鼓励、陪伴、爱护子女,他们深知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良师益友型父亲的孩子,具有理解别人的洞察力和同理心,会用积极的方式与别人沟通。他们能够如此,是因为这些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身体力行的原则。

父亲,也许就人类本性而言,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家庭和社会的出现,让父亲的功能逐渐明晰,父爱开始被需要。人并不能天生成为父亲,而是要通过后天学习,并与子女一同成长。

《父性》,[意]鲁伊基·肇嘉, 张敏、王锦霞、米卫文 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6月版

开明型父亲:影视剧背后的观念转变

黄磊饰演的开明型父亲,代表了当下都市家庭剧中常见且大受欢迎的父亲形象:用陪伴代替管教,兼具智慧和温情的新型父亲。

改革开放后,都市家庭剧逐步兴起,其中的父亲形象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父亲”这一角色功能的改变。

古代中国是君父同伦、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政治经济权利的继承是依靠血缘关系,所以孝文化,父亲的权威由此产生。在早期的都市家庭剧中,父亲形象还是传统的一家之主,无论其本身性格是慈爱还是严厉,他都是精神权威的象征。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即便父子核心制的家庭结构正在瓦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仍然受着传统道德的深刻影响。

1990年电视剧《渴望》,引发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蓝天野饰演的王子涛是受人喜爱的传统型慈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父权家长制的理念开始受到巨大冲击,在都市家庭剧中出现了一种“缺席的父亲”,他们忙于事业,或有外遇。因为各种原因缺席孩子的成长,象征了传统父权的式微。

2009年电视剧《蜗居》,描写了市秘书长宋思明和大学生海藻的婚外情。宋思明缺席女儿成长,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

近些年,人们的婚姻观、家庭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越来越开放包容。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地位的提高,妻子和母亲在家庭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影视剧中的父亲形象,逐步摆脱了大男子主义,他们在追求事业的同时,有着更加活泼积极的生活态度,剧中也着重展现他们对妻子的爱、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姿态。如《小别离》、《小欢喜》中幽默达观、亲和力满分的方圆,便是受到观众喜爱的“猫爸”。

黄磊饰《小别离》、《小欢喜》中的方圆

我们不禁要问,影视剧中的父亲形象,为何会有如此改变?

帕森斯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会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也可以把这个转变概括为从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向夫妻轴为主的家庭转变。在当下中国,这个转变已然发生。在夫妻核心的家庭中,以往父权制家庭的权威与服从模式逐渐消失,父亲必须要陪伴家人,温和得当地教育子女,才能保证良好的家庭秩序。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独立,男女分工的清晰界限已经不存在,现代家庭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是追求更平等的家庭模式。所以,女性对事业的追求和男性在家庭中的作用,都被时下的都市家庭剧凸显。

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在家庭都市剧中,与智慧温情的新型父亲同时出现的,是强势上进的母亲。对这一类型女性的塑造,往往参照了同等身份的男性,将人们印象中男性会做的事情安排在女性身上。

霸道独断的“虎妈”们,一方面反映了中产阶级的普遍焦虑,另一方面体现了在挑战父权社会时,当代女性身份认同的过度表达。为了衬托“虎妈”形象、化解过度焦虑、乃至更好地刻画人物冲突,影视剧中的父亲变得更温柔、开明,甚至缺乏责任感、无原则宠爱子女。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影视剧的消费主体是女性,温柔顾家的男性更符合当下女性新的审美趋向,能够引起受众的喜爱和讨论。而新的父亲形象、教育理念,也会随着影视剧的传播,进入现代家庭,引起反思和改变。

父亲参与:从爸爸去哪儿到爸爸回家

在《爱的艺术》中,美国哲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母亲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而“父亲则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影视剧中的新型父亲便代表了这一潮流。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面临着“爸爸去哪儿了”的困惑。在《小欢喜》中,季杨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养在舅舅身边,高三开始,一直忙于事业的父母空降,让他无所适从,父子之间小心翼翼地相处,却还是矛盾重重。

季杨杨与父亲季胜利

2015年《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有近半数父亲“缺位”。针对“辅导孩子学习”、“接送孩子上下学”、“开家长会”、“培养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孩子明辨是非”等14项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爸妈共同承担”的情形占到40.6%,“妈妈为主”的40.3%,“爸爸为主”的11.6%。在“父亲缺席”的局面下,“父亲参与”开始被认识、讨论和鼓励。

“父亲参与”,主要指作为父亲的男性与母亲共同负责子女的教育、保健等,现在已经被拓展和细分到九个维度:责任、学业参与、对母亲的支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在一起的时间和交流、鼓励和感染、智力发展、阅读和家庭作业支持、注意力培养。但“父亲参与”,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1994年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上,便强调了“男性的责任和参与”,其中便包括生育领域的责任。

“父亲参与”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起着如母亲一样重要的作用。比如,父亲在与孩子交流时,喜欢采用举高、扔来扔去等更刺激的方式,这与母亲的温柔爱抚相辅相成,更有助于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儿童与父亲相处,经常采取有力量的游戏方式,在这种游戏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更能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等良好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两性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有着比较刻板的印象:一是女性更擅长养育子女,二是父亲在养育子女时,比母亲更有计划性、目的性, 又兼具勇敢、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而据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两性在养育子女的能力上并不具有绝对性的差异,母亲看上去更擅长照顾子女,是因为她们往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父亲也是因为缺乏练习而显得生疏。

如果说我们只能从母亲那里得到温暖和陪伴,从父亲那里学会坚强和勇敢,那么这些都是基于对两性差异的本质主义认识。两性的区别并非全部是由自然决定的分类,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所建构。所以,两性在教育子女时所扮演的“温柔的母亲”和“刚强的父亲”的角色,也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延伸。

撰文丨张帆

编辑丨余雅琴

校对丨薛京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