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司机招聘面试中,boss问:“如果你是我的司机,前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你能够把车开到多近的距离?”A回答1米,B回答50公分,C更厉害,10公分!轮到D时,他说:“我看到悬崖远远的就停下了。”最后老板录用了D。
日常生活中没有人想要挑战生命极限,安全远远排在第一位。同样,我们在选择车型时,除了性能、配置和价格,安全性是最为关注的。
那么汽车的安全性是如何判定的呢?目前国内外均有碰撞测试机构进行实验测试,比如欧洲的E-NCAP、美国的IIHS和NHTSA,国内C-NCAP是唯一一家第三方碰撞测试机构,而美国的IIHS被公认为难度最高、测试最严格。
为什么说美国的IIHS测试难度天下第一?
IIHS全称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在欧美国家每年都会进行系统专业的碰撞测试,之后按照测试得出的安全性能指数对各个厂商的车型进行星级划分,该星级将对汽车销售量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IIHS是非盈利机构,因此测试项目对车身的耐撞性极为严苛,测试内容包括25%偏置碰撞、40%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静压、鞭打测试,可谓重重都是难关。其中难度最大、最挑剔的就是25%偏置碰撞,能够模拟常见的小对角碰撞,不少豪车品牌汽车都在这一项目上栽跟头。
美国IIHS测试结果适用于国内版吗?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进口车优于合资车,合资车又优于国产车。
如果能买到全进口车,意味着配置无差别,自然能放心参考国外测试结果,但更多情况是同一款车海内外版本配置不一样!
当然也有不少进口车为了适应国内法规而进行改动,这都无可厚非,比如灯光设置方面,中国强制规定汽车必须配置后雾灯,而一些国家没有这种规定,那么就要对灯组做改动(雪佛兰卡玛洛在国内就是独眼龙后雾灯)。
而合资车型的改动更为普遍,几乎都是阉割版,也就是说海外版车型有的配置在国内会进行减配,主要是为了压低制造成本走销量,一些国外车型原装的电子装置和高科技技术无法做到收入产出平衡。但随着越来越多国外汽车品牌在国内生产,以及消费群体对汽车的认知度提高,想要减配牟利恐怕会越来越行不通。
此外,造成车型差异的原因还包括国内消费者的驾驶习惯、不同国家燃油状况、行驶规则,甚至消费爱好等。
总体来看,海国内版车型配置差异确实存在,但终究是同一款车身结构,如果国外碰撞测试成绩不错,国内版的安全性理论上也不会差,反之国外检测出的“辣鸡”车,国内建议还是不要购买了。
因地制宜的国内测试结果靠谱吗?
有人会说,既然国内版车型有改动,那在国内测试不就可以了吗?图样图森破!
就前文提到的C-NCAP,说起来已经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碰撞测试机构,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2006年成立,却一直被喷是“五星批发部”,公信力经常遭到质疑。
一方面,C-NCAP不是使用统一的标准选择测试车辆。对于同一款车的不同配置,C-NCAP会选取销售比例较大的车型配置,如果无法确认,就选择最低或标准配置的产品,意味着有的车型是最低配,有的是中配甚至顶配,这样的测试结果何来公平比较可言?
另一方面,C-NCAP的安全配置加分项过多。可以想象,很多车或许本身达不到五星标准,但算上各种加分项,不拿五星也困难!“前排乘员安全带提醒”也能加1分,还有这种操作?再加上测试项目少、碰撞速度不够,C-NCAP的测试饱受诟病。
今年4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了《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把车辆主动安全加入其中,包括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三大板块。关于新规的变化,市场普遍认为能够促使国内车辆(合资车、国产车)的整体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配置提高一个层次,但相比E-NCAP以及IIHS,国内的碰撞安全性能测试和相关行业标准还有很长路要走。
美国IIHS和国内C-NCAP口碑相距甚远,根本原因在于双方立场不同。IIHS的背后是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倾向于保护保险公司的利益,根据不同车安全性能设定保险价格,自然非常重视汽车安全数据的准确度。
而C-NCAP的测定机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本身就参与汽车生产环节,和部分车厂之间关系暧昧,车企可以主动提供碰撞试验并支付测试费用,这就让其有了赢利点,如此一来公平性更难以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