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围绕品牌运营,详细分享了如何提升用户资产与品牌资产,品牌资产评估和品牌、运营与产品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内容,适合想要岗位转型和自我提升的小伙伴们阅读。
深漂9年,我的品牌运营之路。
9年以来,我真的切换了非常多的岗位,为了摸通整个运营的链路,从前端到后端,线下、线上、甲方、乙方、TOB、TO C,我全都挨个去试了一遍,就是为了能尽可能理解清楚从流量到变现的全流程,为了后期做品牌营销工作的时候,能够拥有更加全局的视角。
因为做品牌这件事,它太过于抽象,非常需要实际的运营动作去承接和落地。
很幸运的是,过去去到的几家公司,我去的时候这些公司都在A轮或者B轮,走的时候几乎都在上市或者D轮阶段了。
伴随着公司高速发展,我从文案策划,一路做到企划主管,再到品牌经理。
如果你也想从运营转型为品牌岗,可以考虑先熟悉从流量到变现的全链路的运营岗位工作,或者在一个项目里面,跑通整个变现的闭环,然后再去切换为品牌岗位,这样就能把运营与品牌的视角相互结合。
但是,去年我却一度陷入了重度抑郁,很长一段时间,连微信都不敢打开,会害怕再次遭受网络暴力,甚至把朋友圈的好友删到只剩150个人,注销了小红书账号,也对自己也深深陷入了怀疑——
在经过非常细致的人生复盘,以及跟好友、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后,我决定离开了这个我待了9年的深圳,回到老家,沉下心来,连着3个月闭门不出,专注去做一门课程,希望能尽量让品牌这件事变得足够接地气。
春节期间,我开了新的短视频系列,意外地拥有了上百万的播放量,算得上是一个小爆款了,而且在跟多个编导沟通之后,也更加确认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从运营转型到品牌,再到如今成为自由职业者,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其实,学历不会限制你,恶评也不会限制你,嫉妒你的小人不会限制你,PUA你的高层也不会限制你,只有信念、勇气、信心不足,才会限制你。
在这里还想特别感谢松月,因为她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你是那种干啥事都能成的人。”
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这句话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就这一句话,真的特别特别治愈。
品牌运营岗,可能是转型的更优选?
去年跟晓芳、雅萱一起做品牌案例拆解训练营的时候,晓芳通过深度扒了boss直聘的600条品牌岗位的JD,从中发现了3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品牌策划岗,重点在于品牌管理知识体系的专业度,以及策划与落地的能力,需要品牌认知基础。
第二,品牌管理岗,需要对品牌传播有深入研究和自己的见解。
第三,品牌运营,这个岗位比较新,而且从boss直聘的200条JD要求来看,比较多需求是在跨境电商,能力方面偏社媒运营、数据分析为主。
这个岗位,对品牌知识的要求较低,也比较适合运营人做转岗尝试。
那么如果要尝试转岗做【品牌运营】,就要从突破【品牌】与【运营】的交叉视角开始。
基础的认知可能包括以下6个:
用户资产、品牌资产、品牌量化、运营与产品的关系、品牌与运营的关系、品牌与产品的关系,咱们先把基础的认知梳理梳理。
品牌思想里程碑:用户资产VS品牌资产。
01 用户资产用户资产是个啥意思?
就是把用户比作是一种资源,就像人力资源、供应商资源一样,属于企业生产要素的一环,是一笔可以被量化衡量和管理的账户。
用户资产有什么用?
用户的忠诚度越高,品牌与用户的关系越好,企业就越能从用户身上赚到钱。
为什么到了2005年,有学者提出:用户资产的重要性,已经远远高于品牌资产?
因为信息力量、线上力量、社群力量的关系,如今用户拥有的话语权,已然超过了品牌的话语权。
在2004年,就有学者提出【用户资产比品牌资产更重要】这个观念,甚至还提出了一家公司,要以【用户资产】为主导,来重塑公司的战略方向。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用黄金圈模型,分3个点来说——
【What】什么是品牌社群?用通俗的语言说,品牌社群就是崇拜某个品牌的圈子。
【Why】品牌社群的运营,包括线上和线下,将成为一家公司的所有品牌营销的核心。品牌粉丝和社群的质量,才是决定一家公司是否有竞争力的筹码。
【How】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用户资产第一,品牌资产退居次要地位,而且品牌必须要服从于用户资产管理的需要。
以上3点具体是怎么落实的呢?
我们通过6个案例来看:
用户资产案例分析:小米、哈雷、lululemon、SAP、乐高、小牛电动
小米最开始就是通过品牌社群,没有花1分钱广告费,从0开始,把销售市场给做了起来,很快就达到了100万用户的量级。
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小米都很舍得投入大量的人力、大量的金钱、曝光资源去维护跟用户之间的关系。
我们从品牌营销的3个模块,来看看小米是怎么做到以【品牌社群】为核心的:
活动运营:把线下打造成小米用户聚会的场所,打造米粉节、爆米花交流会、小米同城会,让社群成员找到跟自己志趣相投的团队和成员。
米粉不仅是那个可以投票做决策的角色,还是可以上台表演节目、志愿组织活动,还是可以跟小米团队聚餐吃饭的伙伴。
产品运营:打造小米用户专属的主题IP活动,比如#橙色星期五 这是每周小米系统更新的日子,也是社群成员每周固定针对更新的功能,进行讨论的日子。
社区运营:小米有诸多岗位都是围绕“社区”来建立的,比如社区平台运营(薪资在30-60K)、社区治理运营(薪资在20-40K)、社区产品经理,他们的岗位核心都在于专门负责建立良性社区氛围,并且收集用户意见,将用户意见进行提炼和反馈,助力产品优化。
哈雷公司曾经一度面临*,但因为做出正确的战略调整,销售量猛增,达到了产品供不应求的程度。
而且,由于这个战略调整,哈雷公司几乎不再需要花钱做广告宣传。
这个战略调整之大,如果创始人但凡少了一点魄力,都落实不下去。
用户资产第一,建立摩托车主俱乐部
他们为了跟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创立了哈雷车主俱乐部,而且是在全美各个地区都去推广俱乐部的活动,到后来在世界各地设立了1400个分会。
这个俱乐部有啥活动呢?
不止有骑行聚会、骑行赛事,比如戴维森大集会、摩托车拉力赛、骑行游记比赛,还有音乐节、啤酒节、周末联谊会、音乐会、车展、展览会、慈善活动,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个群体的个性表达。
他们公司的经理,也会经常在周末联谊会上跟摩托车骑手们交流,征求意见和建议。
为了让用户认可品牌的文化价值,他们创办了《哈雷》杂志,让摩托车手在上面分享彼此的骑行经验、故事、爱好。
不管是杂志还是各种活动,都让哈雷这个公司,成为了摩托车手社交网络的纽带,也成为了这个群体表达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方式。
哈雷社群中的不少人甚至把品牌标志纹在自己身上。
为了用户资产,哈雷舍弃了什么?
在90年代,销售额暴增的情况下,哈雷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升销量,而且,海外代理商都特别希望能够开设海外的本土工厂,来提升产能,但是这家公司却放弃了。
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保证【有限的生产量】,才能保证每一辆摩托车的【产品质量】。
而只有保证了产品质量,才能保证用户的满意度。
也因为这个坚持,导致车主转手一辆哈雷摩托车,往往转手的售价还要比原价高出很多。
随着lululemon进入中国,快速以【社群运营】的方式拓展用户。
在去年的第二季度,lululemon在中国市场实现了61%的强劲增长,这个增长率远超国际市场,称得上是神话速度了。
如果没有品牌社群/社区的力量,就没有lululemon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lululemon的品牌社群的质量,是由【产品教育家】这个角色,跟门店用户的【面对面】交流,所积累起来的深度情感连接所构成的。
今天,如果我们在boss直聘上面搜”lululemon“,会发现他们招聘的岗位很有意思。
可以说90%的岗位名称都叫【产品教育家】,不仅有全职还有兼职的岗位,他们还在职位描述的第一句着重强调——【产品教育家的角色,是我们的组织取得成功的基础】,足以说明这个岗位的重要性。
那么产品教育者到底是干嘛的呢?——
1、【面对面】讲知识:作为专家,在门店中与用户进行互动并建立联系,提供产品知识科普服务。
2、【面对面】讲社区:作为社区成员,跟用户讲述品牌故事、分享社区活动、社区文化,传递品牌价值观。
3、策划【见面】的活动:作为门店成员,策划区域性的、符合当地文化的社区活动并执行,比如跑步俱乐部、国际瑜伽日等。
4.、SAP的论坛,SAAS界的知乎
思爱普是一个SAAS工具服务商,建立了ERP(企业资源规划)软件的全球标准,在157个国家拥有超过10万个员工。
他们有个用户交流论坛,我称之为——ERP界的”知乎“。
发帖规则快要到逐字指导的程度,比如“请不要在标题中使用下列词语:紧急、迅速、十万火急“。
甚至,SAP的用户还能给另一个用户发奖励积分。
“每一个问题你有10个积分,这10个积分可以奖励给问题的解答者。提供有帮助的回答也可以获得6分和2分。作为奖励,发帖的人也可以获得1个积分。”
让用户帮助彼此成长,让用户从用户身上不断学到新东西,这个思路真的很绝。
Lugnet是乐高的用户自发组成的社群,后来演变成了乐高 ideas这个平台,用户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的乐高设计,如果某个设计被选中,乐高会把它投入生产。
用户还能对自己最喜欢的设计投票,通过集体评选的方式来决定要投入哪些可以投入生产。
通过分享、投票、留言的行为设计,乐高ideas这个内容平台,无形中把乐高用户从“产品”当中剥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于产品的文化群体——
为灵感和创意而生的群体。
小牛电动从成立到上市只花了4年时间,他们的品牌社群跟乐高调动用户的设计思维有点像。
牛油社区通过鼓励用户爆改自己的“小牛电动车”,比如:DIY小牛车模、钥匙壳等等,鼓励用户在社区分享自己爆改背后的故事、改装灵感、改装的价格、改装的设计等等,塑造【手工人】、【电动车改造家】的群体身份认同。
而且,这个社区的入口就放在APP里面,因为只要导航、定位电动车,都需要用APP,把用户社区入口放在这,社区打开率就有了保障。
通过以上6个案例,可以总结出来【品牌社群】的4个关键词和3个内涵,如下图所示:
如何提升品牌资产——2个方向 1个重点。
02 品牌资产如果一个品牌的最初市场定位就比较模糊,或者地区渠道商管理混乱,导致对外的品牌形象模糊,再加上推广预算又不够——
往往很难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品牌感知质量】。
但是,这2个要素都是品牌资产里面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品牌组合法】,能够帮助提升品牌资产。
通过品牌组合法,可以提升品牌管理的效率。
这就好像,你在路边支个摊卖苹果,苹果还是那些苹果,路人还是那些路人。
但是你把苹果分成了【脆一点的苹果】、【粉一点的苹果】,不同口感的苹果设计不同的堆头。
脆苹果的堆头前面写上”牙口好就吃它“,粉苹果的堆头前面写上:“就像你粉糯可爱”。
从而满足不同口感需求的用户,提升品牌转化效率。
这个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共分为2步:
第一步:把用户划分成完全不同类型的群体,而且他们在用户画像上长得就完全不一样,从职业特征到心理特征最好都要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第二步:为不同用户群体,匹配解决这一类型用户的子品牌、子业务、子产品线,匹配的时候考虑是要采用哪种品牌架构的方式?
咱们是参考宝洁那种多品牌架构(旗下有60多个品牌)吗?
还是说参考通用电气那种伞品牌架构(仅保留GE的logo和名称,也就是最重要的品牌资产,但是在公司运作上,将GE拆成了3家完全独立的公司,3家公司都将保留GE字母logo,只是颜色不同,3家公司的名字开头都保留了GE,分别是:GE Healthcare, GE Aerospace,GE Vernova)?
亦或是参考西门子那种单一品牌架构?(虽然旗下业务和产品线特别多,但都叫西门子)
品牌资产是指:与品牌名、品牌标志相联系的,可为公司或用户增加或削弱产品价值或服务价值的资产和负债。
品牌资产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张琦、参哥、樊登,还有最近涨粉特别猛的营销女神赵然,他们之所以能够快速霸屏全网,其中有一个成功因素就是用了矩阵号打法。
(注:矩阵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没有说他们的成功都是归功于矩阵号打法的意思)
矩阵号的打法,本质上就是在应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通用电气的【伞品牌组合】的方式。
就是所有账号都还是用同一个人的头像,名字基本都带这个人的昵称,内容也是来自同样的素材,只是通过改素材的剪辑拼接方式、标题、封面等,通过平台的审核,天罗地网去跑爆款。
当然这种方式背后必须要有专业团队操盘,我们普通人做个人IP,选择第一种方式可能是更靠谱的,那就是把账号分为:主账号和生活号。
主账号起来了之后带小号,但是前提是:不同的账号背后的粉丝画像的确是有区别的,比如这个大号的目标粉丝画像是企业老板,而小号的目标粉丝画像更多是C端流量。
企业的矩阵号打法也分为2种:
第一种方法:把官方矩阵号分为——官方蓝V号 老板、高层、员工、宠物的矩阵号。
比如papi酱、她的团队成员、MCN机构官方号、以及大小咪的账号。
第二种方法:根据产品的不同,拆成多个产品线的账号。
比如交个朋友直播间,就拆成了交个朋友运动户外、交个朋友美妆护肤、交个朋友生活家居等十几个账号。
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地理差异,把账号拆成专门对接不同城市用户的区域号。
以上这些案例对我们自己做账号有什么启发呢?
1、如果是有专业团队操盘的,那就走主账号 小号的方式,但一定要非常小心封号的问题。
2、如果没有,那就打安全牌,根据运营账号的人力匹配不同的打法。
(1)通过亲缘品类延伸,提升品牌资产
康师傅在大面积轰炸方便面广告后,在方便面这个品类稳了之后,就开始朝着饮料、糕饼、快餐等品类发展,有部分品类成功了,原因在于,它抓住了亲缘品类来延伸。
《品类十三律》这本书里面提到:
“康师傅最先成功进入人们心智的是方便面,向上游品类延伸是方便食品,再向上是食品。与方便面平行的亲缘品类有饼干、薯片、果冻……向上进入方便食品领域,平行就会出现饮料——再向上进入食品领域,平行就会出现餐饮。”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成熟品牌,步骤有2个:
1、定义出这个品牌的爆款品类。
2、从爆款品类入手,往上走,往平行方向走,这些都是亲缘品类,然后选品做测试。
比如wonderlab是靠“小胖瓶”火的,这个品类是代餐奶昔,往上走品类是【代餐品】,往平行方向走,是【代餐粉】、【代餐果汁】等等。
(2)通过品牌文化延伸,提升品牌资产
网易云音乐作为优质音乐的代表,把好音乐延伸到了不同的行业,比如酒店行业、家居行业。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已经有了标志性的超级符号的品牌、个人IP,方法就是:
1、先定义出品牌的【超级符号】是什么,比如网易云音乐的这个唱片(视觉符号)。
2、把这个符号拓展到跨领域/行业当中,目的是打造全新的用户体验,比如云音乐房间,打造新的酒店居住体验。
再比如李玉玲火了,她标志性的“声音符号”,如果拓展到导航出行领域。
在频繁堵车的时候,高德地图提示:”哈哈哈~被车车~堵笑啦~“,出行的体验突然就变得魔性起来。
(3)通过品牌并购,提升自身品牌资产
在品牌理论还没有成熟之前,以前的企业并购最多出5倍的价格。
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有企业愿意支付25倍的价格,来收购企业。
多出的价格,其实就是品牌的无形资产价格。这个东西在资本市场已经得到了验证。
(4)通过品牌全球化,提升品牌资产
安踏自从开始走上全球化品牌收购之路开始,市值就疯狂赶超,排在全球运动服饰市值排名第三名的位置,今年1月份还计划要在纽交所挂牌上市,预计上市后估值约700亿人民币。
镜观台这篇文章:《始祖鸟700亿上市,安踏并购之路能走多远?》里面提到:
“安踏的买买买之路,收购的全是海外高端知名品牌,来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这些收购,安踏构建了一个覆盖从时尚到专业,从大众到高端的全面品牌矩阵,拓宽了其在细分市场领域的影响力。 ”
那么怎么把这个方式运用到个人品牌建设中呢?
比如你想要拓展海外的平台,可以尝试付费跟海外的成熟博主共创内容,或者让对方点评、转发自己的内容,借助本土影响力起号。
1个重点:以提升品牌联想度为核心
做品牌和做账号的道理是相同的,品牌的【人设】非常重要,品牌的人设才是变现的关键。
那么怎么建立这个品牌的标签?
有一个特别简单粗暴的方法,那就是——
打造固定的、长期的、持续性的【主题IP式】的栏目,来反复强化用户的【印象】。
为啥要这么做?
第一,用内容栏目,塑造品牌的思想和性格标签。
第二,用活动栏目,塑造品牌的人格化行为的标签。
但是,我们要如何通过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来固化这个标签呢?我把这个过程拆成3个步骤——
第一步:初步圈定品牌印象的标签。
这些标签词汇怎么来?从问卷调查来,从公众号、社群、视频、小程序、APP里面挂问卷链接/二维码,做词云分析,看用户最认可的东西是什么。
第二步:选对标签。
这个标签一定要是离你的产品变现更近的标签,比如说你卖牛奶的,纯天然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标签,而淳朴憨厚就是一个好的性格标签。
我们可以从调研里面看,最受用户关注的词是什么,它背后是不是能代表某一种有利于这个产品品类转化的心理动机?
如果是,可以列入暂定标签词库。
第三步:基于初筛好的标签做主题栏目策划。
不管是性格标签,还是卖点标签,我们可以根据下面这个表格进行重点讨论。
1、现有的内容栏目、活动栏目是否需要做品牌化升级?
2、不同栏目之间的组合方式是否合理,能够让用户产生强烈的标签认知吗?
3、如何做已有栏目的品牌化升级?
那得从视觉、声音、理念、模特、服化道、活动交互、奖品、流程等各个方面去做重新设计和定义。
比如说,池早的《辞职体验100个职业》这个主题IP的视频栏目,传递的是积极探索人生的正能量,而不是消极逃避上班的理念。
那这个价值观是怎么通过视频里面体现的呢?
她的每条视频都会有一句大声喊出的口号——“打扮得美美的,出门上班了!”
缺了这句话,整个视频味道似乎都变了。
而且她的文案写的特别好,能从不同的职业细节做情感升华,看见普通人日常生活美好之处。
其他人如果要抄袭她,也只能抄个形式,但这个精神内核很难抄走。
再比如,观夏做东方香薰这品类,性格标签是偏东方那种内敛的、i人的性格。
1、活动层面:不管是通过手写贺卡,前期少量上新,而且从来不做促销,也不拉群,而是私信用户,给客户定制礼物送过去,选择合作的博主也是少量的、精挑细选的,这些行为都是在强化这个性格特质。
2、内容层面:持续在做的东方传统美学的内容,就是在建立和强化“东方美学”的卖点标签。
那如果是我们自己要做企业官方号的运营,怎么从品牌运营的角度去策划呢?还是刚刚3个步骤哈:
第一步,申请一笔预算,找用户做测试,看看用户的品牌印象关键词是啥。
第二步,从产品转化的角度,我们选择1个性格标签,1-2个卖点标签。
第三步,策划主题IP式的内容栏目和活动栏目,从理念、视觉、交互/行为设计上全方位考虑这个栏目是否能强化这个标签。
最后这个小的案例,就是根据上述步骤来策划的:
如何衡量品牌资产?——2个评估量表。
03 品牌量化前面我们聊的都是提升品牌资产的事儿,但是品牌资产怎么衡量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2种方式解决。
第一种是依靠第三方专业公司,他们有专门的技术手段以及品牌价值评估模型,来做出测量,有些还会每年出具一些全球品牌价值排行榜。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评估量表,最出名的量表,除了品牌大五性格测试量表,还有这2个,分别是品牌体验的4维度测量表,还有情感依恋量表。
这些量表都是有学术研究作为依据的。
04 品牌&运营&产品运营与品牌的关系: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我觉得运营和品牌在很多概念上其实都是相通的,但运营看重更务实的东西,品牌更务虚。
下面这张图,是我总结的一些比较相似的概念,把他们分成了两组进行对照,黄色背景的是运营组,红色背景的是品牌组。
1、内容运营,和品牌创建的4C流程有什么区别?
都是强调内容营销,只是品牌创建的4C流程,把它拆解成了4个步骤而已。
2、内容运营,和感官品牌有什么区别?
前者强调的是“如何通过内容来吸引和黏住用户”,后者强调“如何采用感官的手段建立品牌”。
3、内容运营,和品牌激情有什么区别?
后者强调品牌化的过程是“点火”的过程,是将品牌价值注入内心,点燃内在激情的过程。
4、用户运营,和关系营销有什么区别?
第一,从目的来看,用户运营是理性的,是【以用户活跃、留存、付费为目标的运营手段】,而关系营销是感性的,它把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比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情感占了很重的分量。
第二,从对象来看,用户运营关注的是品牌与所有用户的关系,而关系营销,更关注的是个体用户与品牌之间的“一对一”关系。
5、用户运营,和品牌社群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我的品牌”,后者是“我们的品牌”
6、用户运营,跟顾客资产、品牌生态圈有什么区别?
用户运营现在更多指的是私域用户,而如果将用户的定义扩大,顾客资产意味着粉丝和社群的用户,品牌生态圈意味着更广义的用户,包括商家、服务商和物流等合作伙伴。
7、活动运营,跟品牌强化、品牌活化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提升活跃度的方式。
8、漏斗模型,跟4°铁粉模型有什么区别?
漏斗模型是通用模型,而4°铁粉模型只适合个人品牌。
运营与产品的关系:陪伴你,从出生到长大
运营和产品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从时间关系来看,运营切入产品的节点,是在产品设计之前。
第二,从主体关系来看,《从零开始学运营》这本书里面,提到:“一切能够帮助产品进行推广、促进用户使用、提高用户认知的手段都是运营。”
运营,就是把产品这个孩子的人生规划做好,然后一步一步养大,再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反馈帮助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
品牌与产品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从维度来看:产品只有一维空间,而品牌具有三维空间。品牌在符号、象征和体验意义上,都有独立且不同于产品的属性和价值。
2、从品牌的视角来看:品牌主张是从产品出发的,品牌传递的核心信息当中,产品是属于论据支撑层面的,而品牌故事当中,产品初心故事也是很重要的呈现形式。
专栏作家
野马范,*野马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立志于成为“人间清醒”——洞察商业、洞察内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