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纳当然不是第一家认定中前卫必须成为第三名后卫的俱乐部,但比起其他球会,他对新阵型的运用确实更稳定也更成功。巴肯最初提出撤回中前卫,造成球队在中场少一人,查普曼对此看法一致。巴肯于是建议自己从右内锋位置回撤,将阵型调整为十分松散、略不平衡的334阵型,介于235阵型和w阵型之间。
不过查普曼不愿牺牲巴肯的进球能力,因此安排安迪尼尔充当后撤的内锋。尼尔是三线队球员,因此查普曼的决定有些意外,但事实证明此乃神来之笔,也充分说明查普曼善于构思理念、安排分工,看得出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专门本领。
队员汤姆惠特克后来成了颇受查普曼信任的副手,他回忆道自己的老板曾经说尼尔动作慢得像送葬队,但坚持认为没有关系,因为他控球出色,可以一边控好球一边决定如何处理球。查普曼要求杰克巴特勒克制自己的创造力,担任托后中前卫,新体系的效果立竿见影,变阵也为巴肯重复活力。
在纽卡斯尔崩塌后只过了两天,阿森纳就在厄普顿公园4:1击败西汉姆,球队乘胜追击,当季屈居哈德斯菲尔德之后排名第二,当时这是伦敦俱乐部在联赛中取得的最高名次。但第二赛季开局不利即是因为成功令大家信心爆棚,也是因为对手开始利用巴特勒防守能力不佳的缺点。
有人提议回到传统的235阵型,但查普曼认定问题在于革命的还不够彻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