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段捕鱼经历——溜网作业

我的一段捕鱼经历——溜网作业

首页体育竞技我漂移贼溜更新时间:2024-04-17

溜网作业

我的一段捕鱼经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舟山的渔业捕捞机帆船还未全部普及,木帆船尚占有一定比例,木帆船的作业方式有大捕、涨网、大对、小对、溜网等,尤以溜网居多。

一九六二年农历三月初,我当时还是个半大小子,去父亲当老大(船长)的木帆船上当伙账歪。伙账歪的职责有二项,第一项是给全船人员烧饭,第二项是参与捕捞作业。

木帆船普遍使用二种篷(风帆),渔船一般以平篷为主,平篷呈长方形,用定滑轮升起后以一根长毛竹斜着撑开篷布,就可以借助风力行驶了,优点是能较好地抗击风浪,在冬春季节因风浪较大,出网后为减少木船的左右摇摆幅度,落篷后要将桅杆免倒,沿船舷方向平放在甲板上,收网后要行驶时再将桅杆竖起,扯滿风帆即可。

另一种是挈篷,挈篷呈不规则三角形,用多根细毛竹固定篷布,再用绳圈在桅杆上,挈篷只能升降张合,不能轻易卸掉,桅杆更不能免倒,好处是迎风面积大,风力足,这种篷大多是运输船使用,渔船使用较少。

我父亲那条渔船使用的是挈篷,载重有十二吨,船上连我一共有八个人。我们渔船作业方式是溜网。溜风每顶有近二米宽,四米多长,二边用纲绳串起来,一边纲绳上缀有多个用小杉块做的浮子,起渔网的浮升作用,另一边纲绳上绑五个用缸陶做的柱子,起渔网的沉降作用,在水下,上边纲绳向上浮,下边纲绳向下沉,一浮一沉,渔网自然就涨开了,一百多顶溜网连接起来,有七,八百米长。

大黄鱼汛从每年农历的三月初到五月初,历时二个月,以四月初水和四月半水为主汛,特别是四月半水为重头戏,一年大黄鱼汛的收成主要看四月半水。

出网是顺水撒出,网的顶头有一根用竹竿做的下面绑有竹筒的样桅,竖着浮在海面上,以显示渔网在水下的轨迹。出网时我的分工是放丰管,(一种用大毛竹筒做的浮具)用麻绳一头穿在丰管柄,一头连接渔网,起到渔网在水下张开作用。

出网后渔船拖着渔网顺着潮流漂移,因鱼是逆流而游的,这样一长溜渔网在海面下方顺流而下,而鱼逆流而上,与网接触后鱼不会倒退,只会使劲往网眼里钻,头和鳍就都卡在网里了。

收网时船舷旁网的每边三人,共六人,前面四人负责把渔网拉上甲板,后面俩人则一边拔网一边顺手把鱼从网眼里摘下扔进舱里。若是遇到大网头,网上的鱼实在太多,那只能把网和鱼一起堆在甲板上,利用航行时除老大驶船外全船人都集中在甲板从网上摘鱼,将鱼放入船舱,有时还要加冰保鲜。

收网中我的任务是回拢丰管,将一只只丰管从海里拉到船上,依次叠好,把丰管绳理顺,以备再次出网。

我们的渔场主要是中街山列岛洋面和岱巨洋黄大洋,都属于东海舟山群岛近洋。

在四月半水中有一次我船捕到了一个大网头,拔上来的网上全是大黄鱼,连网眼都几乎看不到了,全船人忙了好长时间才将鱼收进舱,甲板上到处是大黄鱼,一片金光闪闪,那一网捕了有一万好干斤,船员们个个笑逐颜开。

一次在驶向渔场的途中,遭遇了雷雨西北大风,一刹那,狂风呼啸,暴雨如注,浊浪滔天,雷声滚滚。

父亲立即指挥船员将篷全落下,用大铁钉把闷头(船舱盖板)固定好,将船头铁锚抛入海中,但不抛到海底,宕在船首下面的海水中,以稳定船只。渔船以极快的速度随波逐流倒退着,业内术语叫落拱,是木帆船遭遇风暴时的一种自救措施。

小小渔船似一片落叶,无助地在惊涛骇浪中颠簸摇荡。一会儿被抛上浪尖,船首高高翘起,一会儿又跌入浪谷,仿佛沉入万丈深渊。小山似的巨浪盖过桅杆,漫上甲板。一个湧浪后,渔船像一头不堪重负的老牛,艰难地抬起头来,却又被一个更大的浪打入谷底。

甲板上已不能站人了,船员们都集中在老大掌舵的后八尺,一个个巨浪劈头盖脸罩下来,眼前已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嘴里滿是苦涩的海水。父亲双目直视前方,俩手紧握舵牙,并用腰部抵住,两位有经验的老渔民也帮着父亲扶正舵牙,他们竭尽全力使船首正对着浪尖和风向,决不让渔船打横,若渔船一打横,瞬间就会被巨浪掀翻。

眼看渔船窜上浪尖的时候越来越短,而跌入谷底的辰光却越来越长,有几次久久都浮不起来,恰似一个在作最后挣扎即将灭顶的溺水者。

站在我身边的一位五十余岁船员,满脸惊恐,嘴唇颤抖着不停地祷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我想,今天看来在劫难逃了,这条小命八成是要交待在这里了,我的人生刚起步就以葬身鱼腹结朿,心中多有不甘。

胡思乱想中不知过了多久,暴风雨终于结束,渔船也不知漂到哪里了?船员们如劫后余生,苍白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家赶紧起篷拔锚,调正航向回港。

经历那次风暴后,大黄鱼汛一结朿,父亲就把我撵上了岸,发誓再也不允许我下海捕鱼了。于是我重回学校读书,数年后应征入伍,退伍回来进单位工作,直到退休。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