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年宅俊,致力于普及安全防范知识。诚邀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喜欢的文章,同时便于进行探讨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户外徒步时,失温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可能导致低体温症甚至死亡。 以下是一些防止失温的有效措施:
1. 穿着合适的衣物:选择适合天气和活动强度的衣物,包括保暖内衣、中间层和外层。确保衣物能够阻挡风和湿气,同时保持透气性。
2. 分层穿衣法:采用分层穿衣法,可以根据气温的变化逐渐增减衣物。内层应选用吸湿排汗的材质,中层可以选择保暖材料,外层则需要防风防水。
3. 保护头部和四肢:头部和四肢是人体散热最快的部位,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护。戴上帽子、手套和袜子,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4. 避免过度出汗:过度出汗会导致身体失去大量的水分和热量,增加失温的风险。在运动过程中,适当休息和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劳累。
5. 注意气候条件:在寒冷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失温的风险更高。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大风大雨或下雪的天气进行户外徒步。
6. 使用保暖装备:根据需要,可以使用保暖装备,如羽绒服、保暖裤、保暖鞋等。这些装备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暖效果,减少失温的风险。
7. 注意食物摄入:户外徒步时,要注意饮食的摄入。高热量的食物可以提供能量,帮助保持体温。如随身带些奶糖,巧克力等糖果。同时,徒步过程千万别饮酒,因为酒精会使身体失去热量。
8. 注意疲劳和身体状况:疲劳和身体状况不佳会增加失温的风险。要合理安排行程,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感到疲劳或不适,应及时休息或寻求帮助。 9.不要穿新鞋徒步,新鞋会使脚踝磨破皮,导致行走速度降低,无法安计划到达营地,半路上失温冻死。
总之,户外徒步时要注意穿着合适的衣物、分层穿衣法、保护头部和四肢、避免过度出汗、注意气候条件、使用保暖装备、注意食物摄入以及注意疲劳和身体状况,以防止失温的发生。
网友经验分享:
一、如果遇到大雨,不能停,不能等人,不能扭到脚,不能照顾受伤的同伴,任何速度降低,身体都会停止发热,会迅速失温,很多过去冻死的旅行者就是这么冻死的。
因为等人,停止活动,体温快速降低,导致失温死亡。
因为穿新鞋爬山,脚踝磨破皮导致行走速度降低,失温冻死。
因为有同伴受伤,搀扶同伴,速度减慢,导致身体温度降低冻死。
爬山,海拔2000到3000米,一遇到大雨,就要警觉会被冻死,因为无论穿多顶级的装备,半小时后一定湿透身体,只要行走速度一降低,几分钟就会失温。
二、我以前遇到这样情况,会打伞挡一下,不让冲锋衣表面一直积水,放慢行走强度,慢慢走,尽量不出汗,保持身体干燥。一旦身体湿了,非常非常危险,因为不是想保持行走强度就能保持的,有一会,遇到一个长下坡,体温就掉了。
三、不要说二千多海拔的山上雨中失温,我几年前在六七百米海拔的山上都遭遇失温。
那是秋末,山下温度十几度,山上山风吹过感觉就比较冷,但在穿行时感觉还行。气象预报是阴有时有小雨,但结果是连续几个小时的大雨,大家冲锋衣内外都湿透了咬牙往前走。但峡谷内溪水暴涨淹没了平时的通路,大家都没有把握翻过前面的小悬崖。向导和领队停下来商量,才五六分钟时间大家都冻的直发抖,还好向导说退回去半小时有条岔路上,有个内凹的山体能避雨,这时队里三个女的已经冻的腿抖的不能自己行走,领队和向导架着走。
我也抖的厉害两腿僵硬,知觉也没了,只是求生欲,机械的跟着走。到了地方幸亏地上是*风也吹不大进,赶紧点起酒精炉,向导去砍了松枝点了个火堆。这时也不怕难为情了,男女都脱了个精光换上干净的衣服,这才捡回一条命! 雨小了赶紧原路返回,三天穿越一天结束。
四、上月28号,3 0度左右的雨天爬山,我也领教了失温的威力。一路都在下着雨,开始还觉得凉爽,下午四点钟后,山风吹在全身湿透的身上,身体开始不自觉地打冷战,然后越来越冷,做拉拉链,打开头灯这样的动作手都开始不听使唤了,好在已到山脚换上干净的衣服,才捡回一条命!
五、找一个合格负责任的领队非常重要。如果徒步因为下雨就导致多人接近失温送命危险,那么领队是不合格的,全队的装备也是不合格的! 领队知道全天哪个点有中到大雨,为什么不避开这个时段?11月份二千米左右海拔下雨山中行进全身湿透必定非常容易失温,这是常识! 另外这个季节的雨中防失温预案呢?为什么会全身湿透?
上身冲锋衣➕抓绒➕速干内衣在雨中正常行进也不会导致全身湿透,出汗可能会湿掉内衣不太舒服,但由于抓绒扔具有保暖性不会导致失温(我多次在较高海拔的雨中这样着装行进过);
再次,领队在气候巨变和发现有人出现掉队及失温危险时应立即组织就地扎营(哪怕营地条件很差),千万不要逞强,气候恶劣时各种危险纷至沓来。 户外领队,应该知道要全体活着回来,生命第一,明知道当天有雨,仍然带队出发,又是无人区穿越,为什么不坚持正确的意见?你带的都是一群没有经验,体力又不行的城市人,一个经验丰富,又非常理性的领队太重要了,幸好没出事,否则又是一个惨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