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国际家庭日:一家子体育人,平时聊点儿啥?

追光|国际家庭日:一家子体育人,平时聊点儿啥?

首页体育竞技追光蓝球更新时间:2024-05-03

5月15日

是国际家庭日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

《安娜·卡列尼娜》里提到

“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

咱今天不讨论后半句

就单来唠唠在相似的家庭里

不,是在那些爱好和事业

都完全相同的家庭里

是如何做到其乐融融的

瞧瞧这一家子

老爸杨刚,身高1米90,司职锋线

曾在南京军区体工队打球9个年头

队友不乏杨学增、马跃南等篮坛名宿

老妈秦利,身高1米73,打后卫出身

代表黑龙江省连续参加过四届全国运动会

还入选过国家女篮集训队

两口子结婚至今已经33年

他们的独生子杨大鹏,身高1米98

曾经入选过男篮国青队

后来代表陕西信达男篮拿到过

两届全国男子篮球联赛(NBL)冠军

是陕西三大球职业体育实现

冠军“零突破”的功臣内援

(杨大鹏在陕西信达男篮打球时的宣传照)

这一家子,不仅都是资深篮球人

现在就连工作单位都是同一个

今年,他们都作为优秀篮球人才

被陕西西安一所有着90多年历史的

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西安培华学院引进

成为光荣的体育教师

要知道

敢在这所高校打篮球、教篮球

可得有一些勇气与魄力

(远投达人徐长清(右)获颁吉尼斯世界纪录奖状)

因为

这里有着多位超远距离投篮的

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也是篮球运动改革的“试验田”

(培华学院师生尝试超远距离投篮)

在校园里,你能看到篮球场上画着

四分线、六分线和十分线

还能看到为不同身高篮球爱好者定制

让所有人都能过过扣篮瘾的矮篮架

(“我们的目标是——人人能暴扣”)

可以说

降低了篮板高度与扣篮难度

提升了校园里篮球热度

扯远了

说回到这一家人

平时,杨大鹏一家不仅

要分别给学生上通识课、专业课

还肩负着带领校队的职责

按理说

平时在学校都已经全是篮球、篮球、篮球

回家聚在一起时

总不会再聊篮球了吧?

No No No

“咱干了一辈子篮球,不聊这还能聊啥呢?”

秦利阿姨的这一句东北腔十足的“灵魂发问”

有理有据

体育

的确是这一家子绕不开的话题

不过

他们坐在一起聊篮球、聊训练、聊育人

却不是闲聊

而是两代人思维方式和体育理念的碰撞

常常孕育出新的想法

(爷俩儿探讨战术)

杨大鹏说

从小他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

专业队老运动员们的意志品质锤炼

和他后来在职业俱乐部

接受的新式训练方法

虽殊途同归却侧重不同

这些也都是一家人平时最常讨论

甚至出现争论的话题

然而,每次的结果都给一家人启发

把得出的结论用于训练与教育

杨刚也坦言

以前是他手把手给孩子启蒙篮球

甚至把自己左手持球投篮的习惯

都传给了儿子

现在则反过来了

是儿子在给父母讲授

新的训练器材与手段

一天的接触下来

记者发现

正如许多相似的和谐家庭

在这个典型的中国式篮球家庭里

父亲不苟言笑

偶尔蹦出一两句冷幽默

把自己未完成的篮球梦想

默默寄托在儿子身上

母亲无论把孩子送去哪里深造

都是千叮咛、万嘱咐

只为儿有个好前程

杨大鹏也没有辜负父母的苦心

收获了鲜花与掌声

用荣誉回报父母的悉心栽培

(在陕西信达效力时的杨大鹏(中)与队友欢庆胜利)

家庭是人生的港湾

也是踏上新征程的起点

也许与那些走出过奥运冠军、体坛巨星

的家庭相比起来

(姚明家庭、申雪/赵宏博伉俪、舒马赫兄弟、纳达尔叔侄、哈兰德父子、马尔蒂尼祖孙三代……)

杨大鹏一家不是最著名的体育家庭

但却拥有很多家庭共同的幸福密码

那就是

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有各自的分工

与同样的目标

以及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携手努力的决心

正如陕西省篮球协会副主席、

西安培华学院党委副*

徐国富教授所说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

有了这样一个篮球小家庭

不仅能够促进学校篮球竞技水平

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徐国富教授侃侃而谈)

在这一家人的榜样带动作用之下

校园里的篮球文化与篮球氛围

也能够充分活跃起来

记者:郑昕、张晨俊

统筹:彭东、吴俊宽

协调:赵建通

部分内容综合网络素材

编辑:赵建通

校对:苏斌

签发:彭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