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间驾驶的特点
1、夜间行车由于受到灯光照射的限制,盲区较大,视线不良,不利于司机观察道路情况。
2、行驶时,司机在对面车灯及其他光源的照射下,容易产生眩目,造成官行,危及行车安全。
3、随着路面颠簸车灯不停地晃动以及道路坡度、方向、角度的不同,容易给司机造成错觉。
4、夜间行车司机的视野受条件限制,没有参照物,过于单调,只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容易困倦。
5、人们正常的生理习惯是白天工作、夜间休息,而司机夜间长途行车,特别是午夜至凌晨极易疲劳而发生事故。
6、夜间道路上车辆、行人稀少,情况单一,容易导致司机盲目开快车。
二、司机夜视力的特征
夜视力是指眼睛在黑暗处,分辨物体形状大,小,距离远、近的能力。
司机的夜视力具有以下特征∶
1、光照度越低,夜视力越差。
2、车速越快,夜视力越差。
3、年龄越大,夜视力越差。
三、眩目对夜间行车的影响
眩目是指司机的眼睛,在强光的照射下所产生的耀眼感,一时看不清东西,俗称“晃眼睛”。
眩目的持续时间具有以下特征∶
1、眩光的强度越大,眩日持续的时间越长。
2、眩光照射得越久,眩目持续的时间越长。
3、年龄越大,产生眩目后所需的恢复时间越长。
4、眼睛越是正对光源,眩目持续时间越长。
眩目现象是对夜间行车安全的最大威胁。因此,司机在夜间行车时,除了要在会车时与对方车辆配合,按规定使用灯光外,还要在无法避免眩目的发生时,降低车速,必要时应停车,待眩目消失,看清道路后再继续行驶。
四、黄昏时的光线特点对驾车的影响
黄昏时随着光线的渐渐变暗,司机的视力会比白天下降一半左右。然而,此时虽然光线较暗,但是打开车灯却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是因为黄昏时“空间对比度”极低,无法形成较大的明、暗差距造成的。所以,黄昏时行车是一天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段,驾驶员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五、明适应和暗适应对驾车的影响
司机开车从明亮的地方突然进入黑暗的地方,起初视力变差几乎看不清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视力才会逐渐提高,这一过程就叫做暗适应。例如,白天行车突然进入黑暗的隧道、黄昏时行车、夜间由灯火辉煌的城区突然驶入没有路灯的道路等等,都属于暗适应的范畴。暗适应与光线强度的反差大小有关,反差越大暗适应的持续时间越长。因此,驾驶员应根据这一特点及时调整操作,降低车速以免造成盲行。
以上介绍的是暗适应,那么与上述情况相反,司机开车由黑暗走向光明.就称为明适应。比如,车辆由黑暗的隧道内驶出、黎明时行车、夜间由没有路灯的道路一下子进入有路灯的明亮街道等等,都属于明适应。由于人的眼睛能够比较好地适应从暗到亮的视觉环境,所以明适应对司机开车的影响不大。但是,在太阳直射眼睛及冬季在白雪皑皑的旷野中行车时,这种过于刺眼、明亮的环境是司机很难长时间适应的,还是要戴好有色眼镜。
六、夜间行车时灯光的使用特点
1、车辆灯光的使用对夜间行车的速度影响很大,所以行驶速度应根据车灯照射距离的远近而定。照射距离远、视线良好,可适当加速行驶;照射距离近时,必须减速,从而降低情况处理的突然性。
2、车辆灯光只能直线照射,行驶中遇有转弯时,就会出现较大的视线盲区,只能减速慢行。
3、夜间车辆上坡时,由于车灯照射角度的变化,使光照距离过近影响观察,而下坡时照射距离又过远视物不清,也会对司机的视线产生影响。
4、夜间行车时,司机可以根据车灯照射路面的明暗变化,判断道路凹、凸的深浅、高低。
5、夜间还可利用变换远、近灯光,提示官区内的车辆、行人注意避让,或作为超车信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