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c
* 谢谢你的关注
放眼整个海东片区,这里一共生活着31个自然村的白族人民,有意思的是村名的来历,少部分是根据历史痕迹来命名,比如:尊庄、塔村、名庄等等,大部分还是以地理位置跟方位来命名的居多。
唯独有一个村子很特别,是第一个用植物来命名村子,它就是大竹园村。
// 2019年的大竹园
大竹园村
DA ZHU YUAN CUN
大竹园,白语“岛珠刷” (Daot zv suaf) 历史以来沿用至今。该村隶属南村村委会,位于龙川以南,南村以东,离洱海的直线距离也就1公里左右,是个典型的三山夹一箐的村子。
全村自古以来无杂姓,均姓杨。“辞神封使自蒙段,仙迹注时于汉唐。”从天子庙这幅对联说明,早在南诏国时期,段氏皇族就在海东南村一带封官驻吏。但从“大理古城始建时,所有墙砖均由大竹园村砖窑烧制”的传说来看。
大竹园村落的形成应该在明代,此前,最多也就有个别人家开设砖窑,散居于此。
// 2009年的大竹园
竹子
ZHU ZI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村西山坡脚半山腰还留有几十座古砖窑。近几十年,村民建房不断,砖窑均被毁。
大竹园村名的来历一定与竹子有关,据传大竹园先祖由河南开封府发配至此,一户居住在南山坡下,一户居住在西山坡下,他们遵循家乡的习俗在房前屋后种植了许多竹子,并视竹死活判断是否作永久定居。
世事变迁,如今走至大竹园村已很难见到成片的竹林,但据村里老一辈人讲,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中房前屋后还到处是竹子,大多为空心竹、水竹。后来,由于村民建房和培植果木等原因,竹子大量被毁。
从2009年到2019年两张图片的对比就能一目了然的知道,确实看不见成片的竹林。
2019年 2009年
大理古城城墙的墙砖
GU CHENG QIANG ZUAN
大竹园村为大理古城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墙砖,这一说法虽然没有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较为广泛。
早在明代以前,当地村民就发现大竹园村的泥土土质细腻,黏稠性好,适合烧制砖瓦,就在山脚挖坑筑窑烧制砖瓦,并逐渐有了名气。
公元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设大理路军民总管府,下置太和县、赵州。到明朝,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仍设太和县、赵州。
明洪武十六年(1383)。由大理卫指挥使周能督办修建大理城。城墙高8米,厚7米,墙体内部用土石,外表用特制的青砖修砌。
为了解决砖源,官府就派人四处打探。当得知海东大竹园产的青砖面料光滑,质地坚硬,色彩清秀,就从各地征集兵丁役夫到大竹园村筑砖窑,烧青砖。
// 记忆中的大竹园明代小瓦窑
砖窑建在村西山坡脚下,砖窑呈圆球状,窑身没于山体,直径2米见方,窑口现于山外,一字摆开,共两排30多座。
每座窑次烧制500块厚砖,砖的规格为40m×20m×10m为了及时将砖运古城,朝廷还征集了海西、海东的大量船只,并在南村建了码头。
// 南村码头(2020年摄)
据传,第一批砖烧成后,人们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出窑仪式,设祭台,摆香火,请司仪祷告。
装船也十分讲究,从窑口到码头,民工排成长队采用人工传递的方式将砖直接送入船舱。一艘艘满载青砖的船只乘风破浪到达海西后,用同样的方式将砖运到古城。
大理古城规模巨大,耗时数载,如果大竹园村为古城提供墙砖的说法成立,那么,海东镇上和、下和、中和等村烧砖烧瓦的历史也可以追测到这一时期。
本主庙的传说
BEN ZHU MMIAO CHUANGSHUO
大竹园村的本主,当地白族语叫“亥子博”,汉语意思是“天子夫”,所以本主庙就叫“天子庙”。
“天子庙”建于何时无以考证,就连《海东镇志》对“天子庙”也未作收录。于20世纪70年代重修的“天子庙”位于村南天子山脚,由大殿、大门、天井和四周围墙组成。
大殿中神龛塑着天子夫塑像,上题“圣到中堂福德惠民天子”牌匾,两边为财神和子孙娘娘。“天子庙”一直是村民举行各种祭祀行拜的重要场所。
// 本主庙
随着村庄的发展变化,原来的两眼泉井,一井被围到了庙中的院子,一井在庙西。2012年,本村还在庙门外的一块空地上建起了占地一亩多的党员暨老年人活动中心。
关于天子庙的传说,村中老人是这样讲的:
相传,海南片本主囊葱独秀冠众应化景帝有两位夫人,大夫人生有三个儿子,二夫人则无子嗣。三兄弟长大后,老大、老二远征从戎,老三在家。老三不仅长得英俊威武,而且为人热情大方,做事细心周到。父王指派老三伺候二夫人。老三听从父王的安排,每天都给姨娘端茶送水,向姨娘问长问短,时间一长,他与姨娘建立了感情。
此事后来被父王察觉,他一怒之下将三儿子赶出家门。老三被赶出家门后从上登一直往海边走,走到大竹园村时遇到了一位老人,便与老人攀谈起来。当老人问起他出行的原因时,小伙子不禁流下了两行泪。正当老人低头卷烟的功夫,小伙子不见了,他坐过的地方涌出了两股清泉。老人舀了口泉水,清冽甘甜。老人知道遇到了仙人,急忙跑回家将此事告诉了家人此事传开后,村民争着到泉边打水。
说来也奇怪,几位长年卧病不起的老人喝了泉水后,身体居然奇迹般地康复。后来,大竹园村民为感念上苍的恩赐,在村南坡脚两眼泉井的上力建了个小庙,并取名为“天子庙”,并将“天子夫”视为该村的本主。
// 老年人活动中心
因为两股泉水像一对龙眼,村民称之为“龙眼泉”,并由此衍生出耍龙的文化习俗。新中国成立初期,大竹园村仅有28户,每年的正月接佛耍龙,村中要求每户一人参加,如果有人缺席,要龙的人就凑不够。
从走访调查中还了解到,大竹园村自古以来没有出过痴、聋、憨、哑及麻风病人,其原因就是村民饮用了天子山下的泉水。
本主节
BENZHU JIE
按照海南片的习俗,阅境十村共有的本主是囊葱独秀冠众应化景帝字国保。现在,每年的正月十一、十二、十三是大竹园村的本主节。
正月十一这天,大竹园村老人手持红香,青年男子舞着青白大花龙年轻的妇女文艺队耍着霸王鞭,老老小小上百人浩浩荡荡到南村或北村去接本主,接回的本主安放在村中心的“接佛房”。十二是正会,十三是送佛。
说来也奇怪,一到正月十二大竹园村接佛这天,天气往往变化无常,原本晴朗的天空会一下子乌云蔽日,狂风大作,风雨交加,让接佛的队伍行进艰难。
传说,天子庙中的“天子夫”对父王囊葱独秀冠众应化景帝当年将自己赶出家门心存怨恨,每到父王巡行本村时就借机报复。
于是,当接佛队伍走进村子,“天子夫”就化作狂风欲将父王的遮天大伞吹破吹烂,把佛龛掀翻,让父王丢失面子。
而父王早已预料到三儿子的行为,未等狂风刮起,就令大黑龙呼风唤雨,闪电鸣雷欲将天子庙冲毁。这就是大竹园村有关“亥子博”和“大黑龙”的传说故事。
文昌宫记载
WEN CHANG GONG
历史上,大竹园村还有一座文昌宫,原址在村西山坡脚。
村里老人回忆,文昌宫毁于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中,其坐西朝东,占地一亩多,由大殿、大门和围墙组成。大殿位置较高,从院心至大殿要登两组台阶。
文昌宫被毁前,一直是正月迎送阖境本主的场所。文昌宫被毁后一直未重建,成为了村民的宅基地。
20世纪80年代,间断了数十年的正月接佛活动恢复,村民就在村中心的打谷场建了三间简易瓦房作为接佛房,接佛房保留至今。
文昌宫遗迹未存,建于何时已难以考证,但“下庙”的称呼一直相传。据说当年筑围墙用的全是熟土,即筑墙前,先用大甑子将生土蒸熟,用熟土夯实的墙不会长草,不易风化。
// 记忆中的老人
另一个大竹园
LING YI GE DAZHUYUAN
在大竹园村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末年,本村村民杨桂龙、杨翠昌随同当地马帮到保山龙陵大母里,发现那里有一个村子也叫大竹园,村民都会讲白族话。
据当地一些老人说,他们的祖先是大理海东大竹园村人,早在明朝时候,先祖流落此地与当地一姑娘成亲,为了叫后代不忘根本,教子女说白族话,行白族习俗,并改村名为大竹园村。
攀谈中,他们提到大竹园的萝卜洱海的鳔鱼”还问“海岛前头的三子母浪还有吗?
大竹园村三面环山,60年代末修通的一条乡村公路沿山环村中穿过,过去是海东到下关必经的一条公路。
1998年,环海公路通车后,大竹园村变得较为闭塞。现如今这条路又可以走了,只是较为险峻,走这条路从海东去下关至少可以节约5-6公里的路程。
大竹园村土质肥沃,水分充足,村民善于粑田种地。过去,大大竹园村的萝卜大得很有名气,有“一头毛驴驮得动一个萝卜,一个萝卜几家人分吃”的说法。
大竹园村在海东大开发中获得了发展机遇,2009年,本村大量的山地被征用,村民分到了征地款后掀起了建房高潮,大多数农户建起了新房,村庄成倍扩展。
村子右边山头上就是新建的秀北山公园,当然还有墨弦书院...确切的来说大竹园跟上和、中和、下和也就隔着一座山而已。
编辑 / yc
■ 喜欢海东就关注我吧
*这里是海东(hdyxs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