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习惯的力量
本章节中所提到的『思考』与『习惯』都是很庞大的概念,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聊明白的,这个系列主题既然是设计师的自我修养,那还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聊吧。
思考是一切的源泉
关于『思考』,就像副标题所描述的:思考是一切的源泉!
思考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行为。
所以这个话题太大,大到可以小说(引用高晓松老师的『晓说』开场白)。
为什么要去思考?
直接引用国内外两个大师的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国儒家师表:孔子
思想的产生远比主观的评断来得重要。-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
思考些什么?
都说人天生就有自私的属性,那会去思考的应该就是对于自身会产生价值的事情。
如何去思考?
其实不光人会思考,某些动物也会思考。
就像一头豹子在捕猎时也会观察,计算最佳的路径,这也是思考。可是它只看到了它和猎物之间的距离,而忽略了这个距离中可能隐藏着的危险,比如说沼泽。
人之所以高级,也就是在思考的层面上远远高于其他生物。
那这个思考的层面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如何去思考呢?当然得先具备基本的常识,才能更加深入的去拨开事物的表向。
就像设计师要先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才能去思考如何创造艺术。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在高中学政治时的一个知识点: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面对一个设计项目,我们将要面临的思考又有什么呢?
1、 面对明确的设计主题,要思考如何让作品更具表现力;
2、 面对模棱两可的设计要求,要先思考如何能与委托方有效的沟通;
3、 面对挑剔的委托方,要思考如何让对方接受你的设计理念;
4、 面对比较抠门的委托方,你要思考如何让对方顺利的支付设计费。
……
总说设计时要开脑洞,要有创意,其实这不就是思考嘛!
ps.其实在整理这篇文字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就像写到此处时,突然想到在编写『目录』时,本系列中各章节的内容其实都是相关联的,当聊到『思考』这个话题时,自然而然的就将各章节的内容串联了起来,于是就引出了下面这张图:
闭合的思考链路
思考⇢以什么标准去思考⇢通过不同层次的理论知识(常识)⇢理论知识如何获取⇢书本当然是首选(如何阅读理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要养成阅读的习惯⇢习惯的养成(本篇最后一节将会提到)⇢如何去养成习惯,这值得去思考⇢循环……
拿来主义与批判性的借鉴
记得在工作室讨论这段内容如何起标题时,是所有讨论过程中最开心的时刻,当时的情景就好像到了德云社的舞台,各种段子满天飞,像『批判性的借鉴』就是向郭(德纲)老师在相声中提到的如何看日本片致敬的……
拿来主义
这里的『拿来主义』没有鲁迅先生那么深刻的寓意,就是单纯的指设计人员在学习、设计过程中的去获取素材和创意。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
◎ 拿来什么?
不论是设计师还是美工,相信硬盘里总或多或少的存了些设计素材。
◎ 如何拿来?
这个渠道可就多了,各种素材网站下载,免费的、收费的,来自于生活中、旅游途中拍摄的各种素材……
◎ 拿来后作什么?
这是『拿来主义』里的要素。
为什么这么说昵?想起之前在悟空问答里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怎么样可以提升自己不再做素材搬运工,成为一个独立有审美有创意的平面设计师?
在我的回答中直接肯定了关于素材搜集是很多设计人员都经历的过程,但搜集(拿来)后作什么,就见仁见智了。
有的设计人员纯粹是搜集成瘾,不论有价值与否,只要是Free的,先下载了再说,等下载完了一存盘,估计就再也没用到过;
有的设计人员会通过素材管理工具对素材分类,以方便在具体设计时能随时找到;
有的设计人员更直接,对于那些可编辑的模板进行简单的编辑,就完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设计作品;
而设计师往往会耐心的作整理,然后开始作减法,有些素材保留下来就单纯作为设计元素使用,有些素材则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它的风格和创意,再纳入自己的体系,再自成风格……
批判性的借鉴
郭德纲 批判性的借鉴
先看看什么是『批判性』:指富于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还有敏锐智慧的回顾性反思。
看到了吗,『批判』本身是个技术活,没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恐怕是连从哪开始批判都不知道,更别提什么敏锐智慧的回顾性反思了
◎ 借鉴≠抄袭
这二者本身的确很难界定,就像前阵子上搜热的『哪咤』电影海报抄袭事件,结果有网友拿出『阿凡达』的电影海报来对比,说如果按时间先后,碰瓷的这家海报还抄袭『阿凡达』呢。
『哪咤』电影海报
关于这个论点,其实各个行业都存在,作家圈流传甚广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流行乐圈子里的大张伟一直被诟病……
那这二者的界定点到底有没有,有的话又在哪呢?
『我不是药神』电影海报
还以『哪咤』的电影海报为例吧,在没人告他抄袭前,还真没往这方面想(虽然之前有过『我不是药神』的海报被曝抄袭日漫的阴影),可当后者亮出他们家的海报时,单以画面的构图上的确有相似的地方(但就那么大的一张纸的面积,常用的版式也就那些,再怎么变形也逃不出个大框),可如果从细节上来比较的话,两者基本上没比,后者就像是个山寨货。
这都不重要,相信后者也没指望『哪咤』剧组真赔钱,反正热度蹭上了,自有其获得的点。
但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设计师,就要注重这个细节了。
别人是不是抄袭,我们可能不清楚,但自己的作品有没有抄袭,自己还是心中有数的。
先不说会不会引起什么版权纠纷,单是一个抄袭的作品,它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尤其是当被人发现是抄袭后。
◎ 如何借鉴?
『画龙画虎难画骨』、『形似神不似』,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设计作品中只看到别人家的影子,而没有自己的灵魂。
就像前面聊的,初学设计时基本上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如同『拿来后作什么』里提到的那几种对待素材的方式,只有最后一种才是真正的借鉴。
21天习惯养成法
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上面这段经典的语论出自 美国心理学大师 威廉·詹姆斯 对于『习惯』一词的注释。这里又涉及到了心理学,所以这个系列中各个章节其实都是贯通的,层层递进,相互关联。
回到本段的主题『习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只是有些行为是比较显性的,就比如在说话时会习惯性的使用一些口头语。
习惯的形成有很多种情况,有的来自于长辈们的言传身教,有的来自于自身的耳濡目染……
『习惯』作为一个名词,我们也习惯的在它前面冠以”好””坏”加以区分。这里的好与坏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就权把有利于个人成长,且不损坏他人利益的习惯统称为好习惯吧。
21天习惯养成法,当然是指好习惯的养成了。仔细想想,凡是所谓的坏习惯几乎是不需要人为的去养成,像好吃懒做、偷奸耍滑这些好像是基因里自带的,我们要去克服这些毛病的行为过程,其实就是好习惯的养成。
冯伟 方元(著) 21天习惯养成法
又放上一本书,不过这本书并不是强烈推荐型的。
因为书中的观点大多是对他人理论的陈述,各种的引用,看后感觉就像小时候在新华书店里经常看到的那种『名人名言』类的汇编。
当然也不能完全否认书的价值,下面就把个人在此书中的收益简短的为各位陈列一下。
来自书中的阶段法
3个阶段
Part I,1~7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
需要你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你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则应该认真参照书中的理论方法去做,克服这些情况。
Part II,8~14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
此时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恢复到以前,因此,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Part III,15~21天,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
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习惯的养成,这个习惯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来自自己的总结
不要单纯的以为真的可是在21天中就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这里的21天只是个虚数。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你对这个习惯本身是否热爱,以及你是否能作到严格的自律。
拿本人来说吧,喜欢看书,所以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就水到渠成。
但不爱运动,可面对日益扩张的体重又不得不去健身,这就很难。
虽然通过了21天3个阶段的心理暗示,加上肌肉本身也有了运动习惯的记忆,健身是坚持下来了。可是在面对美食时,却作不到严格的自律,所以现在的状态就是一个结实的胖子。
下期预告:设计师的自我修养(八)灵感的来源
您的评论,将是我们的动力!
by CandS design studio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