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山乡:回归传统让年味越来越浓

浙南山乡:回归传统让年味越来越浓

首页休闲益智步步惊心的过路鸡更新时间:2024-04-29

“吱——呀——”四合院的廊下,69岁的范陈海将石磨的把手送出去,又转回来,石磨逆时针转动着。

黄色的米浆漫过石磨,滴滴答答漏到石磨下方的大木桶里。

1月10日,是农历腊月十六。这天,丽水市缙云县双溪口乡双溪口村的村民范陈海起了个大早,今天他要炊当地特色的早米糕,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做准备。

从山上采来野山栀,和着自家种的早米一起磨成浆。青柴也是从山上砍回来的,和着豆秆烧成灰,兑水沥出汁,煮过后再掺到米浆里,这样做出的米糕才会有一股清香。

“磨的功夫也有讲究,得顺着固定的方向磨,这样米浆才不会往里流回去”,范陈海说。

磨好米浆后,邻里也来帮忙。范陈海负责烧火,另外几个人则负责浇米浆。

按照当地的规矩,炊前,先要点上三支清香,向灶君祷告,祈盼来年步步“糕”升。

一层米浆浇下去,5分钟左右就熟了,揭开锅盖,再浇一层,又迅速盖回去,免得跑了蒸汽。

得浇多少层呢?

“这又叫千层糕,至少要浇个几十层吧。”范陈海笑笑,“每一层都要熟透,这是留给时间来做的功课。”

黄泥墙外,炊烟袅袅,散开,往溪面上飘去。年的味道,也在村子里弥漫开来。

就在范陈海等待早米糕蒸熟的时候,村里的另两户人家也忙开了。

盐卤豆腐是村里人家过春节餐桌上必备的食材。蔡春莺不嫌麻烦,每年都自己做豆腐。石磨中磨好的豆浆倒入大锅中,生起灶火,豆浆很快便烧开了。

卤水点豆腐,卤水是豆腐的灵魂。凭借多年的经验,蔡春莺观察着锅里的情况,果断将卤水倒进豆浆中。稍候片刻,再用勺子不停地搅动。

不一会,便听到周围的人们喊着“起花了,起花了”,语气中透露着兴奋。

把起花的豆浆舀进豆腐袋里,拎起豆腐袋,放在豆腐篮里轻轻挤压,便能沥出多余的水分。然后拎出豆腐套上框,把豆腐盆倒扣在上面。

“三、二、一”,几个姐妹一齐用力翻转豆腐袋,“太好了,没碎掉”,蔡春莺笑着说。

灶间豆香弥漫,豆腐沥水滴答。在蔡春莺看来,过年做豆腐,是一件虽然费力但是快乐的事,浓浓的年味和仪式感一下子就在灶台间荡开了。

泥墙青瓦,雕花木窗,四方天井。

85岁的丁保祥家一直保留着古村居本真的模样。宅老人气旺,每到年关,乡亲们都爱聚到他家来做南乡馒头。

南乡馒头丰盈柔软、可口香甜,在这附近小有名气,秘诀则在于特制的发酵水。

大伙儿一边搓着面团,一边唠着家常,讲着儿时的趣事、今年的丰收和来年的期望。

烧起柴火,放上装着馒头的笼屉,不一会儿,端出热气腾腾的馒头,再点上梅花红粉印,这就成了。

红色,是过年专属的喜庆。

为了图个热闹喜庆,村里在年前就开始了村俗表演,而往年则要等到正月半。日子好了,村民们空闲时间多了,承载着村落记忆的年俗活动自然一呼百应。

村民们表演着当地特色的“三十六行”、采莲船、台阁、十八狐狸、竹马、秧歌队、腰鼓队等。参加表演的男女老幼,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看热闹的村民紧随其后,浩浩荡荡的人马也都聚集到溪边,一路往下跟。

炊烟袅袅,米糕、豆腐和馒头的清香也飘到了溪边。

溪上的廊桥,是村民遮风避雨、过路歇息谈天的地方。村民们在这里打起了竹筒,唱起了缙云山歌。

热闹和喜庆将一直延续到正月里。浙南山里山乡的人们,唱着山歌辞旧迎新,企盼一年更比一年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