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
记者(左)体验拍打瓦窑陶鼓。 通讯员 欧武 摄
“叮叮叮,嘣嘣嘣……”早在一千多年前,瓦窑陶鼓发出的刚劲浑雄的声音,就已在吴川梅菉响起。每年元宵期间,吴川人闹元宵、祭祀、舞狮拜年都少不了陶鼓伴奏。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种由陶土烧制而成的古老的敲击发声乐器被保留了下来,形成了独特的瓦窑陶鼓文化,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人类较早发明的乐器之一,陶鼓在中国礼乐器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瓦窑,了解吴川本土独特的陶鼓文化。
责任编辑:陈广灏 审核:詹亚旺
欧强在一个陶鼓泥坯上雕刻龙鱼图案。 记者 刘金凤 摄
到吴川陶乡看陶鼓
欧强是土生土长的瓦窑村人,至今住在村里,是陶鼓的非遗传承人。这位四十多岁的汉子,在家中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二哥”。他有着手艺人的质朴和专注,敏于行而讷于言,一边和记者说着陶鼓的历史,一边手不停歇地在一个陶鼓泥坯上雕琢龙鱼的浮雕图案。
泥塑龙鱼。
在他缓慢的叙述中,关于瓦窑陶鼓的历史也渐渐清晰起来——
瓦窑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陶乡,该村环水靠坡,陶泥丰富,村民历来取泥制作陶器,依坡烧窑,以烧制陶缸、陶罐、陶煲、陶炉、陶鼓等陶器为生。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瓦窑生产的陶器源源不断通过水陆通道运往外地,销畅广东、广西和海南。鼎盛时期,当地建起了20多条龙窑,至今,村边的龙窑旧址还保留着4条龙窑和2条大烟囱。
烧窑是件辛苦活,多才多艺的陶艺工人们烧制陶器之余,顺手捏个泥公仔、哼唱一段粤剧娱人娱己。而将陶艺与乐器融而为一的陶鼓流行于当地,实在不负陶乡的美名。
瓦窑制造陶鼓在唐代后期就已经开始,这是一种用陶泥烧制成的长鼓,鼓身腰部细小,两头为大小不同的间鼓口,蒙上羊皮后,用绳子把两头鼓面绷紧,可调节音色。演奏时把鼓背挂胸前,右边用手掌拍击,左边手执小竹鞭敲打,打出不同的“叮”“嘣”声,故当地也有人称陶鼓为“叮嘣”。
欧强与陶鼓。
中国古文献中有“鼓法天,钟法地”之称,将钟鼓与天地并论,古人相信,鼓有通天达地之能,故以鼓乐祭鬼神、礼天地。吴川瓦窑陶鼓与祭祀有关,据有关资料记载,陶鼓主要为民间傩舞《舞二真》、《舞六将》或祭神时的伴奏音乐,每年正月十四是瓦窑村的年例,村民们游神少不了陶鼓的“叮嘣”声壮声威;过年舞狮挨家挨户拜年,也少不了陶鼓声。
古老的陶鼓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许多变化。比如,过去的陶鼓是“素”的,陶泥原色,鼓身没有花纹及浮雕,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瓦窑陶瓷厂的陶艺人在陶鼓身上雕刻龙凤及花草的图案,让陶鼓更显美观古朴。再比如,陶鼓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传承下来,后来加入了舞蹈动作,以增加其表演性和观赏性。年例期间,身背陶鼓的人甚至还会比赛谁敲得响、敲得好、舞得好。
责任编辑:陈广灏 审核:詹亚旺
拉上了羊皮的陶鼓。
工艺复杂 制作者寥寥
陶鼓的流行与吴川当地的年例习俗紧密相关。在当地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每年春节之前,陶艺人将制作好的陶鼓带到梅菉卖,各地买陶鼓的人纷纷到梅菉或瓦窑。作为一种能发声的乐器,瓦窑陶鼓的制作颇多讲究,工艺复杂,传承往往采取师传徒、父传子的方式,由于陶鼓的制作技术含量较高,价格也比其他陶器要贵。
时过境迁。虽然吴川的年例习俗流传至今,但是瓦窑陶鼓的产量和销量已经锐减,不复当年的繁荣。
“瓦窑人很少有人做陶鼓了,一是传统工艺复杂,不好掌握;二是要烧柴窑,成本高;三是市场需求不大。”欧强说。
由于陶鼓的制作工艺复杂,加上瓦窑陶器产业的衰落、市场萎缩,至今,瓦窑村还在坚持做陶鼓的陶艺人,也就剩下欧强了。
他从家中搬出几个不同年代的陶鼓,有的是素烧,有的上了一层清釉,有的鼓身上有浮雕花纹,多以中国传统的花鸟龙凤蝙蝠等吉祥图案为主。不同年代的陶鼓虽然外观有些变化,但是形制、大小相同。
陶鼓由鼓底、鼓身、鼓颈、鼓口组成,鼓身如肚,鼓颈细长,鼓口如缸。鼓底与鼓口分别用一块羊皮盖住,两头分别由一根红绳分八组系住,每组两根,由一根短绳系住,打一活结。别小瞧这几组绳子,要想让陶鼓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系着两块羊皮的8组绳必须平衡;活结可调整,向鼓口拉紧时为高频,拉得越紧声音越高,敲击发出“叮叮”声;向鼓底滑动为低频,越松声音越低,敲打时发出“嘣嘣”声。
“陶鼓作为乐器能发出声音,与它的设计和结构有关。一个陶鼓重约十一二斤,高57公分,直径约11公分;鼓颈半径大小与鼓底相同,直径为8公分。很多初学陶鼓的人做出的鼓打不响,或打得不好听,关键是没有把握好这些窍门。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自有妙处。”欧强说。
责任编辑:陈广灏 审核:詹亚旺
传统工艺创新思维
传统的制作陶鼓的方法,需要经过练泥、拍打、拉胚、雕花、晾干、上釉、装窑等几十道工序,现在可以辅助电机和拓模,方便不少,但制作一个陶鼓,仍要花费十天半个月的功夫。
“制作陶鼓的泥最好选用瓦窑地下两米深的坡泥,掺一些砂土,慢慢地练,人工踏、牛踏,练得越熟越细腻越好。泥练好后,待干湿度合适,开始拓模、晾干、上釉、装窑,柴烧12小时左右,隔天开窑。”欧强介绍道。
瓦窑陶鼓至今仍然保持着柴窑烧制,为此,欧强自建了一条长2米、宽1.5米的小龙窑,一窑能烧8个陶鼓。柴烧是一门技术活,烧制的时间、火候全凭经验,比如逐渐升温,五六百度时烧两三小时;1100度时烧几个小时;烧好的陶鼓收缩率达12—20%;低温烧制的陶鼓声腔共鸣性优于高温等。
为了感受陶鼓的声音,欧强现场示范,把一个陶鼓挂在脖子上,垂至腰间,鼓底在左,鼓口在右,之后拍打羊皮,高音为“叮”,低高为“嘣”。这声音一出来,人的乐感立马就被激活了,现场的姑娘一边拍击着陶鼓,一边踏着节奏跳起了“陶鼓舞”,这种欢乐的感觉,甚至让人想到了朝鲜舞。
“陶鼓在瓦窑流传了上千年,到了我们这一代,有责任接好这一棒,把它传承下去。”欧强说。
他也知道时代不同了,古老的陶鼓应该有新的发展,所以,前段时间,他与三弟欧武商量着如何让陶鼓创新发展,适应当下。欧武是一位画家、雕塑家,是吴川泥塑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他积极响应哥哥的提议。近期,兄弟俩在瓦窑村埋头搞创作,一个负责制鼓,一个负责在鼓上雕琢,希望能借陶鼓之形、融合佛山陶艺之精髓,制成案头的精品装饰——摆瓶。同时,制作一些精致漂亮的小型陶鼓,作为文创产品,积极走向市场。
“叮叮叮”“嘣嘣嘣”,瓦窑陶鼓的声音,穿过村巷,有了新时代的声音。
责任编辑:陈广灏 审核:詹亚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