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宝剑夺取的荣耀,老毛奇与他的克尼格雷茨之战

凭宝剑夺取的荣耀,老毛奇与他的克尼格雷茨之战

首页休闲益智宝剑之战更新时间:2024-05-11

1866年7月3日,普鲁士军队和奥地利主力部队遭遇,双方随即展开了激战长达50小时的交战,前后有近50万士兵投入战斗,战线从克尼格雷茨的河岸要塞一直延伸到波西米亚的小镇萨德瓦。

这便是决定普鲁士命运的克尼格雷茨战役,也叫萨多瓦会战。

在这场至关重要的会战中,普鲁士成功的在别国插手之前击败了奥地利,迫使奥地利放弃对德意志地区的领导权,由此普鲁士可以放心的执行“小德意志方案”,统一除了奥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地区。而奥地利却只能向东南方向发展,再也无力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

俾斯麦实现了他强迫奥地利退出争夺德意志地区霸权的政治目的,而作为战役的策划者,老毛奇也收获了至高的荣耀。

老毛奇,即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普鲁士元帅和德意志德国参谋总长,之所以称呼他为老毛奇,主要是为了方便区分他和他的侄子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

作为一个军事家,老毛奇不像拿破仑、朱可夫这些名将,年纪轻轻就在战场上展露锋芒,相反,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纸上谈兵”,从1818年自哥本哈根皇家军校毕业之后欧,一直到普丹战争爆发,老毛奇都没有真正指挥过一场战斗,直到64岁的时候老毛奇才第一次指挥作战。

真的很难想象想象一个大半辈子都没有实际战争经验的老头,居然可以连续打赢三场决定普鲁士与德国命运的大战,而且如此灵活,与时俱进。

尤其是克尼格雷茨战役,恩格斯曾经预测普奥战争普鲁士必败无疑,因为普鲁士愚蠢地分散了他的兵力,而老毛奇正是依靠分散兵力从而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1858年9月,58岁的老毛奇被正式任命为普鲁士陆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这个在外人看来已经可以退休的老人,却在一上位之后展现出了足以媲美甚至超越年轻人的旺盛精力。

在老毛奇看来,普鲁士在军事上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即:在进行两线或多线作战的时候,普鲁士军队如何弥补他在人数上的劣势。这也是之后一战、二战中德国面临的最主要军事难题。

在普奥战争以前,尽管普鲁士极大地增加了每年的征兵配额,同时延长服役期,但普鲁士依旧在军队数量上存在劣势,在普奥战争开始前,普鲁士的兵力完全没有奥地利多,同时普鲁士还要极力防备英国、法国或俄国参与战争。

于是老毛奇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内线优势,快速集结兵力,在战场上形成局部的兵力优势,在敌人及其盟友全部参战之前就先击败其中的一方。

于是老毛奇为普鲁士军队引入了技术革命,不仅用后膛枪替换了老式的前膛枪,引进后膛炮,同时还积极的把铁路和电报用于战争。

大规模的铁路建造能加快军队的动员和部署,保证部队的调动和后勤补给,而电报的出现也大大加快了部队信息的传递速度,同时老毛奇还把一系列科学如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地理学,测量学等用于战争,大大加快了部队的集结、动员速度。

在解决部队集结的问题之后,怎么将数十万部队送入敌人国境,并让他们可以协同作战共同击败敌人就成了老毛奇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无论如何,在同一个地点指挥数量众多的士兵绝对是一场灾难。在《大兵团指挥官条例》中老毛奇便做出过总结:“严格来说,非常大规模的兵力集结是一场灾难。在一个位置供应其伙食十分困难,为其安排住宿更是天方夜谭。它无法行军,更别说战役,甚至长期存续了——它只能战斗。”

对此,老毛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将自己的部队分为几个大的*军,直接由总司令指挥,从远程在空间上安排战役,让他们尽可能的沿着不同的路线前往战场,然后将他们聚集到一起,进行决战,这便是“分进合击”。

但这种分进合击的思想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即最高指挥官个人无法有效地指挥每个*军的具体行动,在滑铁卢战役中,即便是拿破仑这样的天才将领同时在一个战场上指挥7万大军都已经力不从心,更别说在数个战场上同时指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这完全不可能。

于是老毛奇便在他就位期间,为普鲁士军队引入了两项崭新的军事思路——总参谋部和任务式指挥。

19世纪的技术进步和战役规模扩大,迫使普鲁士必须需要一个专业的总部及相关人员来共同完成对军队的指挥、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老毛奇扩展了总参谋部,让他成为主要、永久、同质的计划与战役机构。

1866年6月2日,威廉一世在军事内阁首脑特雷斯科夫少将的建议下颁布了一道内阁令,明确规定了总参谋长与战争部长是"平级关系"并且在战时"具有全权指挥权,总参谋长与战争部长下达的指令具有同等效力",甚至在部队中也确立了参谋长与指挥官的"平级"关系,此后的总参谋部真正成为了战争的指挥者而不仅仅是最高统帅的军事顾问。

总参谋部不仅会预先做好战役计划、铁路运输表,还会对参谋军官们进行培养。由于总参谋部军官受到了一样的训练和教育,在同一组织层面上的总参谋部就可以做到彼此理解,当在战场上发生意外的情况之时,这些参谋军官就可以按照他们接受的共同教育,在没有最高指挥官命令的情况下依旧做到高效地协同作战。

而任务式指挥则要求上级部门在传达命令的时候只需要明确作战意图,不需要规定具体的执行方法,让受过严格训练的军官们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主动性,依靠他们自己的判断力和直觉去尽力实现自己作战意图。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种:一是让德军指挥官可以自由处理前线的突发状况,避免因为指挥呆板而导致击败;另一方面权力下放和上级的信任,都让前线的指挥官不无骄傲的认为自己的战术指挥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到最终的胜利,因而他们大多倾心于主动行动,希望凭借自己的战术胜利为整支军带来最终的胜利,这就使得德军军官普遍具有极高的进攻*,让他们变成有灵魂的战争机器。

依靠技术的进步,使数量庞大的部队可以分成几支独立的部队可以做到分进合击,保证他们在快速机动同时维护他们后勤补给,以及通过指令对分离的主要单位施加指挥与控制,再加上外线的多面攻击,这便构成了老毛奇战役思想的框架,使得一场大规模的攻势战役成为可能。

而老毛奇战役思想的第一次实际运用,便是普奥战争中爆发的克尼格雷茨战役。

在普奥战争开始前,老毛奇将普鲁士的军队分为三支*军,分别是卡尔·希华夫·冯·比德费元帅率领的易北军团,腓特烈·查尔斯亲王率领第一军团和腓特烈王储则率领第二军团。这三支部队会在不同的地点集结并向奥地利腹地挺入,当其中的一支捕捉到奥地利军队的主力之后,另外两支部队便会马上向它靠拢,以实现战役上的“合击”。

7月3日,普军和奥地利军队遭遇,克尼格雷茨战役正式爆发。

黎明时分,普军第一军团率先发起了攻击。在易北军团的支援下,第一军团在正面牵制住了奥地利军队的主力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

就在奥地利军队与第一军团、易北军团鏖战的时候,腓特烈王储与其率领的第二军团100000人在整个早上急速行军后,终于在下午二时半与本部会合,对奥军的右翼发起猛攻。

最终在付出奥超过44000人伤亡或失踪的惨痛代价之后,奥地利军队被迫撤出战斗,普鲁士赢下了克尼格雷茨的伟大胜利。

老毛奇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具体的指挥,他唯一在做的事就是尽可能的保证他的部队在战场上可以团结一致的发起作战,以兵力上的优势击败对手。

尽管存在后勤、消息传递上的重大问题,但老毛奇还是取得了成功——他迅速的集结了三支部队,让他们按照不同的路线前进,又共同的参与一场决战,为普鲁士在克尼格雷茨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你们怎么看呢?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一下关注!听说点关注的人三个月内都会有好运气。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