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滑冰、校射、冰上游戏……乾隆皇帝钟爱的“冰嬉”,后来如何进入民间?

花式滑冰、校射、冰上游戏……乾隆皇帝钟爱的“冰嬉”,后来如何进入民间?

首页休闲益智冰面赛跑更新时间:2024-07-12

在北京冬奥火炬传递故事短片《冰雪之约》中,热爱冰雪的少年(易烊千玺饰)由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汗德尕特乡墩德布拉克的史前滑雪岩画开启了追光之旅。

细看之下,岩画中的滑雪板与我们现在见到的滑雪板在外形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阿勒泰特有的珍宝———毛皮滑雪板。

2005年,一幅阿尔泰山古阿勒泰人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狩猎的岩画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墩德布拉克被发现。据推测,其完成时间为公元前10000年左右,早于北欧和俄罗斯地区类似的遗迹。2006年1月16日,全球众多专家、学者在新疆阿勒泰召开研讨会,证实古阿勒泰人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就开始了滑雪运动,形成了“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世界滑雪最早起源地”的《阿勒泰宣言》,并确定每年的1月16日为“人类滑雪起源地纪念日”。

当地居民表演毛皮滑雪。

中华民族自古便与冰雪有着不解之缘,很多地区具有久远的冰雪运动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不仅学会了抵御冰雪的严寒,更学会了利用冰雪、观赏冰雪、嬉戏冰雪,同时,冰雪也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价值体系。

从“骑木而行”到“冰床穿梭”

从隋唐开始,滑雪技能广泛普及于我国北方的室韦、回鹘(回纥)、流鬼、拔野古、拔悉弥等各个民族。

室韦人主要居住在嫩江流域,地处大兴安岭南部,那里“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室韦人尚不会耕种,只能靠猎获鹿獐、食肉衣皮来生活。在漫长的冬季,江河封冻,遍地白雪覆盖。在这样的山野追猎野兽,迫使其掌握了一种巧妙的行动方式———“骑木而行”。

数百年前,牧民曾以毛皮滑雪板作为狩猎的主要交通工具。

“骑木而行”就是脚踏类似于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木板一般长4尺、宽5寸,一左一右,系在两脚上。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行进速度,而且可以防止陷入沟中。据说,“骑木而行”在冰雪中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马。

而居住在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女真族的祖先),开始使用“竹马”在冰雪上滑行。其方法是人站在竹片做成的“竹马”上,手握一根棍棒,用力一撑就可以向前滑行十几米。“骑木而行”和“竹马”不仅解决了雪地难行之苦,更为人们增添了冬日乐趣。

唐代生活在今新疆地区的拔悉弥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木马即滑雪板,长形或长椭圆形,前端翘起,用马皮顺毛向后包于雪板的底面,用绳或带子缚于脚下。下坡时用杖撑动飞驰;平地行走,用双杖交替刺地,双板交替滑行;上坡时,解下木马,用手拿着往前走。

当时,在北部边疆还生活着一个“木马突厥”部落,从部落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是盛行滑雪的民族。《新唐书》记曰:“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俄支……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乘木马驰冰上”较之“骑木而行”,不仅形象具体,在骑乘舒适度和速度方面也有所改进。“以板藉足,屈木支腋”就是现代滑雪板、滑雪杖的前身。“蹴辄百步,势迅激”,极具动感的高速运动,使其进化为体育竞技成为可能。

元朝时,生活在北方森林中的一些民族会拿着滑雪杖,站在滑雪板上追逐山牛等猎物。未经过训练的滑雪者可能会在下坡和疾驰时受伤,而熟练掌握滑雪技巧的人则能飞速奔走。他们还会将滑雪板连接起来,用来运送猎获的动物,很像雪橇的雏形。

元代也称滑雪滑冰为“骑木”,滑雪板称作“木马”。此时的滑具有了明显改进:木马底部通常包有狍、鹿等动物的毛皮以减小摩擦,并配有滑杖。这一时期,一种可以在冰上进行的游戏———“髀石之戏”非常流行,冰雪运动开始向娱乐、竞技方向发展。

从宋代开始,冰雪运动便不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专利。宋代出现了由滑雪发展来的“冰嬉”。《宋史·礼志》中说,皇帝曾“幸后苑,观花,作冰嬉”。这时还出现一种专业工具———“冰床”。当时盛行一种以人力牵拉的冰上游戏,即在木板上铺上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飞快滑行,当时的一些官员以此作为代步工具。

乘坐“冰床”的北京人。英国摄影师托马斯·查尔德摄于19世纪70年代。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就曾在沧州目睹过“冰床穿梭”奇观,惊叹之余,把这一景象写进了《梦溪笔谈》里。明万历年间,刘若愚在《明宫史》中记载:“阳德门外,冬至冰冻,可拉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床或藁荐(草垫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十六,皇太子自宫中往见,即绝河冰坐拖床而过。”明宫词中也有关于冰嬉的描述:“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

首届“冰运会”与冰雪嘉年华

不过,与宋明时期相比,清朝才真正将冰嬉运动发扬光大。17世纪崛起于我国东北的满族一直保持着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最早形成的满族冰嬉活动形式是“靰鞡滑子”。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人们脚穿“靰鞡鞋”,即将铁条缚之于鞋下,在冰面滑行。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后,曾于天命十年(1625年)在太子河上举行盛大的冰上运动会,男子“踢形头”,女子“跑冰”。满族人的先祖肃慎人捕获熊、虎、豹、野猪等猛兽时,猎人将动物的头放在树桩上拜谢山神,然后烤食兽肉,食后要将兽头拿来踢,以尽余兴。后来,熊头多为被踢之物,此项活动就称“踢熊头”。后又用熊皮、熊毛缝制成球状物,取代熊头来踢,所以又可称“踢形头”。在冰上赛跑时,有的人脚下失控,跌倒在地,努尔哈赤观之大笑不止。随后,努尔哈赤还在冰上举行盛大宴会,*牛羊款待参加此次盛会的诸王贝勒及福晋,直至夜晚才尽兴而归。

皇太极于崇德七年(1642年)正月初八和十五日,在盛京城浑河冰上,也连续举行两次冰上娱乐盛会。故清军入关后,将冰嬉作为“国制”永存,清室也将此奉为经久不衰的“家法”,并将这一典制记载于钦定《大清会典》之中。

冰嬉的目的,是“习劳行赏,以阅武事”,实质上是八旗将士在冰上进行军事演习。因此,管理严格,训练异常艰苦。乾隆执政期间,由于他本人对冰嬉运动的爱好,使得冰嬉运动达到鼎盛。他在位期间,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太液池冰嬉大典,运动项目包括掣旗滑冰、花式滑冰、蹴鞠、校射、冰上游戏等等。每年,当宫中钦天监博士选择好黄道吉日,冰场上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后,冰嬉运动就正式拉开帷幕。

2011年1月26日 皇家“冰嬉”表演重现北京。

冰嬉表演项目,动作难度大、技巧性高,除对参加者的体力、速度和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还需要集体配合才能达到表演要求。因此,参与者必须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其中,“摆山子”“一马十三式”两种技艺类似现代的大型团体操。表演时,左右两队共100名“冰鞋”,在事先画好的只能容下一人的纹线之间,按照“万子锦”“葫芦锦”等名目繁多的花纹组成的图形,整齐划一地表演,有“燕子戏水”“凤凰展翅”“洞宾背剑”“青龙回头”“白虎摆尾”等24种高难度动作。

冰嬉比赛不但场面宏大同时还设有丰厚奖品,冰嬉也成了清代皇家冬季里的一场盛大冰雪嘉年华。相传,冰嬉运动过后,乾隆皇帝还经常像孩子般地在雪地上戏耍、打雪仗、堆雪人、塑雪马,继而饮酒赋诗借以抒怀。乾隆曾给冰嬉留下不少题字和诗赋,其中最著名的是《冰嬉赋》:“思摘月兮广寒之窟,齐趁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从空兮下回。突神龙之变化,蕤毅翔凤之髹髯。”生动地描写了冰嬉如神龙腾云驾雾、上下飞舞的情景。

冰上运动走出宫廷,进入民间

据《乾隆帝起居注》记载,乾隆十七年至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阅视冰嬉的次数超过150次。皇帝冬季阅视冰嬉的传统,在嘉庆朝得以延续。嘉庆皇帝阅视冰嬉的次数也超过100次。乾隆皇帝生母崇庆皇太后去世以后,乾隆皇帝依据旧制继续阅视冰嬉,但因“冰嬉”一词具有较强的娱乐意味,于是将“冰嬉”改称“冰技”。

道光年间,清朝国力衰退。道光统治初期,阅视冰技还能如期举办,但活动规模和影响力都呈衰退之势。道光十一年(1831年)以后,阅视冰技已经很难如期举行,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最终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清廷正式停阅冰技。

在皇家冰嬉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冰上运动却走出宫廷,进入民间。

滑冰运动简单易行,每到冬季,尤其是京津一带,大批青少年欢聚在江、河、湖、塘的冰面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溜冰活动,成为少年儿童冬季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勇敢顽强性格的运动。

在北京,民间溜冰多在什刹海、后海、积水潭,以及城外的护城河上。民俗学家邓云乡认识一位叫卢寿山的先生,世居通州,清末在仓场任职,常因公务往来于北京、通州之间。每逢数九隆冬,他便由朝阳门外护城河,穿上木板加铁条的冰鞋,沿河往南滑至东便门,再东行,途经庆丰(二闸)等闸,一直滑到通州。

中国现代冰上运动始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条:第一条是位于华北的天津和北京,时间在19世纪末;第二条途径是1906—1908年的大连;第三条途径是20世纪初的哈尔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相继在天津划分租界,现代体育也由此传入我国,现代滑冰在天津逐渐兴起。《津门杂记》记载:“有所谓跑凌鞋者,履下包以滑铁,游行冰上为戏,两足如飞,缓疾自然,纵横如意,不致倾跌,寓津洋人乘乐为之,借以舒畅气血。” 1890年,随着侨民数量的增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决定在城南紫竹林划地5200平方米,修建一座游戏场,供侨民休闲和娱乐,并在场内修建了网球、足球、棒球、溜冰等场地。

1921年,为推行学校教育改革,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学校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并扩大体育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课教学时数,废除兵操,代之以田径、球类、体操和滑冰,从而推动了华北冰上运动的开展。北京和天津的一些学校,如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税务专科学校、北京通州潞河中学、天津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南开中学,相继利用校内或附近的池塘,开辟冰场。北京和天津的一些公园,冬季也纷纷浇冰,对学生和社会开放。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大量俄国侨民和东欧侨民涌入哈尔滨,并将滑冰运动带到这座城市。俄侨在哈尔滨建立了滑冰协会,1907年哈尔滨举办了滑冰运动会,1909年举行了小型的滑冰比赛并成立了哈尔滨冰球协会,1910年在道里修建了冬季可以浇冰场的体育场,在南岗修建了“札牙斯”(译音)滑冰场。这两个冰场是中国最早的人工滑冰场。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期《从雪上逐鹿到太液冰嬉 中国古代的冰雪运动》《“冬季最摩登之运动”现代冰雪运动在我国的开展》,有删节)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肖雅文

题图为《冰嬉图》,清,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翰根据当时宫廷冰上表演的盛况绘制。

来源:作者:黄金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