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吃好了饭和水果,窗外马路上突然响起了最近很火的歌曲“小苹果”。每天上午大概十点左右,都会有一个卖汽车音乐碟片的中年人骑着一个电动三轮车从这里经过,音响声音很大,她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举起小手摇摆几下,非常可爱。等卖碟的走远了,她突然抓起窗帘一下子把自己脸和上身遮挡住,不让奶奶看见她。原来她已经开始跟奶奶玩起了“躲猫猫”游戏。虽然她现在还不会自己走路,但即使在别人的怀里也不忘了跟奶奶玩耍。奶奶也很识趣儿,知道她想要什么效果,假装找不到她,嘴里还不住的说“嗯?宝宝哪去了?”。她藏起来几秒钟后,突然掀开窗帘,好像在告诉奶奶“我在这儿呢!”奶奶也非常配合,大声说“呀!原来宝宝在这儿呢啊!”,然后她忘情的尖叫和大笑。这样玩了七八次,她才肯罢休。
十天前她就用钻到饭桌底下的办法跟我们玩躲猫猫游戏,现在她用窗帘继续玩,可见她对这个游戏有多么痴迷。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躲猫猫这个游戏是小孩子自己原创的,没有人教过他们怎么玩。关于躲猫猫游戏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上期已经比较详细的讲过了,这里不再重复。今天要说的是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最关键的地方有两点:第一是一定要把假装看不见表演成好像真的找不到。这样才符合孩子跟父母暂时分离的心理需求;第二是当小孩子需要你发现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像找了好久才找到他们一样,他们就是要享受情绪高峰时刻的体验。在这一刻,他们体会到的是跟父母“分离好久”的“融合感”。就好像我们在外工作了一年,过年回家跟父母见面那一刻的感觉是一样的。照这么说,我们国家春运现象的心理基础就是这个分离好久后的融合感。
当我们发现小孩子跟我们玩这个游戏时那种欢声和尖叫逐渐减少时,我们才可以考虑去结束这个游戏。昨天奶奶跟她玩了七八次才停下来,即使这样她还意犹未尽。要不是后来奶奶拿西瓜吸引她,估计她还不会放过奶奶。我们家长要尽量满足他们多玩几次的要求,因为每玩一次,他们的心理都经历一次“分离--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帮助孩子学会调节由于分离带来焦虑,对孩子未来独立发展很有好处,同时也会促进亲子间的依恋关系,可谓一举两得。(201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