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知多少│好多黑科技,最初都来自科幻小说的异想天开

雨果奖知多少│好多黑科技,最初都来自科幻小说的异想天开

首页休闲益智比特漫游者更新时间:2024-06-17

或许跟常人想象的不同,当下的许多黑科技如太空技术、纳米量子、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突破虽然是在实验室和工厂里成就的,但最初的构想却很有可能不是来自学院里的科学家,而是做白日梦的科幻小说作者。

自1953年首届雨果奖颁布至今,历年获奖作品不仅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令大众喜闻乐见,更重要的是催生了众多深刻影响现代生活的黑科技和新概念。科幻小说家们脑洞制造出的虚幻场景,被科学家一一转化为现实——人类实打实的科技进步,少不了当初的异想天开。

01

超越地球的科技:飞向太空

1956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颁给了二十世纪科幻小说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的《星》,讲述了距地球三千光年的地外文明毁灭于超新星爆发的故事,这也是克拉克一生中首次获得雨果奖。

但克拉克其实早在1945年在英国空军中从事雷达技术工作时,就发表过一篇名为《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的论文。文中,克拉克认为如果人工发射卫星到地球轨道上,就可以将它作为接收和反射地面信号的中间站,实现远距离通信、跨海通信和转播广播节目的设想。

在《星》获奖后的第二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1965年,国际卫星通信组织发射了第一代 “国际通信卫星”,正式承担国际通信业务,这同时也标志着卫星通信时代的到来。而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就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克拉克的假想,只过了二十年就成为了现实。

1968年,克拉克亲自参与编剧的同名电影《2001:太空漫游》获得雨果奖最佳戏剧表现奖,所描绘的地球人登陆外星球情节,在1969年就因为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而变为现实。1980年雨果奖获奖作品《天堂的喷泉》里,克拉克设想未来世界将会出现一种超级电梯——“太空升降机”(space elevator)。这部电梯装在一座37015km的高塔里,用于日常将人员和货物安全、廉价地直送太空。

克拉克并非太空电梯概念的首创者,但他的巨大影响力却令太空电梯一步步成为现实。1999年,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天梯:太空的先进基础设施》一文;2012年,日本的大林组建筑宣布预期在2050年完成“天梯”的建造项目;2017年1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发布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中,明确提到“到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实现”。

此外,雨果奖获奖作品曾提及的太空飞行、国际空间站、大功率载人火箭,后来都已成为现实。时至今日,马斯克们孜孜不倦制造的火箭、星链,起始概念便来自于这些科幻小说。

02

看得见的科技:AI和VR

1963年,阿西莫夫以“基地”系列获当年的雨果奖,而他也是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创造者: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阿西莫夫提出的关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一系列相关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许多都成为后来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在人类还没有能制造出机器人之前,机器人已经在阿西莫夫的小说里真实地存在着了。1986年获奖长篇《安德的游戏》中,机器人给人类做手术的情节,已因2012年美国华盛顿大学机器人研究室开发的“Raven II”实行腹腔镜手术而成为现实。

而1985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既是第一本同时获得“雨果奖”“星云奖”与“菲利普·K·迪克奖”三大科幻小说大奖的著作,更是堪称与科技转化相关的神作。其背景设置在被视为反乌托邦的未来世界,主角凯斯是一名网络骇客,在故事开始之前他失去了连结网络空间的能力。剧情围绕着他被一个神秘人治愈、并雇佣去协助一桩看起来是不可能达成的网络犯罪而展开,正是这部著作催生了电影《黑客帝国》的诞生。

小说中包括众多当下的科技概念,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基因工程、远胜于传统单一企业的超大型跨国公司、网络空间……时至今日,小说中的场景几乎全部成真。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今年,脑机接口首次实验的人体临床研究,已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而网络空间,更是早已成为当下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03

看不见的科技:量子和纳米

在1973年雨果奖最佳长篇、阿西莫夫的《诸神自身》(又译:神们自己)中,创造了“电子通道”的概念:人类意外发现了一些不属于地球的物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是从平行宇宙来的。于是人类建立了电子通道,用以跟平行宇宙交换源源不断的能量,有效地解决能源问题。

而在现实中,阿西莫夫的“电子通道”基本可视为“量子通道”的近似物。1992年,科学家们首次提出“BB84”协议,作为一种在实践中实现的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该协议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使通信双方能够安全地交换密钥。1995年,首次成功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量子密钥分发。2008年,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纠缠技术,在北京与天津之间(160公里)成功地传输一条128比特的量子密钥,打破100公里记录,标志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突破。2017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先成功实现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通道技术的日新月异,似乎正在逐渐实现阿西莫夫的设想。

1984年,美国科幻作家格雷格·贝尔的《血音乐》拿下雨果奖最佳中篇小说奖。在小说里,他叙述了基因工程师弗吉尔将研制出的超微小智能生命体偷偷注入自身血液、进而彻底改变人类和世界的情节。1厘米的万分之一是1微米,1微米的千分之一是1纳米,这部小说也被认为是首部描写纳米技术的科幻小说。

纳米技术在《血音乐》发表后的这些年里突飞猛进。从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开启碳纳米管研究至今,国际范围内对于这种新材料的探索已经有30余年之久。目前纳米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在生命科学领域,纳米技术可以用于DNA测序、蛋白质分析、药物筛选等;在能源领域,纳米技术可以用于锂电池、燃料电池等;在环保领域,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污染治理、废水处理等。

而在军事领域,美国兰德公司和国防研究所在对未来技术进行充分研究后认为,纳米技术将是“未来驱动军事作战领域革命”的关键技术。2015年,雨果奖获奖作品刘慈欣的《三体》里,纳米武器的概念再次令世人印象深刻。2018年,清华大学试验超长碳纳米管管束成功。

此外,雨果奖获奖作品里叙述的相关基因技术,都在接下来得到了现实中的验证和推进。《三体》中提到的脑电波交流技术,2020年也已实现突破:8名试验者将相关设备植入大脑,借助接收器、解码器,将人的思维转化为数字命令,以直接思维控制电脑操作系统,实现发送短信、邮件、购物和银行业务等操作。

时至今日,当“元宇宙”已成热门科技词的同时,可能更值得关注的是今日的雨果奖获奖作品中,究竟哪些脑洞会在不久的未来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家们,在这个科技至上的社会成为了当代的先知,而雨果奖就是先知的舞台。

文/启凌 编辑 李瑞峰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