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美国法律史上“遵循先例”原则,是当前保守派占据6:3压倒性优势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鲜明特点,对美国社会走向影响深远。
继一年前推翻1973年确立的美国宪法保障女性堕胎权利的判决先例后,6月29日,联邦最高法院又推翻了1978年确立的在高校招生中采取“平权行动”,有限度考虑种族因素的先例,要求美国大学招生必须使用“色盲”标准,对待所有肤色学生一视同仁。
文 | 徐剑梅 瞭望智库驻休斯敦研究员
来源丨瞭望智库(zhczyj)
1 “司法机构不应根据肤色来挑选赢家和输家”
1978年,联邦最高法院在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克案中,裁准美国高校采取“平权行动”,在招生中禁止种族配额,但允许有限度地考虑种族因素,以实现校园学生群体多元化,并认为这是一项“令人信服的国家利益”,符合宪法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联邦最高法院随后两次审理类似诉讼,都遵循了这一先例。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图: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45年后,针对哈佛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类似招生诉讼,6名保守派大法官裁决说,两校依凭“平权行动”,在招生录取时考虑种族因素的做法,缺乏充分的针对性和可衡量的目标,从而不可避免地以消极方式使用种族因素,违反了宪法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
根据这一裁决,今后美国高校,不论公立或私立,录取学生时不得再考虑种族因素。换言之,今后美国大学招生时不得把种族因素作为某些族裔申请学生的“加分”项,或者另一些族裔学生的“减分”项。这一招生政策不涉及国际学生的录取。
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裁决中写道,“个人所属种族永远不应被用来对其造成负面影响”。他说,因为“消除种族歧视,意味着消除对所有种族的所有歧视……司法机构不应根据肤色来挑选赢家和输家。任何和所有对种族因素的考虑,无论如何有限度,都超出了法律的范围”。他也反对通过平权行动“弥补过去社会歧视的影响”,认为后者可以无限追溯,不构成令人信服的公共利益。
罗伯茨还主张,招生中考虑种族因素,会加深不理性的种族刻板印象,且对申请学生的种族分类也不精确,如亚裔和拉美裔的划分过于宽泛。保守派大法官尼尔·戈萨奇对白人类别提出类似质疑,认为两校的“种族”分类建立在不连贯的刻板印象之上,违反《民权法》。戈萨奇说,美国联邦政府的种族分类中,“‘白人’类别涵盖来自‘欧洲、印度以西的亚洲和北非’的所有人。
保守派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联邦最高法院黑人法官,一向认为“平权行动”给少数族裔带来的是耻辱。他附议罗伯茨的观点,再次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国种族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来自基于‘平权行动’或其他公平概念的政策……种族主义根本无法通过不同的或更多的种族主义来消除”。
三名自由派大法官则言辞激烈地表达了强烈的反对。首位黑人女法官克坦吉·布朗·杰克逊在异议书中写道,这一裁决,与美国现实生活的关键场景脱节。她说,美国现实生活中存在“基于种族的巨大差距”,关于“平权行动”的“争论以数不胜数的方式混淆了历史和现实……但答案很简单:我们国家从来都不是色盲的国家。”
自由派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则批评说,保守派大法官“颠覆现状”,是基于无视美国种族现实状况的政策偏好。这一裁决“将‘色盲’的肤浅规则巩固为宪法原则……进一步巩固了教育领域的种族不平等”。“这一裁决的破坏性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裁决并未堵死美国高校招生考虑种族因素的所有途径,仍给“平权”留下两大空间。
一是裁决不适用于西点等美国军事院校,理由是在军事训练背景下,种族多样性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军官构成应反映承担大部分战斗任务的普通士兵的多样性。军事院校在招生时采取“平权行动”具有“潜在的独特利益”。
这一说辞遭到自由派大法官杰克逊的尖锐嘲讽:“法院得出的底线结论是,唯有在可能需为美国黑人和其他代表性不足的少数群体在地堡中获胜做好准备,而不是着眼于让他们通过高等教育在董事会中取得一席之地,种族多样性才值得潜在保留。”
二是允许大学自由考虑“申请人关于种族如何影响其生活的讨论”,也即学生如果在申请文书或面试中讲述族裔身份对自己的影响,高校录取时可予考虑,只是必须根据“个体经历,而非种族”进行评估。有美国媒体立即这样解读:“简而言之,只要允许学生讲述他们个人的种族主义故事,种族就会在招生过程中得到考虑。”
果真如此吗?长期以来,美国精英大学的招生过程,总会刺激部分学生不惜扭曲身份地塑造可能增加录取机会的形象。这一裁决究竟将如何影响渴望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申请文书写作,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值得持续观察。
2 舆论的两极和民意的复杂
裁决一出,震动全美,但不是震惊。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形成保守派占据压倒性多数格局。从宪法对女性堕胎权的保障,到高校招生中的“平权行动”,先例被推翻是这一格局之下不难预料的结果。美国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团体都已提前着手准备。
毫不意外的是,作为长期撕裂美国社会和两党政治的争议性问题,裁决引发美国保守派和自由派、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两极表态。特朗普欢呼:“这对美国来说是伟大的一天。”民主党总统拜登表示“强烈、强烈不认同”,“不能让这一裁决成为最后的裁决”。
舆论场气氛也如此。保守派旗舰媒体《华尔街日报》评论称赞“这一里程碑式的裁决”,让美国朝着摆脱制度性的种族巴尔干化“迈出了一大步”。自由派媒体《华盛顿邮报》则谴责联邦最高法院放弃了“半个世纪以来推动校园多元化的试验”。
但美国公众对待“平权行动”的总体态度,未必像政客和媒体表现得那么极化。今年以来的多数民调结果显示,逾半数美国人认为种族不应该成为大学录取的一个因素。美国广播公司和益普索(Ipsos)的最新民调显示,52%的美国选民支持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裁决,而反对者仅占32%。
不过,不同种族的观点存在巨大差异。这一民调中,60%的白人和58%的亚裔支持裁决,拉美裔的支持和反对率各为40%。最受惠于“平权行动”的非洲裔是唯一逾半数反对裁决的族裔。
皮尤研究中心6月初的民调显示,在30岁以下美国年轻人当中,赞成和反对大学招生考虑种族因素者各占约40%,20%的人不确定。而在30岁至49岁人群中,反对者(46%)多于支持者(36%)。50岁及以上人群中,近六成人(58%)反对。此外,学历越高,支持考虑种族因素者占比越高,反之越低。
不过,民调只能作为参考,也有不少民调结果相反。美联社-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5月民调显示,63%的美国成年人支持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种族因素。538民调网站综合分析多家民调结果认为,美国民众对“平权行动”的看法,比对待女性堕胎权“更加微妙和复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调问题的提出方式,因此“很难准确预测”。
围绕高校招生中的“平权行动”,不仅族裔分歧明显,民主党内部也存在分歧。不乏民主党人质疑“平权行动”对美国校园多样性和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时任总统克林顿就主张“平权行动”不应终结但应当修改。民主党大本营加州1996年即禁止大学招生考虑种族因素,该州2020年就此公投,结果加州选民以57%的支持率反对恢复“平权行动”。
各种民调中,美国人普遍认可大学校园多元化的重要性,但即便支持招生时考虑种族因素的美国人,也很少认为这种考虑应在招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2003年的相关裁决中,已经提出大学招生不应无限期持续“平权行动”,25年后将不再是必需,也即到2028年取消。换言之,这一裁决只不过提前了5年。
3 高校“平权行动”为何受到诟病
客观上,“平权行动”在美国高校的招生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大学校园。图:新华社发
首先,如罗伯茨在裁决中所指出,基于种族因素招生,“涉嫌一种冒犯性和侮辱性假设,即某一特定种族的学生,因为种族相似而被认为相似”,这势必加深将个人视为其种族产物的刻板印象,“这种成见只会造成持续的伤害”。“禁止种族分类的最重要原因是,它不是根据一个人的成就和基本品质来评判,贬低了这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这方面,一向被美国社会视为“模范少数族裔”的亚裔是最典型的受害群体。亚裔申请学生从学业到课外活动都表现优异,但在哈佛的人格特质评估中却一直被打低分。杜克大学经济学家彼得·阿西迪亚科诺(Peter Arcidiacono) 深入研究哈佛对申请学生就“学术、课外、运动、个人和整体”五个主要类别的评分过程后发现,亚裔比黑人或拉美裔更有可能获得较低的个性分数,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对亚裔美国人的惩罚”。
显然,这是没有根据的种族偏见,不仅很不公平,而且给许多亚裔学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学习负担。2018年,哈佛大学招生程序中歧视亚裔案被联邦地区法院审理时,库叔到哈佛采访,一些哈佛亚裔学生在表示支持平权行动同时,也承认他们对哈佛招生过程中对亚裔个人评分低感到不舒服。
毕竟,每一个人,不管肤色、出身,都渴望被当作一个独特的人,得到公平的对待。亦如保守派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在此次裁决中所说:“每个人都是其独特的经历、挑战和成就的总和。重要的不是他们面临的障碍,而是他们选择如何面对这些障碍。他们的种族不应为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无论好坏)负责。相反,基于个人肤色而完全排除个人选择,是一种短视的世界观,无异于种族决定论”。
其次也同样深受诟病的是,“平权行动”的目的,本是增加精英大学非裔、拉美裔等少数族裔学生数量。但长期以来,凭借种族因素进入精英大学的少数族裔学生,大量具有优越的社会经济背景。“平权行动”尤其被指责成为美国富有非裔家庭的下一代进入名校的捷径。以哈佛为例,有研究称,哈佛录取的非裔、拉美裔和印第安部落学生中,71%来自中上阶层,其家庭收入高于全美中位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教授理查德·桑德因此批评说,大学根据种族分类录取学生,创造的是“虚假的多样性”。
高校录取考虑种族因素被认为利好非裔和拉美裔,而不利于成绩优秀的白人与华裔学生。这是白人和华裔团体不断提起针对性诉讼的重要背景。早期,针对的诉讼由白人和犹太学生提出,近些年来,美国华裔在“寻找完美受害者”的白人律师和保守派团体组织帮助下成为诉讼主力。华人反对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裔和非裔的关系。
而高校招生对种族因素的考量,也成为非华裔的亚裔美国人支持亚裔细分的一大动力。联邦最高法院此次裁决,也认为高校考量种族因素时,将“所有亚裔学生”归为一类,漠视了“南亚或东亚裔学生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问题。许多美国华人认为,华人被白人保守派律师利用,成为攻击“平权行动”的“棋子”“矛尖”和“大棒”。
从学生申请文书的写作,到高校招生政策和流程,裁决预计将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是,今后美国高校招生不再考虑种族因素,被认为对白人学生最有利,对非洲裔学生最不利。对华裔学生的影响,恐怕还有待观察。
在诉讼中,原告公平招生组织援引哈佛内部文件称,如果哈佛奉行仅注重学术的种族中立招生政策,新生中可能半数以上是亚裔。但是,美国众多高校近年已不再要求申请学生提供SAT等标准化考试分数,越来越弱化成绩考量,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经历与综合表现。
在这种背景下,联邦最高法院的裁决未必能成为拼成绩的华裔学生进入美国名校的重大利好。不乏相关人士担忧,今后美国精英大学招生可能“比以前更加不透明和任意”。
4 政治和社会变迁的长波
围绕这一裁决在社会层面的影响,有两个重要观察点。
一是“平权行动”相关法律和先例,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的重大成果。几十年来,不仅高校录取时考虑种族因素,美国政府及许多企业在招聘和晋升时也越来越重视促进工作场所的“多样性、公平和包容”。
遵循相同的法理逻辑,取消“平权行动”的裁决势必超越高等教育领域,影响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少法律界人士担忧,企业今后在做出多元化招聘和晋升决定时可能面临更多挑战。谷歌、通用电气等公司警告说,这项裁决将产生连锁反应,损害产生“高素质的未来工业和商业领袖渠道”。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兰德尔·肯尼迪预测,未来30年,美国都将为此争论不休。
一些美国教育界人士还指出,这一裁决也给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增添了紧迫性。美国各族裔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水平差距很大。不乏专家预计,随着高校招生中的平权行动画上句号,未来几年里,美国精英大学中黑人、拉美裔和印第安部落学生占比将显著下降。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不能不从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着手。
二是美国年轻人口日益多元化。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去年美国高中毕业生中,有色人种首次成为多数。但美国传统名校中,在推行“平权行动”的几十年间,白人学生也一直牢牢占据多数。自由派的一个常见观点是,录取时不再考虑种族因素,很可能拉大“更加多元化的美国和不那么多元化的精英大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加剧社会紧张。
平权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60年代民主党总统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发布的行政命令,当时的美国白人与黑人比例约为7:1。但半个世纪之后,美国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在不久的将来,白人甚至将失去作为多数族裔的地位,这直接动摇了平权行动的社会基础。
围绕平权行动,三名自由派大法官在异议书中强调,保守派大法官的裁决忽视种族现实,削弱美国制度的包容性,可能会“危险地扩大快速变化的美国社会与白人比例过高的领导阶层之间的差距”。《大西洋月刊》载文认为,这一裁决关乎老一代美国白人与更加多元化的美国年轻一代“争夺国家方向控制权的斗争”。
保守派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则反驳说,平权行动实际上是授权享有特权的精英进行种族分类,让各族裔相互对抗,朝着某种乌托邦愿景共同前进,从历史上看,这类社会运动都以灾难性的结局告终。
在政治层面,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裁决,连同次日关于学生货款减免的裁决,普遍认为将是2024年大选中民主党动员选民的利器。如民主党民调专家康奈尔·贝尔彻所说,联邦最高法院这些裁决,“在帮助民主党动员有色人种和年轻人方面所做的工作,比民主党声称能推动国会通过的任何政策或立法都多”。
这也与美国两党选民基础的演变有关。在21世纪,民主党越来越成为“大帐篷”党,种族和文化多元的年轻一代被认为“正在成为民主党政治联盟的基石”,而共和党则显得“内缩”和特朗普化,以白人为主的老一代美国选民成为核心票仓。
上世纪70年代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宪法保障堕胎权的立法后,堕胎和平权两大问题,连同改造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构成,就成为共和党标榜的“事业”和动员选民的武器。风水轮流转,今后,这些也将成为民主党的“事业”和竞选工具。
或许,不仅经济存在周期和长波,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也存在长波或长周期。
令库叔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大选时,不乏自由派人士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同性恋婚姻到巴黎气候协定,进步主义事业的目标似乎都已经达成。但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却激烈地经历着一个向右摆荡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新周期。
不过,历史只会押韵却不可能重复,其前进方式往往是进两步退一步。美国当前向右摆荡的周期同时也是对之前向左摆荡的整理和消化,两党的博弈及诸多问题都不妨放在这一框架下进行思考和观察。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瞭望智库 徐剑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