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读」杨绛传(8)

「每日一读」杨绛传(8)

首页休闲益智驰行粉碎3D更新时间:2024-05-07

点击上方“新乡检察”可订阅哦!

书是一缕阳光,融化心中的冰雪;

书是一丝微风,平静内心的浮燥;

书是一支蜡烛,驱散心中的黑暗;

书是一位益友,赶走内心的孤独。

任何文字,不管是以铁与血,

还是用爱与泪写就的,

都为我们讲述着众多领域中的故事,

倾诉着不同的人生。

我们在浩瀚书海中寻找明珠,

每周带您读完一本书籍。

让自己歇息片刻吧,倒一杯清茶,

轻翻书页,一起享受这静谧时光。

这里是新乡检察“每日一读”栏目,

每天与您相约!

杨绛传——

这才是我们同甘共苦的原因

08

纵知今日,不悔当初

杨绛和钱钟书没有被批回京,只能老老实实地在干校呆着。

一天,钱钟书路过菜园,杨绛指着窝棚说:

“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

钱钟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杨绛认同:是的,什么物质享受都可以舍弃;但是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杨绛又问:“你悔不悔当初留在国内不走?”

钱钟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在杨绛眼里,钱钟书向来抉择很爽快,好像未经思考的,但事后从不游移反复。而自己不免思前想后,可是两人的抉择总是相同。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塌地,不再妄想了。

一九七二年三月,在*总理的特别关照下,杨绛和钱钟书作为这一年的第一批“老弱病残”人员,离开干校,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北京。

拨开云雾见月明

一九七六年的十月,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内乱终于结束了!

从此,中国将拨云见日,迎来知识的春天!原来套在广大知识分子身上的禁锢,已被碾为齑粉。

杨绛和钱钟书,也于一九七七年上半年结束了“流亡生涯”,迁居至国务院宿舍——三里河南沙沟寓所,新居宽敞明亮。

说起这新居,还是钱钟书的老同事胡乔木关照的结果。

杨绛记得,当年的一月间,忽有人找她到学部办公处去。

当时有个办事人员就交给她一串钥匙,叫她去看房子,并对杨绛说: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给你分配的是高级寓所,你就说因为你住办公室。”

杨绛内心充满疑惑,心想:住办公室已经住了两年半,到底是谁给我们这么好的待遇,让我们搬到这高级寓所来呢?

住了新房,杨绛和钱钟书颇费思量。他们连猜了几个人,又觉得不可能。

杨绛他们首先想到了何其芳,何其芳也是从领导变成朋友的。

有一天,何其芳带着夫人牟决鸣同来看他们的新居,万分感慨地说:

“洗墩布的小间实在太棒了,我也希望有这样的一套这样的房子。”

显然,房子不是何其芳给分配的。

那么究竟是谁呢,杨绛夫妇百思不得其解。

十月间,钱钟书的同事胡乔木造访,终于揭开了那位分房子的神秘人物的面纱。

胡乔木这次是偶来夜谈,看到钱宅大门口堵着一张床,思考了一会儿,转过头去问钱钟书他们:“房子是否够住?”

杨绛夫妇恍然大悟,原来胡乔木就是关照他们的“好心人”。

“始愿不及此。”这就是杨绛他们谢乔木的话了。

著译巅峰

“文革归来”的杨绛,除了继续文学研究和翻译之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迈上了又一个著译巅峰。

“文革”中杨绛心爱的《堂吉诃德》译稿几经周折,终于“珠还”,这耽搁的数年反倒成了它的“冷却期”。在《堂吉诃德》无人问津的这段时间里,杨绛对它的翻译有了更多的思考。

“冷却”后的《堂吉诃德》得到了更好的呈现,得到了译者杨绛的更多心思。

五七干校回来之后,杨绛不满意旧译,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从头译起,提高了“翻译度”,最后经过“点繁”,终于将七十多万字的小说译竣。

《堂吉诃德》译本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语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立即受到了西班牙方面的高度评价,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

这是我国翻译界少有的殊荣,译者当之无愧。

有人说翻译是无趣的,但杨绛却认为翻译是乐趣无穷的,《堂吉诃德》的翻译也“闹”出过不少有趣的事呢。

从事外国文学编辑的林一安先生,批评杨绛在该书中把西班牙成语“de peloenpecho”译为“胸上长毛”是望文生义的败笔。

杨绛看到后,并没有生气,她自己认为:

“‘胸上长毛’,是男子汉的具体形象,按字面直译而又不失原意,而在主人公桑丘的嘴里,会显得更成熟,更自然,也更合适。”

“胸上长毛“的译法究竟是败笔还是妙笔,表面上是一句西文成语不同译法之争,但从中却涉及到如何评判文学翻译的优劣标准,如何看待名家译作可能存在的“误译”。

正是这些译界多年来争议的话题,引发了更多的人对这场争论的关注。

虽然最后还是没有评判出究竟是败笔还是妙笔,但杨绛对这个结果还是喜闻乐见的,她觉得:终于有更多的译者关注到翻译精准度的问题了,不正意味着译者们的进步吗?

笔耕不缀

在粉碎“四人帮”以来的新时期里,杨绛除了翻译以外,还积极从事文学创作、理论研究等多项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累累成果。

杨绛淡淡的怀旧情绪,在她的散文创作中尤为明显,因而她的作品不但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同时还具史料价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干校六记》和《孟婆茶》了吧。

《干校六记》让我们随着杨绛的记忆走进她和钱钟书当年的学部干校,那意境如“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般的沧桑,让人犹如置身冬日夕阳。

没有激烈的情绪,只是平实的叙述,但我们透过这些平实淡泊的叙述,分明可以感受到杨绛对那扭曲人性的时代所产生的荒谬的抵制、对邪恶的抗争。

《干校六记》中几场送别的场面,颇能反映平和背后的不满和无奈。

书中记录了杨绛夫妇送第一批同事回京的情景:

“回京的人动身那天,我们清早都跑到广场那里去欢送。客里送人归,情怀另是一般。”

“我望着一辆辆大卡车载着人和行李开走,忽然女伴把我胳膊一扯说:‘走,咱们回去!’我最后回头望了一眼那回京的人群,就跟她走回了宿舍。

还有一次是写钱氏夫妇作为第二批回京的人员,留下者送别他们的情景:

“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了。

人家同我去年一样,也还要继续在干校呆着,但比我一年前送人回京的心情慷慨多了。”

“而看到不在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又使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都不能压减私心的欢喜。”

“这使我明白: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在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

所有这些写送别的文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尽管杨绛的笔调格外的简净冷峻,但正因为如此,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出文字之间渗透的无奈与惆怅。

大音希声,不事渲染,但这却是极其有力的抗争。

推迟喝下“孟婆茶”

杨绛的《孟婆茶》虽是平淡,但却使人清醒。

杨绛总感叹道:“喝它一杯孟婆茶,一了百了。”

虽然语言不平与无奈,其实也是实话。任是何人,到头来总不免要饮一杯孟婆茶。

只是,杨绛想推迟喝此茶,这世界山晏河清,她还有许多事要做,不过她老之将至,不免浮想联翩:

我登上一列露天的火车,但不是车,看起来像是一条自动化的传送带,很长很长,满载乘客,在云海里驰行。

我随着队伍上去的时候,随手领到一个对号入座的牌子,可是牌子上的字码几经擦改,看不清楚了。

我按着模糊的号码前后找去,都没有找到我的位子。

一个管事员就来问我是不是“尾巴”上的,“尾巴”上是没有定座的。可是我手里却拿着个座位牌,按理说是应该有我的位子的。于是,管事员说他要去查对簿子。

另一个管事员说,算了,一会儿就到了。他们在传送带放下一只凳子,请我坐下。

我悄悄向一个穿黑色制服的请教:“我们是在什么地方。”

他笑说:“老太太翻了一个大跟头,还没清醒呢!这是西方路上。”

他向后指点说:“那边是红尘世界,咱们正往西去。”

说罢也喊“往前看!往前看!”因为好些乘客频频回头,频频拭泪。

我又问:“咱们是往哪里去呀?”

他不理睬,只用扩音器向乘客广播:“乘客们做好准备,前一站是孟婆站;孟婆店快到了,请做好准备。”

前前后后传来议论纷纷。

“哦,上孟婆店喝茶去!”

“孟婆茶可喝不得呀!喝一杯,什么事可都忘得一干二净了。”

杨绛历经风风雨雨,道路坎坷,但她并不想立刻就上孟婆店,到西方的极乐世界去。

她说:“我夹带着好些私货呢,得及早清理。”

从八十年代起,杨绛清理了自己脑子里多年的生活往事和经历,写下了诸多美文。

“每日一读”栏目征稿

也许有段文字让你怀念时光,

也许有个故事让你拍案叫绝,

也许有本书让你受益匪浅……

请来信告诉我们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让我们一起把这些拨动过我们心弦的书籍推荐给大家,一起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来信请发送邮箱:xjx118@126.com

来信要求:请注明书籍名称、作者、出版年月、内容和作者简介、目录,以及推荐的理由。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