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进西域·蒙:内蒙古博物院掠影

3)西进西域·蒙:内蒙古博物院掠影

首页休闲益智超级蒙博手游更新时间:2024-04-13

内蒙古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青城新城区新华东街,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2008年改为现称

内蒙古博物院新馆2007年开馆,在呼和浩特新城区。外观远看像蒙古包上立着一苍鹰,羽翼张开双爪抓地。博物院和乌兰恰特在一起。这一点宁夏博物馆也是这样布局。博物馆和大戏院建在一起,沈阳的辽博二代馆也是如此。

内蒙古博物院收藏有古生物化石、历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15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5600件套,国一文物650件套

去博物院之前做功课知道,内蒙古博物院馆藏珍品有:匈奴文化瑰宝鄂尔多斯市出土的匈奴王鹰形金冠饰、虎牛咬斗纹金带饰;东胡民族遗物赤峰市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鲜卑贵族遗存乌兰察布市发现的金龙佩饰、马头鹿角形金冠饰、牛头鹿角形金冠饰、金步摇冠饰;唐代“草原丝绸之路”密切关系的一批重要文物赤峰市出土的双鱼龙纹银盘、鱼龙纹银壶、波斯银壶等;辽代文物的精品造型各异的鸡冠壶和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的鎏金、玛瑙、银质马饰具;还有新开办的“石破天惊”--内蒙古自治区70周年重大考古发现特展。去了才发现内蒙古博物院展品丰富,展出内容非常广泛。由于太过庞杂,鱼的这集博文也是超级大。鱼试着从两方面理解蒙博文物,一是辽元金清历史文物;二是古生物展。对于其他展一带而过。另外,内蒙古博物院没有展品介绍和展厅介绍宣传单,这让鱼感到惊讶。

“大辽契丹展”是第一大展厅。也鱼和先生流连最久的一个展厅。

辽代珍贵文物:契丹民族将草原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伴随着辽代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有金银器、玻璃器、玛瑙器、漆器等,成为内蒙古博物院大量文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令人惊讶不已的辽代出土织物。左上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棉帽出土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辽墓;右上绣花荷包与左下绣花手套同出土于通辽扎鲁特旗辽墓;右中下为百纳织物出土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代钦塔拉辽墓。

彩绘十方佛舍利塔,出土于巴林右旗庆州白塔相轮樘。

吐尔基山辽墓彩绘木棺。

↓以下是内蒙古地区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文物展。在这个展厅里,鱼遗憾地发现匈奴王冠不在展出展品中,于是在网上搜来图片放在本文最后的有关链接中。

“北疆桦歌”展厅展主要以文物形式讲述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萨满祭司所穿服饰

萨满祭司在跳舞

蒙博有馆藏民族民俗文物3000 多件(套),比较全面地反映出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其中,生活在内蒙古、不同地位的蒙古族妇女的服饰以及宗教文物最引人注目。民族文物中蒙古族的藏品位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藏品,从各方面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特色,让人耳目一新。蒙古族文物系统反映了蒙古族民间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藏品中以制做精致的各式马鞍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蒙古族头饰、服饰最为罕见,有些成组成套的服饰已成绝品了。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文物突出反映这三个民族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鄂伦春族的各种渔猎工具、鄂温克族的驯鹿、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都突出反映了他们创造的风格古朴、艺术精湛的桦树皮、狍皮文化。此外该馆对回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文物的收藏,也有相当数量。(摘自百度)

本展厅从元文化讲述到清文化。

↓小宋自造钧窑香炉:高42.7厘米,改变了"钧不过尺"的传统认识。香炉腹颈之间有一块方形题记"己酉年九月十五日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流釉重叠如涕,釉色纯正浓郁,釉纹深沉多变,釉质乳浊莹润;花纹秀丽,别具豪迈的风格和雄浑的气魄,堪称"国之瑰宝"。(摘自百度)

↓元代,普纳公主祭祀用玉碑,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征集。这尊玉祭牌呈碑形,分为两个部分:上为青白玉牌,长19.4厘米,宽7.8厘米;正面刻三列、多字阳文,正中是“湩酪肉圣神天纵”八个大字,右上方为"元统三年皇尊姑大长公主普纳祈愿。

明代白瓷普贤菩萨像

鱼个人认为这个特展特别出彩,只是其出土文物已经分散到前面几个展厅里,这里主要以文字展板配以考古图片及零星文物,起到提纲挈领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建馆后经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珍贵的出土文物,是该馆藏品的重要来源,也是馆藏的一大特点。原始社会阶段,从呼和浩特市大窑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出土的石器、伊盟萨拉乌苏"河套人"、呼盟"扎赉诺尔人"的化石和石器,到新石器时代著名的红山文化的玉器、阿善遗址的骨器,均有一定数量的收藏。 (摘自百度)

内蒙古素有"化石之乡"之称。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化石标本相当可观。形体庞大的恐龙、猛犸象、披毛犀化石骨架以及中生代、新生代几个标准动物群化石。这些化石珍品,反映了内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况、生物进化的历程、戈壁沧桑变迁的奇迹。 距今二亿二千五百万年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内蒙古曾是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生息的乐园,并成为当今世界驰名的恐龙化石产区。有体型巨大的查干诺尔龙、形态各异的鹦鹉嘴龙、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等化石骨架;禽龙、剑龙、翼龙、甲龙、蜥脚龙、恐龙蛋、恐龙胚胎、恐龙足迹等化石精品。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一万年前的新生代,是内蒙古哺乳动物鼎盛时代,引人入胜的巨型猛犸象、埋藏奇特的两具披毛犀,堪称"中华之最"。所有古生物化石收藏呈现出时代全、门类多、分布广、保存好的特点,从二十五亿年前到一百万年前,几无缺坏。(摘自百度)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再赏蒙博,下期呼和浩特观音寺、宝尔汗佛塔、万部华严经塔再见!

有关链接: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有四项基本陈列:"内蒙古古生物陈列"、"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内蒙古民族文物陈列"。分别展示了内蒙古生物进化的历程和戈壁的变迁,展示了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蒙古等八个民族的历史,展示了内蒙古人民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斗争史;展示了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人民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有民族历史文物4.4 万多件,其中不少是国内罕见的珍品,尤其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匈奴、鲜卑、契丹、蒙古族的历史文物以及数量可观的蒙古等北方民族、民俗文物,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很有特色的藏品。立足于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14个陈列。《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恐龙等古生物化石、现代动物、矿产和航天事业 ;《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 ;《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

匈奴王冠:国宝级文物。黄金制成,通高7.3厘米、带长30厘米重1394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单于金冠。。由鹰形冠饰、半球形冠顶和冠带组合而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图案,雄鹰站在半球形金冠顶上,俯视着冠带上狼与羊搏斗的情景。于1972年在内蒙古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鹰顶金冠有"草原瑰宝"之誉,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