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因子就像上学时期的我,老师抽一鞭子,考试就及格一回。
味道也是,温度上来一次,香味儿就跑出来一下。
刚学做菜的时候,一听到我妈说“开大火”,我心里就害怕,手就哆嗦。
开了大火油就会热,油一热炒菜就爱糊,糊就糊吧,关键油点子跑出来会烫我的手。
高温,应该是刚踏进厨房的小白们最害怕的东西。也恰恰是因为这个害怕,导致了小白们做菜不好吃。
如果把味道比做一只拉磨的小毛驴,高温就是它屁股后面那根又爱又恨的小皮鞭了。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无数次地提到过一句话,“温度是激发味道最有效的工具”。
做菜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提到“火候”这个词儿,说他是成菜好吃的关键。
火候要分开说,火和候。
火代表了温度,候代表了时间。
控制温度,最终的动作表现为调整火力大小,反而让刚进厨房的小白们,没有能够深入地去理解温度是如何左右味道的。
这篇文章就着重说说温度吧,温度激发味道的原理是什么?控制温度能给烹饪带来什么好处?
又要怎么通过控制温度去激发香味,保护鲜味?
我尽可能地在这篇文章里,把这三个问题回答清楚,咱们热爱烹饪的朋友,一起提升厨艺。
01 让味道大大方方地出来
别管多新鲜的肉,都得做熟了才是香的。
生肉的时候,肉的鲜味和香味,都被肉保护了起来。
烹饪呢,说白了就是想办法把被食材保护起来的味道,请出来。
请出来以后,再跟别的味道一起融合下,完事儿再把新味道给食材送回去,这就是厨艺。
那被食材藏起来的味道,要怎么请呢?
文明一点的,用水泡,例如葱姜水的做法。
用酒引,因为乙醇分子小,能够在食材内部穿梭,对于味道的进出有一定的渗透作用。
老实说,用到温度的话,“请”字反而不太恰当,说“抢”的话更合适。
温度激发味道,有两层功力。
初中物理知识:高温下,分子运动加速。
温度上来,被食材锁住的味道因子们,变得兴奋起来,横冲直撞的,总有一些会从食材里跑出来。
紧接着,高温来了,食材失去活性,对味道和水分的保护力度大幅度降低,味道因子失去束缚,进出食材之间变得顺畅了很多。
温度继续升高,味道因子们的沸点来了,异常兴奋之下,从锅里窜了出来,通过嗅觉告诉我们,香味出来了。
例如大部分的香料,香味因子的沸点都在150度以上,所以我才说,香料欠炸,越炸越香。
因为用水煮的话,100度沸点的限制,导致大部分香料的香味还被藏着掖着的。
那是不是温度越高越香呢?
显然不是,过高的温度,会导致食材焦糊化,不仅没了香味,还有了苦味。
所以呢,高温也得张弛有度才行。
更何况,高温在诱出香味的同时,还会破坏鲜味。味精在超过120度以后,会变成焦谷氨酸钠,失去增鲜能力。
这么说来,其实温度也是双刃剑,用好了鲜香馥郁,用差了焦苦难耐。
想要香味,你得高温,但高温了又会失去鲜味。
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大学同学吹牛说,其实烹饪的本质也是哲学。
炙子烤肉
02 腥味是温度去除的
生肉没香味儿,全是腥味儿。但熟肉全是香味儿,没了腥味儿。在烹饪的过程中,香味出来了,腥味走了。
那腥味,到底是谁去除的呢?
是葱姜?是酒?还是香料压制住了?
葱姜,香料,酒都是锅里去腥的好手,但却不是去腥的主力军。
去腥这事儿,他们几位顶多有两成功劳,剩下的全是温度的。
或炒,或炸,或蒸,或炖。温度变身为最基本的烹饪手法,在炒炸蒸炖的过程中,腥味被温度一点点地全部赶走了。
腥味本质“胺类、酮类、硫化物”等等,说实话,这些物质都不稳定,高温下都爱挥发。
为什么厨师们炖肉都不直接把生肉下卤汤,非得炒一下,目的是把腥味炒走了,把香味炒出来。
还有烧鱼之前,把鱼炸一下,定型增色是次要的,主要目的是把讨厌的鱼腥味用温度彻底解决掉。
所以呢,把异味炒走,才是调味的开始。
异味走了,本味香味才开始浮现出来,本味诱出后,加入其他调味料,开始合味。
如果异味还没走完,就加调料了,那就成了跟腥臭味去做合味了。
说个具体点的,等食材失活了,才是放盐的最佳时机。
03 葱姜香料欠炸,酱油酒醋欠烹
咱们都被那句“葱辣眼,蒜辣心”给骗了,葱蒜其实都是甜的。
葱蒜的甜,藏在了辣的后面,同时藏住的还有他们的香味儿。
为啥葱姜蒜是炝锅三兄弟,一是因为他们足够香,二是因为他们更需要油温最高的这个前站。
因为温度够高,所以葱姜蒜体内带来辣味的硫化物会在瞬间被带走。
辣味儿没了,香味表达的就能更纯粹和浓烈一些。
所以说,下次炖肉的时候,别再把葱姜香料直接放汤里了,先用油炸他们一下。
这几位也是矜持,你不炸他,他是不会把香味乖乖交出来的。
跟葱姜香料脾气差不多的,还有发酵集团的三大当家,酱油,醋和酒。
用他们做菜,热烹是个必需要有的动作,否则那酱香,醋香和醇香也像躲猫猫一样,藏着不出来的。
选择温度更高的锅边把他们烹进去,香味会以最高效率地挥发出来,也有人说这就是神秘的锅气。
更直接一点的,是炝。
葱花炝锅,葱香出来以后,直接把酱油醋倒锅里炝出香味。
这么说来,炖肉烧鱼时的卤汤做法就出来了:
热锅凉油,先把香料扔进去,油温升高,他们的香味跟着往外走。
温度上来,先下姜,再下葱,最后放蒜。
这个顺序是因为“姜长,蒜短,葱中间”,这是获取他们香味需要的时间。
等葱姜蒜香味出来了,炝酱油。
酱香出来,炝醋。
醋香出来,炝酒。
酒香出来,炝水。水就不用炝了,加热水就行了。
用这种方法做卤汁,香味效率最高。
看到这儿的时候,大家肯定也明白为啥做菜加水要加热水了。
凉水下锅,温度下降,费半天劲炝出来的味儿又回去了就。
这一热,又一冷的动作,对香味的损失可是巨大的。
如果用我以前教大家的鸡蛋高汤,虾壳高汤代替水,这一来一回,能把味道又提上一个台阶。
前面说了,高温虽好,但会损失鲜味,把握好度才能即吃了鱼,又得了熊掌。
掌控温度,可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温,而要把握好温度的控制。
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得到想要的味道。
前面咱们已经把香味激发出来了,下面就得试着保护一些怕高温的味道。
04 水能载味儿,还能调节温度
炒菜糖放多了,是会变苦的。
我们都听说过焦糖化反应,他最直接的产物就是用来提红色的糖色。
没泡反大泡的时候,一勺热水下锅,能得到颜色最红亮的糖色。
但这个时候,糖已经苦了,得再补点糖中和下苦味才行。
同样的,如果炒菜放糖多了,温度控制得又不好,也会把菜炒苦的。
把火调小,是最直接的降低温度的方法。但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加水。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度,换个方向理解下,如果锅里水足够多,把食材都浸没的话,那么食材所接触到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度。
所以水把温度降下来,而且还能维持住一个相对的恒温状态。
这个恒温状态可能不是长久的,也许是十分钟,也许是五分钟,也许更短。
但这几分钟,对于味道来说,可是至关重要的。
他给融合味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条件。
味道因子们,从食材内部出来,总得有个容身之所吧。
没有水的话,温度也会更好,达到了他们的沸点以后,统统跑出来钻进鼻子里满足嗅觉了。
这是为什么有些人炒菜,闻着香,吃着不香的原因。
好不容易把味道请出来了,但没留住,你说可惜不可惜。
在者说,融合味的形成,也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总得给一点时间才行呢。
锅里的水里,味道因子们快速的融合着,在水被蒸发之前,是他们争取到的宝贵时间。
关于温度对味道的直接贡献,他有一个代表作:美拉德反应。
在没有酶的帮助,只有温度的作用下,糖和蛋白质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产生褐变和奇特的鲜香味儿。
美拉德反应的代表作是蛋挞和煎牛排。
但其实美拉德反应在烹饪中是无处不在的,别管是炒锅,汤锅还是平底锅里。
炒,炖,煎炸的过程中,温度,糖和蛋白质都是存在的,只要有就会发生反应。
煎鱼,炒肉,哪怕是煮粥的过程美拉德反应都在发生着。
美拉德反应所产生的特殊鲜香,或许就是温度送给厨房里的大家最好的礼物。
文章总会结尾,但更新还会继续,朋友们,下次再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