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尽管没有松江中路清幽,尽管没有解放中路宽阔,尽管没有桃源路笔直,今天的北京路仍是吉林市一条重要的东西向主干道路。从清代至今,在北京路发展过程中一直通过“勾连并吞”把许多曾经的老街融为一体,使得这条旧街换新颜的历史格外不寻常。
在吉林市水师营博物馆展示的一幅手绘清代吉林城街道地图中,今天北京路的主干位置为粮米行街和二道街。粮米行街东起小东门(东莱门),过蓝旗堆子和白旗堆子,向西经过三道码头街、二道码头街,与二道街相连。二道街为将军府后身的街道,向西至北大街口,与西大街相望。和吉林城许多古老的街道一样,粮米行街和二道街的路面由木方铺就,两侧是旧式青砖平房。《昌邑区志》记载:粮米行街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这一年吉林将军鄂弥达正在主持吉林城第一次扩建,即把吉林城建成“琵琶城”的那次。如果粮米行街出现在这个时候,尽管没有历史记载,我仍愿斗胆猜测:吉林将军官署和住宅之间的二道街很有可能比粮米行街更加古老。
然而古老往往不是生命力旺盛与否的决定因素,粮米行街的繁荣让它远比二道街更为耀眼。清代,吉林城为促进粮食市场的发展,在这条街道上设立了“粮米行”,委任“斗头”进行管理,街道也因此得名。自清代起,无论是百姓食用粮,还是烧锅(酿酒)用粮,以及酱、醋等酿造用粮和一部分牲畜用粮,都在这条街道上交易。粮食品种以谷子、高粱、黑豆、大麦、小麦五个品种为主……苞米未见上市……粮食市场的价格月报(《吉林市发展史略》)。秋季新粮上市,周围农民运粮车马充塞街道,人声鼎沸、买卖兴旺。直到近代时,虽官方的粮米行、斗头已然消失,但街道东段路北开设有的源茂顺、泰和贞,路南开设的裕成德、同德庆,仍是吉林城响当当的大粮店。
粮米行街旧影
除粮店外,粮米行街上繁荣的交易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兴盛。因银两、铜钱携带不便,在“官帖”纸币未发行之前,吉林城内有许多商号开出的“私帖”银票流通。在粮米行街东头,有于、吕、李三家实力雄厚的人参店,就印发私帖钱票。三家不是钱庄的钱庄,也有了“票房子”的俗称——在其中一家票房子的门楣上还悬有“韫椟而藏”的匾额,单从这提示“珍贵的东西用保险的箱柜收藏”的匾额上,确实很容易让人模糊这家商号到底是人参店还是钱庄。
有了交易,自然就少不了安全保障。在清代,粮米行东头设有白、蓝、黄三旗的“旗堆子”,即负责治安的岗亭。旗堆子的堆拨房由各旗兵丁轮流值守,盘查形迹可疑之人,并以铁制“挠钩”缉捕人犯。后来,在粮米行上又设立了督捕司负责刑侦事务,西段路北还设立了“街道厅”啷桶房,专门负责消防灭火等事务。
正是因为粮米行街的经济地位显著,使得它后来居上,悄然超越、吞并了二道街,成为吉林各类地方资料中北京路的源头。
清末吉林城街路地图,粮米行街为松花江北侧第二条东西向道路
解放前粮米行街道向东拓展吉林城自康熙年间修建开始,虽几经扩展,但城建始终粗放无序,以至于民国版《永吉县志》提及吉林城的道路交通时,曾感慨道:街道、胡同无不通达,惟崎岖迂回,五里雾下则几似行人入八阵图。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吉林城内长短不一的狭窄小巷密布,因而近代以来,每次道路改造,大多会让一些主路吞并一些辅路。
新开门街旧影
1909年,为方便老城与商埠区的交通,在朝阳门和东莱门之间的城墙上开凿了一座新门,即新开门。新开门内“L”型的维新街,东西向部分改为新开门街。由于地处老城与新区的咽喉,这条街道吸引了大量沙俄、日本殖民资本,银行、洋行、饭店遍布街道两侧,使得这条不长的街道繁华异常。由于新开门街长度有限,伪满开辟公交线路后又与粮米行街相通,因而这段道路渐渐与白旗堆子的一些胡同一起,被百姓认作是粮米行街的一部分,而粮米行街原本通往东莱门的一段反倒被忽略。后来伪市公署将粮米行街向偏东北方向延伸至新开门,正式吞并了原来的新开门街。
新开门的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九一八事变后改为满洲银行吉林支店
在粮米行街的西段,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二道街已经名存实亡,成为粮米行街的一部分了。而粮米行街西拓的过程却比较曲折。在许多地图中,粮米行街大都和更繁华的西大街并为一线。而事实上,在解放后西拓的过程中,粮米行街没有选择“西大街”,而是选择了一条胡同。
伪满时期粮米行街西段
民生路向北京路的演进1946年,吉林城的街道名称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变革。以往随性自然的道路命名方式被南方传来的新式命名方式取代——粮米行街被改称民生路(取自《吉林市地名志》,其它资料也有说这次改名发生在1947年)。民生路的名称一直沿用到解放后的1964年。
北大街与北京路转盘,图片取自吉林记忆论坛
解放后的民生路开始向东、西两端拓展。在西端,民生路跨过北大街,吞并了财神庙胡同,直抵福绥门(水门洞子)外的顺城街。让财神庙胡同两侧的棉织厂等单位成为民生路的街景。在东端,1958年,民生路越过新开门,把原来的西大马路并入,使东端直抵重庆街,让老政协、医学院、一高中成为民生路的街景(《昌邑区志》记载1958年开始,民生路即更名北京路,与《吉林市地名志》等资料存异)。
北京路与南京街交汇口
1964年,整顿街路时,吉林市政府将民生路正式更名为北京路。由于吉林市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政协等单位都位于这条道路上,作为城市政治中心,以首都北京命名这条党政机关汇集的道路,倒也十分贴切。当时的北京路西起顺城街,东达重庆街,全长2805米。不过,由于这条道路是由数条道路衔接而成,道路虽都是柏油路面,路宽却由12米至24米不等。尤其是市公安局西侧一段,路面狭窄多弯,以至于途径此处的1路公交车售票员曾经都会提醒一句:“前面要连续拐弯了,请把住扶栏,以免摔倒发生危险”(《话说吉林》)。
北京路西段街景
经过1984年、1989年、1990年、1994年几次维修改造,北京路行车道逐步统一了宽度,宽窄不一的情况终成历史。新世纪,伴随着解放路的全线贯通,北京路的起止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东端,北京路的起点由重庆街退后到吉林大街;在西段,北京路跨过福绥街,把顺城街的南端并入,让西端直达临江门广场。随着道路进一步整治,北京路终于演化为今天的模样。
纵观历史,今天的北京路以粮米行街为源头,先后有二道街、财神庙胡同、新开门街、西大马路、顺城街等道路并入,在拓宽过程中,又有很多临街建筑被拆除,这使得今天的北京路更像是一个善于吞吃的城建“大胃王”。当然,这个大胃王在吞下道路、建筑的同时,也吞下各具特色的街区文化,最终成就了自己色彩斑斓的城市历史。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