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ride火了,城市如何把握“骑”遇

Cityride火了,城市如何把握“骑”遇

首页休闲益智城市爬坡赛更新时间:2024-08-01

行向山海,自在追风。你Cityride(城市骑行)了吗?

继Citywalk后,Cityride也“火出圈”了。江河与山麓、古建与高楼、街头与巷尾,Cityrider(城市骑行者)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城市的熙攘街道和隐秘角落里,深入城市的“肌理”,贴近城市的“呼吸”,在慢行中探索城市的更多面。

青岛西海岸新区首届“瑞豹杯”珠山国家森林公园自行车爬坡挑战赛 王雷 摄

“引无数潮人竞折腰”的Cityride有何魅力?

在城市骑行者的眼中,领略城市的风光和浪漫,要从一场酣畅淋漓的骑行开始。直白地说,Cityride就是骑车“轧马路”,不受严密行程的约束,也不设置明确目的地。骑行者脚踩踏板,在自由穿梭中寻找城市的不同侧面。

赴山的襟抱,观水的灵秀。沿着崂山最美沿海公路蜿蜒盘旋,抬头是雄壮巍峨的山峦,俯首是蔚蓝广阔的大海。“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一路穿行,看山间云雾流淌、海面银光粼粼、茶田次第铺展、民房错落相间,好不惬意。

户外骑行,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欣赏美景

解锁城市的诗和远方。循着成都天府绿道脚踩飞轮,经过怒放的三角梅、多彩的海棠、青翠的竹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看冬日暖阳穿过簇簇竹丛,路边农舍飘出袅袅炊烟,翩翩白鹭盘旋低鸣。一路走走停停,邂逅美景美食、拾遗乡间野趣。

寻找城市最丰沛的细节。慢行在北京的胡同深处,京片子声声入耳,四合院高低错落;在青岛中山路天主教堂前的波螺油子路上颠簸骑行,看正在拍婚纱照的对对新人脸上洋溢着幸福;让骑行者们停下脚步的还有拐角处的咖啡厅、店家刚刚上新的冰淇淋、陈列琳琅的杂货店……街头巷尾的角落里总是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

人们喜欢骑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苗江路,广州的大学……骑行者们一路“追风”,一路看景。在白天,感受城市的活力四射、步履匆忙;在夜晚,收藏城市的万家灯火、岁月悠长。目的地不尽相同,但在一次次出发与抵达之间,总有意想不到的风景。

《2023骑行消费观察》显示,2023年1-8月,骑行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40%,骑行服、公路车和自行车配件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98%、58%和45%。今年以来,骑行消费热已经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渐扩展到二、三线城市。

在这股骑行热潮中,自行车已超脱了单一的通勤功能,而是复合了健身工具、社交货币等多种属性,串联起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这恰是Cityride吸引骑行者的魅力所在。

重建与城市的链接。城市的“性格”是复杂而多面的,骑行探索中总能发现不一样的城市。每一次骑行都是一次“重建与城市关系”的过程,也是看到城市不同侧面、感受城市不同“性格”的过程。

市北区滨海绿道适合骑行 刘栋 摄

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过一个观点:“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城市生活节奏快,城市人正逐渐丧失对“附近”的感知,不关注社区,也不关心城市。人在城市中生活,但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从这个角度来看,骑行正是在不断探索“消失的附近”,找回对“附近”的感知。正如一位骑友所说:“我忽然意识到,蹬脚踏板可以是一种最朴素的把自己交给这个城市的方式。”

探索社交新可能。Cityride已经成为骑行者的“社交货币”,并逐渐形成一种骑行文化。

在线上,各大社交媒体上骑行帖子的相关热度居高不下。小红书上,以“城市骑行计划”为主题的浏览量超过6亿。骑行达人在小红书上分享在青岛滨海一线的骑行美景,日落归山海的极致浪漫引得一众网友艳羡;有网友分享在上海黄浦江东岸的骑行心得,从骑行路线规划、骑行体验到骑行设备交流,“群聊”热火朝天……

在线下,周末可以约上好友一起去老城绕一圈,也可以相约下午茶或是骑行后的夜宵局,越来越多互不相识的人,在骑行中成为“骑友”。

中外骑手共同参加青岛自贸片区国际人才志愿者服务队公益骑行活动现场 王雷 摄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随着国人对“双碳”目标认知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而Cityride,环保无污染,自然成为人们的代步首选。

在所有交通方式中,骑自行车可以算是一种“零碳”的出行选择。根据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此前发表的研究数据,如果地球上每个人每天骑自行车1.6公里,全球每年或能减少4.14亿吨碳排放;如果每个人每天骑自行车2.6公里,全球每年或能减少6.86亿吨碳排放。对骑行爱好者而言,追求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时尚潮流。

城市是人的城市,自行车重回城市生活聚光灯下,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某种程度上,骑行是否自由,考验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品质。随着“骑行热”不断升温,许多城市都提出要建设骑行友好型城市。

崂山石老人海水浴场的骑行环道吸引大家前来骑乘 王雷 摄

保障“路权”,让骑行快起来。在骑行环境的打造上,业界常提到“西边有巴黎,东边有北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城市规划者在北京率先建设了“三块板”道路,中间一块板(块)给汽车,两侧板(块)给自行车,自行车和机动车之间用绿化带隔开。这个道路体制影响了国内很多城市,也为保障自行车“路权”提供了模板。

然而,目前自行车要顺利上路仍有不少“堵点”。比如,小汽车占用自行车道停车,导致骑行道变窄、骑行体验较差;一些骑行道“断头”,部分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使得自行车直接“无路可走”。建设骑行友好型城市需要打通这些“堵点”,更加合理分配城市道路交通资源,保障和恢复自行车“路权”,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建设绿道,让骑行美起来。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河滨、溪谷、山脊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由此也往往是城市最美骑行路线之一。

近年来,各大城市争相将绿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打造城市精品骑行路线。成都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构建了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绿色体系,推行“绿道 ”模式,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作为典型海滨丘陵城市的青岛,将绿道建设列入公园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任务,通过绿道串联山体、河流、公园、道路,不断完善“一线、一环、三山”绿道体系。

骑行须佩戴头盔,注意安全

制定规则,让骑行安全起来。在骑行热情高涨之时,需要跟上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硬件配套设施,还需在“软环境”上下功夫。

目前,城市骑行存在骑手不戴头盔、在马路上并排骑行、逆行占用机动车道等现象,给城市交通埋下了安全隐患;机动车抢道、占道等不文明现象也让骑行者“寸步难行”。建设骑行友好型城市需要制定骑行相关的规则体系,并推动在公众层面形成广泛的慢行友好共识,让城市骑行“有章可循”“各行其道”。

在强调人与城市重建链接的今天,城市正在变得更加可及、可亲、可感。分享城市“骑”遇,一起骑上车,开启与城市的这场浪漫约会吧!

来源:青岛宣传

编辑:方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