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2023年,有14位初入新闻行业的大学毕业生从北京编辑部来到全国各地分社锻炼、实践,在新闻一线践行“四力”,裤脚沾满泥土,双手触摸大地,向前辈们学习着去凝固新闻的瞬间,去记录历史。
从2024年1月3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这14位摄影新人在2023年的摄影报道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希望他们的作品和讲述,能带给您一种年轻且蓬勃向上的力量。
回望2023年,无数难忘瞬间,这一年我行走在辽宁美丽而神奇的沃土上,用相机记录眼中景、心中事、“意中人”。镜头中有灿烂多姿的风光景色,精彩绝伦的运动瞬间,还有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让照片变得更加真实、善良和美丽。
眼中景,是钢铁城市背后的温柔
在淡淡寒意的初春,我来到了东北辽宁,我心中对于辽宁的初印象实际上是来自儿时课本:广袤土地的大粮仓,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中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历经一年,回首过去,才意识到钢铁城市背后也有无尽的柔情。
这种柔情,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命萌动,而我的第一次拍摄任务也恰巧由此开始。在沈阳森林动物园内,盘羊、梅花鹿、黑叶猴等动物在这个季节陆续产崽,呈现出“出生潮”的喜人景象,当我拿起相机寻找这些小家伙时,才发现两只盘羊宝宝近在咫尺,我能清晰看到它的眼睛眨动,在50公分的距离下,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对视了好久,那是一种奇妙的心灵触动,仿佛在和年少的自己进行对话。
这种柔情,是夏日无尽的凉爽惬意,直达心底。辽宁夏季平均气温23.0℃左右,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也是动物栖息繁衍的理想家园。在辽宁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服务中心鹤类繁育保护站内,有一群调皮捣蛋的丹顶鹤,它们对一切事物都保持充分的好奇心,时而玩水、时而互啄、时而自娱自乐。看,就在我拍摄记录的瞬间,立马把我的鞋带拆散,并且神情自若叼走,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在炎炎夏日中,动物的纯真总能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人忘却烦恼与疲惫。
这种柔情是秋日里漫山遍野,红叶似火的诗情画意,当喀纳斯、额济纳、乌兰布统纷纷登上秋游的热榜时,“中国枫叶之都”的本溪则以一期一会的绚烂、这里美“枫”了,成功“出圈”。踩着秋日的尾巴,我和同事一路颠簸,在日落下山一刻,抵达目的地。当无人机飞起,一切“枫”景尽收眼底时,突然觉得什么都值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与阳光、溪流、公路相得益彰,不觉联想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仿佛诗词照进现实,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体验。
这种柔情是冬日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色彩。2023年11月,第一场大雪如期而至,给沈阳这座古城带来了一层神秘的银白色。早上醒来后,我和同事一拍即合,决意奔赴沈阳故宫博物院看雪。走进沈阳故宫,每一座建筑、每一片砖瓦都被白雪覆盖,宁静而庄严,当我举起相机,游走在不同宫殿之间,似乎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雪景的美于我而言,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同样也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身处“天堂”般的美景中,忘却尘埃,重新出发。
心中事,是照亮前路的一道光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作为一名记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步伐会走得更加坚定。
众所周知,辽宁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省,辽宁人对于体育的热爱就像烙印,深深地长在肉里、流在血里、刻在骨子里。特别是作为足球之城的大连,可以说在过去三十年的中国足球历史中,无论昔日“国脚摇篮”东北路小学还是“八冠王”缔造者大连实德,都让足球成为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
对于首次拍摄中超联赛的体育小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我的第一印象:比赛日来临,球迷们三五成群聚集在球场,有人引吭高歌、有人高声呐喊,那一声声“大连必胜”、“我就喜欢大连赢”,是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在澎湃声浪的呼啸中,我内心的火苗也渐渐被点燃。
当我真正走进赛事现场进行拍摄时,我的内心从激动转向惴惴不安,因为体育是高速变化的过程,好在经验丰富的同事龙雷亲手教我,从拍摄位置到角度选取,从镜头运用到参数设置,从预判到画面构成等。每一次球员的进攻、受阻、突破、争顶、射门,每一次教练在场边的“呐喊”指挥,每一次观众的热情宣泄……我都牢记要点,时刻紧盯,按下那记录瞬间的快门键。
一场赛事结束后,我长舒一口气,如同卸下全身的压力。从一个也不认识的队员到熟记于心,从一张张糊片到清晰的照片,我似乎理解了球员所拼命守护的“球”,当他们与相机的镜头相遇,那一瞬间定格的即是永恒,这也在我内心种下一颗热爱的种子。
一场比赛90分钟、5400秒,当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中,你会更在乎这每分每秒,不想因为任何一个走神而错失精彩的瞬间,但正是因为毫无保留地挥洒热爱,遗憾感几乎贯穿始终,尤其是预判失误没有拍到重要时刻,看到别人独具创意的好照片等。但是回头想想,体育摄影就如同体育比赛一样,有赢有输,难免会有遗憾,只是希望下一次能准备充足一些,让遗憾能稍微少一点吧。
“意中人”,是尘世间幸福的温度
人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元素,是最有情感号召力的存在,也最能反映事件的价值。人同样也是一个微妙的棱镜,可以洞察社会。
我曾跟随湿地“追鸟人”余炼的步伐,在滩涂、狂风、沙土中追寻候鸟的足迹。“听,那是黑嘴鸥的叫声,看,那是凤头䴙鹈”,余炼快速举起相机并将望远镜递给我,只见远处平阔的水面上,两只黑头灰翅的黑嘴鸥一跃而上,发出尖尖的叫声,一只凤头䴙鹈则在左侧水域快速游荡。凭借多年经验,余炼能快速从叫声、羽毛颜色、飞行姿态等辨别出鸟的种类。
作为锦州市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协会的一员,余炼十年如一日地从锦州市内驱车100多公里前往湿地进行观察巡护,饿了就啃馒头、吃泡面,累了就在车上或者随便找个地方小憩,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仍然“以此为乐”,骄傲地向我展示他记录的珍贵影像:近年来野生丹顶鹤首次来到锦州湿地繁衍,濒危物种黑脸琵鹭从稀客变常客、东方白鹳在芦苇荡翩翩起舞……这些照片和数据也成为当地林业部门动态掌握候鸟迁徙、了解湿地生态变化的重要依据。
在余炼身上,我感受到那份不求结果、执着追求的“拧”劲。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到底该如何展现人物的精神呢?我尝试多角度进行跟拍,却难以达到心中的预期,正当我思索时,他那时刻关注四周的双目吸引到我,他的眼神不同于常人,在多年的观测训练中已练就如鹰隼般犀利,突然啪地一下,余炼匍匐到地上,深深注视着数十米外的芦苇荡,如同一只正在狩猎的鹰隼,刹那间,我心头如过电般的悸动,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共鸣,拿起相机快速定格下这转瞬即逝的瞬间。我意识到人与动物的关系原来这么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余炼就像“天空之王”鹰隼一样,时刻守护在这片美丽的湿地,维系着这来之不易的生态平衡。
此外,我也有幸前往我国最北部的海岛边境县长海县,寻找海岛“护豚人”老梁。初次见面,我便被梁泽业饱经日晒的脸庞和淳朴敦厚的谈吐所吸引,他介绍自己与“微笑天使”的缘分开始于5岁那年,“有一天早上,爷爷拉着我到海边,带我看了人生中第一场‘龙兵过’,整个海上是难以计数的江豚,平日里平静的海面,像沸腾了的水,特别壮观。”老梁说,但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当地渔业的过度开发,海洋生态受到影响,梁泽业再也没有见到规模如此庞大的 “龙兵过”。为了再看一眼“龙兵过”,也让他走向了“护豚”之路。
在清晨,我和其他记者乘坐着梁泽业驾驶的小船来到这片海域,因为现在正处于江豚繁育期,这个时候需要老梁这个“月嫂”的照顾与呵护。一切准备就绪后,老梁拿出他特制的哨子呼唤他的朋友们。神奇的是哨声响起不久后,江豚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围着他的小船打招呼,我不可思议地看着眼前人物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景象,仿佛身处童话世界。当我拿出无人机想要拍摄这珍贵的画面时,梁泽业向我示意不要飞近江豚。我恍然想起了一名摄影师给予我的忠告:“一个真正、优秀的生态摄影师,是会把拍摄对象的福祉以及对环境的保护置于拍摄目标之上的。”摄影记者也应该保有自己的底线“真善美”,最重要的是真和善,要用影像保护自然,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
梁泽业指着前面的那只江豚说:“它妈妈叫‘灰灰’,是我最早认识的江豚。第一次见到灰灰时,它身上有三个被船舶螺旋桨打出的伤口。发现后,我们赶快联系医生进行救治,所幸最终活了下来。”梁泽业与江豚的动人故事,映照着人类对自然和谐相处的不懈追求。追青逐绿,久久为功,如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正悄然发生着巨变。
天辽地宁,山海有情,那里依山傍海、天辽地阔,那里冰雪严寒,人情似火。我敬畏并热爱着那片山海,更愿将这份情谊同所有人分享,关于东北辽宁的眼中景、心中事、“意中人”说不完道不尽,有机会请一路向北,到东北亲耳听听她的声音。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观看陈为2023年的其他报道: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编辑:章磊、邵泽东、尹栋逊、苗梦琦(实习)
记者:陈为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