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学习发展特点一览

幼儿数学学习发展特点一览

首页休闲益智成语小超人更新时间:2024-05-07

本期导读: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数学一直被看做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学前教育阶段,虽不会直接教授幼儿数学知识,但数学教育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作为一名幼师,除了要熟知数学教育的方法,更要清楚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开展最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今天,口袋研究院就与你分享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

本篇阅读时长为10分钟

集合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融入集合的概念,对培养幼儿的数概念、数运算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幼儿集合概念的发展经历了由笼统到精准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

1)泛化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笼统的感知,没有明显的界限,不能精确意识到集合中元素的量。

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3岁后):逐渐感知集合的界限,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如让幼儿给6个小熊穿衣服,幼儿往往只会对第一个和第六个做)

3)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岁左右):能够注意到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表现为能做到一一对应。

4)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5岁以后):对于全集与子集的包含关系,在5岁后会有逐步的发展和提高。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分类:将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物体归并在一起,以加强幼儿对集合及其元素的同类性特征的感知和理解。

颜色分类游戏(发布者:沫沫)

2)区别1和许多:帮助幼儿感知集合中的元素,对计数能力的发展有所帮助。

3)一一对应:不通过数数,而是借助对应比较来确定两组物体的相等与不相等,有助于帮助幼儿提高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感知、掌握计数、理解对应法则。

鸡蛋宝宝回家(发布者:爱美麗)

4)感知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如交集、差集、并集等,有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集合概念、学习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

数概念

毋庸置疑,数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学前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可以分为计数能力的发展和数概念的发展两个部分:

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从内容上看,3岁左右的幼儿仅能口头唱数,还没有做到手与实物的对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会经历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这几个阶段;而从动作上看,幼儿手的动作会经历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三个阶段。语言动作则会经历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三个阶段。

2.幼儿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

1)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3岁左右):对数量有笼统的感知、会口头数数(一般不超过10)、会逐步学会手口一致地对5以内的实物进行点数(但说不出总数)

2)数词和量词间建立联系的阶段(4~5岁):点数实物后可以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逐步认识数之间的关系、开始能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3)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5岁后):对10以内的大多数能保持守恒、计算能力发展快。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认识10以内的数:从相邻数、单双数、0等角度展开。

认识单双数(发布者:肥儿)

2)计数:从点数、目测数、按数群计数等方面,根据年龄特点增加难度。

计数游戏:堆雪人(发布者:小超人)

3)认识数字符号:从数字认读和数字表征两个方面出发。

4)数的组成:以幼儿操作和体验为主,教师通过引导来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数的组成:母鸡下蛋(发布者:胖胖老师)

运算

运算能力的发展,体现了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反映了幼儿抽象思维的的逐渐发展。

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可以由两条线路来概括,即:

1)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2)从逐一加减→按数群加减

这两条路线使得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

1)4岁以前:一般来说,幼儿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2)4岁以后:幼儿能借助于动作将实物合并或取走后进行加减运算。

3)5岁以后:幼儿能利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在运算方法上出现了逐一加减。

4)5岁半以后:随着数群概念的发展,幼儿能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并摆脱了逐一加减的水平,达到按数群运算的程度。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实物加减:通过实物操作,将抽象的数运算具象化。

乐高积木加减法(发布者:米帅)

2)口述应用题:通常变现为一件事、两个数和一个问题。

3)列式运算:幼儿思维抽象性水平不断提升的表现。

列式运算:钓鱼(发布者:教学游戏)

4)二进制数学猜想游戏:即“万能孔”,一种幼儿园中常见的数学游戏。

空间形体

简单地说,空间形体即形状,幼儿认识形状的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完整、细致的辨认。

3)抽象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按照年龄划分,幼儿认识空间形体的年龄特点是:

1)3~4岁: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对椭圆形、长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也具有一定的匹配能力;往往会把形状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相对照(如把圆形说成太阳)

2)4~5岁:能正确认识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逐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逐步做到图形守恒;能对相似的图形进行比较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对平面图形的组合品达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及一定的创造性。

3)5~6岁:已经基本能够理解图形的典型特征,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为复杂的组合关系。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认识平面图形:在视觉、触觉感知实物轮廓的、运用重叠比较法、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

认识图形:小鱼(发布者:珊珊)

2)认识立体图形:运用触摸感觉形体、运用自然测量、运用重叠比较法、开展粘贴活动。

3)等分:帮助幼儿获得整体与部分概念、进一步加强对形体特征的认识与区分。

空间量

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学习空间中的量也能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认识空间量的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2)从绝对到相对

3)从模糊、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而幼儿学习空间量的过程也有显著的年龄特点:

1)3~4岁:能区分物体的大小差异,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表示相应的量;但对其他量的差异不敏感,会笼统地概括为大小;对轻重的感觉有了初步的发展。

2)4~5岁:感知量的精准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3)5~6岁:能正确认识并用相应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量,精确性大有提高。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轻重:运用感官、重叠并放法、发现法、寻找法、游戏法来比较。

汽车比大小(发布者:嚯呀嚯呀)

2)量的排序: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按照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则排列成序。

积木排序(发布者:米帅)

3)体验量的守恒:利用直观的实验帮助幼儿理解面积、体积等量的守恒。

七巧板(发布者:COCO)

4)学习自然测量:老师仔细讲解并让幼儿实践操作。

测量积木高度(发布者:COCO)

空间方位

幼儿在辨别空间方位、形成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从上下→前后→左右

2)从自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

3)从近的区域范围扩展到远的区域范围

对于空间方位的学习,幼儿展示出的年龄特点是:

1)3~4岁:能够用视觉判断相对于辨别出发点的物体的位置。

2)4~5岁:区分前后区域的面积有所扩大,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的空间方位,能对离自身稍远的或斜于自身前后位置的客体方位有较正确的判定。

3)5~6岁:基本能把空间分成两个区域,或左右、或前后,还能把其中每一个区域分成两个方面(前左等) 。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以自身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2)以客体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辨别方位:动物公寓(发布者:云朵麻麻)

3)认识空间方位相对性、连续性、可变性。

时间概念

时间概念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幼儿认识时间概念具有以下特点:

1)容易受到实际生活的影响

2)容易受到知觉影响,将时间与空间等同起来理解(如认为跑得久就跑得远)

3)更容易理解短周期时间顺序

4)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

而对于时间概念的学习,幼儿的年龄特点是:

1)3~4岁:掌握一些最初步的时间概念(早上、夜晚),但对时间的理解还与生活中的事件相联系,对具有相对意义的时间概念(今天、明天)还不能掌握。

2)4~5岁:能准确确定不太长的时间间隔。

3)5~6岁:对时间的认识逐渐向更长、更短的时间段扩展;对时间分化更为精确。

由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如:

1)认识早中晚、白天与黑夜

白天与黑夜主题墙(发布者:珺珺)

2)认识昨天、今天、明天

3)认识年、月、四季、星期

4)认识时钟

认识时钟(发布者:小思)

以上,就是幼儿各项数学能力的发展特点以及对教师的教学建议,希望能对各位老师的工作起到帮助的作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