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韦东奕一样,不用参加高考的顶尖人才,都被美国挖走了吗?

那些与韦东奕一样,不用参加高考的顶尖人才,都被美国挖走了吗?

首页休闲益智创造与魔法1.0.0390更新时间:2024-06-19

01 “韦神”的故事

“数学天才”、“北大扫地僧”、“助理教授”、“数学中心博士后”、“矿泉水和馒头”、“钱学森精神继承者”...

韦东奕接受采访

近期,一条采访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韦东奕的视频火遍全网,关于这位“学神”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经有所了解。

韦东奕出生于1991年,从小便表现出了过人的数学天赋,17岁时,便先后拿下两届国际奥数冠军,此后一鸣惊人,被保送北大。

韦东奕获奥数金牌

本科时期,又在全国顶尖赛事“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4枚金牌,赢得“个人全能奖”,一战封神,被网友们敬称“韦神”。

韦东奕获丘成桐奖

2018年,韦东奕北大博士毕业,2019年北大数学中心博士后,2019年北大助理教授。简单的履历,不简单的经历。

这期间,韦东奕陆续在国际著名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更是在2019年,在世界顶级数学期刊GAFA发表论文。

韦东奕优秀论文获奖

韦东奕在北大就读时期,也曾有诸如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学府向他抛出橄榄枝,甚至哈佛愿意为他破例,免试英语。

然而,“韦神”依旧选择了留在国内,全身心投入他的研究,为祖国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天才辈出的年代

近几年,如韦东奕般的青年,国内出现了不少,他们大多数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超常的智力。有的在中学时期就被名校少年班、超智班提前录取培养。

大部分本科就读于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等国内名校,在30岁左右取得国内外名校的博士学位、教授头衔、院士荣誉等。

都属于80后、90后,理工类学科居多,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如此多的青年人才的涌现,与我国近20年的在各社会领域的飞速发展不无关系。

北大黄金一代:刘若川、恽之玮、袁新意、宋诗畅、肖梁、许晨阳

这些国内顶尖的青年天才,一部分在本科毕业后选择国外留学,一部分如韦东奕,选择继续国内深造。

那些留学的青年天才们,有的学成归来,带着一身本领和一腔热血,毅然决然的投身祖国的科研事业中;

有的则是选择留在国外,做教授,搞科研,国外甚至以院士荣誉待之。

“神 童”尹希

物理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说起韦东奕,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另一位同样优秀但选择截然相反的少年天才-尹希。

尹希

尹希,出生于1983年,湖南省株洲市高知家庭,父母皆是中国地质大学的高材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智力开拓早,学习能力强,保持着良好的阅读和解题习惯。

5岁时能够完整背诵唐诗300首,8岁自学微积分、量子力学,9岁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实验班(也称少年班,直接收智力超常儿童,4年内完成小初高全部课程),这时的尹希连初中都没毕业。

尹希

2008年,仅24岁的尹希担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和副教授,31岁晋升为哈佛物理系教授,次年哈佛授予他终身教授荣誉,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哈佛大学

2008年,仅24岁的尹希担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和副教授,31岁晋升为哈佛物理系教授,次年哈佛授予他终身教授荣誉,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如火箭般迅速升空的物理“神童”,早在2003年赴美留学时就已改换门庭,加入美国国籍,并在国外娶妻生子。

尹希

对此,国内曾经吵得沸沸扬扬。有人骂他背信弃义,违背了自己当初许下的报国承诺,辜负了国家对他的殷切栽培,是国家的叛徒。

面对如此汹涌的国内舆论,尹希本人则坦言自己所追求的是更优秀的合作伙伴,喜欢哈佛的学术氛围。

他表示科学无国界,科研成果都是为全人类所共有的,回国的事等在学术上有了更高的造诣后,再考虑回国事宜,如果要回去他也会带回一支精英团队。

“黄金一代”恽之玮

数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及研究员、斯坦福大学副教授、耶鲁大学教授、麻省理工终身教授

恽之玮

时间回到2000年左右,北京大学数学系。

许晨阳、恽之玮、张伟、朱歆文,四人皆是就读于北大的数学天才,都曾被誉为是北大数学的“黄金一代”,他们从小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数学天赋,奥数比赛金牌对他们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证明。

在进入北大后,受到了数学大师们的器重与悉心栽培,被大家寄予厚望,然而他们的选择与尹希一样,留在了国外任教工作,归期渺渺。

许晨阳、施一公、潘建伟获未来科学大奖

2000年前后,北大陆续迎来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刘若川(麻省理工博士、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院)、许晨阳(麻省理工教授、博导)、恽之玮、张伟(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麻省理工教授)、朱歆文(加州大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助理教授)李驰、袁新意(加州大学助理教授)

袁新意和肖梁

鲁剑锋(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杜克大学副教授)、马宗明、肖梁(麻省理工博士、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王博潼(普渡大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助理教授)、刘一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永久成员)等。

他们先后斩获数学界科学突破奖、新视野奖、拉马努金奖、斯隆研究奖、美国数学学会百年纪念奖、杰出青年奖、克雷研究奖、未来科学奖等一系列重磅奖项。

大多在36岁左右加入了MIT、加州理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大等全球最前沿的科学阵地,担任世界顶尖学府的教授或科研人员。

恽之玮(左)、张伟(右)出席 “新视野数学奖”红毯仪式

以恽之玮为代表的黄金一代,像群星闪耀于世界,在北大本科毕业后各自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就像雏燕终究要展翅,有些会展翅高飞无影无踪,有些在成长后终究会翩翩燕归。

恽之玮回到母校

恽之玮,198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自幼便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学时期曾获《小学生数学报》竞赛和华罗庚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复赛一等奖。

高中时期,荣获国际奥数金牌,并取得满分。2000年,保送进入北京大学。

本科期间,成绩排名第一。2004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学习攻读博士。

恽之玮获科学突破奖

2009年,仅27岁的恽之玮便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2010年,恽之玮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讲师一职,直到2012年,因为在代数几何、表示论、数论等方向的诸多研究与学术贡献,荣获独属于杰出青年数学家的拉马努金奖。

2016年,恽之玮任职耶鲁大学教授,次年,荣获科学突破奖-新视野奖项,该奖项常被比喻为“科学界的奥斯卡”。

恽之玮作报告

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数学界水平最高、最重要的全球性学术盛会,它每四年举办一次,被誉为是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陈景润、陈省身、丘成桐等也曾在不同的年代,参会并做报告。

恽之玮授课

就在刚过去的2020年, 也没有停下学术研究脚步,成为了全球第4位荣获西门斯学者奖的的华人数学家。

此时的恽之玮才38岁,就已斩获4项全球大奖,与他同在麻省理工任教的北大校友张伟,两人关系莫逆,他所获得的学术成就同样卓越。

“努力的天才”颜宁

结构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颜宁

看到以上简介,想必大家也知道她也是最终出走国外的清北人才之一,区别在于颜宁是一名70后,是当时清华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颜宁回国后在清华任教十年后才决心出走异国,这个结果,不免让人惊愕和惋惜,让国内学术界开始认真反思自身的科研环境、学术氛围真的留不住这些顶尖学者吗?

“清华骄傲”颜宁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普及博平村,父母都是农民,对她的学业却很看中,默默地付出和支持着颜宁。而她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在学习上肯吃苦的她进入了章丘一中,于1996年被清华大学录取。

清华四年匆匆而过,颜宁不满足于当前的知识水平,她想在生物科学领域走得更深更远,于是她写了一封自荐信,寄往了世界排名第七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最终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

实验中的颜宁

此后的颜宁,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的中学时光,每天都坚持最低十三个小时的工作学习,仅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她便取得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三年后,颜宁继续留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的研究。

颜宁留学期间

2007年,虽然被普林斯顿大学多次挽留,30岁的颜宁缺毅然决然的,选择带着一身科研成果,报效祖国,这个想法可能在他踏入清华的那天起,就已经深深烙印在心底了。

回国后的她,就职于清华大学,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清华教授。此时的颜宁,在国际生物科学界,已经积累了相当高的学术名望。

颜宁博士做演讲

2007年-2017年,颜宁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年来,她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

在排除万难终于回到祖国的那天起,颜宁就想着为祖国带来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科研人才,她的心愿也是让祖国能够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为此,她兢兢业业,每天实验超过14小时,不知疲倦,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为此也甘愿做一名大龄剩女。

颜宁获奖

在2014年,颜宁带领着当时平均年龄均不足30岁的中国生物科学团队,破解了困扰世界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GLUT1。

她们的论文经常出现在《Nature》、《Science》、《Cell》世界三大顶级期刊上,十年期间,使我国在生物科学领域成就显著,拉近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

2015年,37岁的颜宁更是荣获了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也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中国也早已不再是以前的科学界沉默者。

颜宁获奖

为表彰颜宁在生物科学领域突出贡献,2016年她被评选为“中国科学之星”,2017年入选“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学人物”。

同年,成为了中科院院士最年轻的候选人,但结果却是,遗憾落选。之后的颜宁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成为了终身讲席教授,离开了兢兢业业工作十年的母校。

美国科学院院士庄小威

2019年,仅在美国任教两年的颜宁,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与颜宁同样优秀且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一人,同为美国院士的庄小威,1972年江苏如皋人,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界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

颜宁落选后出走美国,相关新闻出来后,国内舆论甚嚣尘上,有人认为颜宁当年是因为落选,才负气出走美国。

也有国人评判她为“叛徒”,对此类骂名,颜宁也只是回应“换个新环境”。

颜宁(中)

也有人为颜宁的遭遇打抱不平,觉得像颜宁这样科研能力、成果突出的年轻科学家,不应该落选中科院院士,人们开始对院士评选制度产生了质疑,觉得中国的院士评选制度太过看重资历,颜宁一心投入科研未曾注重处理人际关系,还是输在了太年轻。

不管原因如何,值得肯定的是,颜宁在国内工作的十年期间,对我国的生物科学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

我国有很多科学家诸如袁隆平、诺奖得主屠呦呦、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等,虽未曾被评为中科院院士,也没能影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无与伦比的高度。

也有很多如韦东奕一般的科学家,他们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奋斗在科研一线,对名声和物欲也没有过多的追求,一腔家国情怀,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粹学者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科学事业添砖加瓦,静静的燃烧、奉献。

03 90后生力军

虽然有很多70、80后的优秀人才出走国外,留在国内的青年人才反而90后居多,这一现象,与我国在近10年取得的飞速发展不无关系。

70、80后的这一代至今未归的青年人才,多数于2010年以前就选择了出国留学,在之后,中国从大国上升为强国的十年,他们也没有参与和见证,对祖国的牵绊和依赖,随着他们在国外取得的成就也越来越淡。

反观如今的中国,90后的年轻人们,渐渐成为了国内科学界的生力军,如今才30岁的他们,见证了祖国科研环境的改变,政策和制度也愈来愈重视留住人才,学术氛围也愈加清澈。

老青壮接力的浙大数学高等研究院,刘一峰(左1)

90后中的大部分人才,选择了留下来,参与和见证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得如今的中国科学界充满活力,越来越年轻的面孔出现在了各领域国际颁奖舞台。

对于优秀学者的肯定,国内也不再吝啬授予年轻的他们教授、副教授等荣誉头衔,更令人值得尊敬的是他们有着一腔热忱的家国情怀,如韦东奕、刘明侦、曹原等,他们取得了不弱于那些留美人才的成就。

“智慧与美貌并存”刘明侦

新能源专家刘明侦

刘明侦,1990年出生于重庆,现任职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刘明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学位。

2015年,刘明侦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2018年,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当选四川省妇联兼职副主席。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年仅23岁的刘明侦在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他在读博时期的论文-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的研究,这种价格低廉、制造工艺简单的新型电池材料,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和争相报道,同时她也成为了顶级刊物自然杂志上最年轻的论文作者。

刘明侦(中)团队

刘明侦在英国就读硕博期间,她在光伏领域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被这个海岛国家的科学界所熟知。

为了能够留下这下这样一个稀缺人才,剑桥大学曾许诺百万年薪聘请她,然而,纵使刘明侦从小的梦想就是剑桥,纵使是百万年薪的优渥待遇,但在她内心深处,让她最牵挂的最放不下的,始终是那个远在东方的家乡。

回国后的刘明侦

2015年,回国后的刘明侦,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带着从世界一流学府所积累的科研成果、知识经验,默默反哺着国内的科研事业。

在这一刻,“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中国近代史书的一句话,不正是此刻刘明侦所做的事?每一个悻悻学子的学成归国之路,都充满了荆棘,虽在媒体报道轻描淡写,但其中艰辛只有其本人知晓并默默承受。

工作中的刘明侦(右)

在刚过去的2020年,刘明侦与她的团队在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Energy》、《Solar RRL》多篇相关论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能够领先世界,应用新型的更为环保的材料电池。

“天才中的天才”曹原

“美国绿卡算什么,我是中国人,我要回中国!”,至今,曹原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言犹在耳..

少年曹原

曹原,199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从2007年起,进入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用了三年时间读完了小、初、高的所有课程,2010年更是以669分的高考成绩进入了“神童”扎堆的中科大少年班。

2014年,曹原获得中科大郭沫若奖学金。同年,在导师的推荐下,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此时的曹原,年仅18岁。

曹原获郭沫若奖

2017年,他成功完成了超导实验,解决了这个困扰学术界百余年的大难题。

2018年,《Nature》连续刊登曹原的两篇论文,轰动国际物理学界,论文内容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领域,曹原因此荣获“Nature2018年度科学人物”榜首,成为了创刊149年来,年龄最小的入榜科学家。

曹原

2020年,距离上次发表论文不到两年时间,曹原再次于Nature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

2021年2月1日,仅隔了不到1年时间,曹原与他的团队第5次在Nature上发表关于“双层石墨烯”相关的的实验论文。

2021年3月31日,曹原在Nature上发表了他的第6篇论文,使魔角石墨烯的实验及理论都更接近于统一的框架内,为下一步开发新型的量子材料,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2021年4月7日,是曹原最近一次在Nature上发表的第7篇论文,与7天前的那篇论文研究同一问题,进一步证实了魔角石墨烯体系中电子的类Pomeranchuk效应。

曹原

4年时间,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连续发表7篇论文,这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是极为罕见的爆发现象,曹原也因此被国际学术界称为“石墨烯驾驭者”,肯定了这名来自中国的天才少年,在石墨烯领域的卓越成就。

Nature以石墨烯结构为封面

石墨烯是已被人类发现,并展开研究的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同时还具有非常良好的韧性、热传导性能、光学特性、稳定性、溶解性等,是目前人类已知导热系数最高的碳材料,且可以弯曲,肉眼看去近乎透明,因此也被称为“新材料之王”。

基于目前我国在石墨烯领域的突破成果,这种新材料将首先落地应用在我国的超级计算机、超级新能源电池、超轻型飞机、飞天汽车等最前沿科学技术领域。

04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根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2018年,40年期间,我国共有586万多人留学海外,2019年留学人数已近70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出国留学人数趋势图

留学毕业后,选择回国就业的学生人数每年呈较大的增长趋势。过去40年里,有365万人在国外深造后,选择回国发展,占留学生总人数的84.5%。

2019年留学总人数较2018年增长了6.25%,回国发展的留学生占比较2018年增长了11.73%。

截止2019年,历史总计回国留学生的占比为86.28%。

留学生回国人数趋势图

2020年,众所周知,疫情爆发,对国内外留学产业造成的严重损失,国内留学产值较前年降低40%以上。

同时,与西方国家糟糕的疫情应对成果相比,我国在疫情控制方面的优秀表现,进一步刺激了海外留学生的亟待回国的心理。

据智联招聘统计,国际疫情严重的情况下,2020年回国求职人数较2019年激增67.3%。

2020年第二季度,留学生回国求职人数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95%,由此可见随着国外疫情越来越难以控制,反而刺激和加速了留学生归国计划。

留学国家分布

回到正题,虽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但每年仍有数万的各领域顶尖人才仍选择了留在国外工作,他们当中有的如尹希、恽之玮一样,想要与更为优秀的伙伴共事,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至于以后是否会归国,也未可知;

许晨阳

有的如颜宁、许晨阳等人,在回国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出走海外,这些人才,也曾对国内的科研工作抱有殷殷期待,但最终还是离开了中国,或许他们有不得已的苦衷。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视国内复杂科研环境、论资排辈现象、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公、收入低、学术造假、成果被窃取等迫使人才外流的内部问题。

科研环境的改善

曾经的中国,积贫积弱多年,也缺少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科研人员的待遇也很低,全靠如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袁隆平等老一辈科研人的一腔热血,才有了“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神州系列”...

如今,美国依旧以高福利高收入、崇尚学术的科研环境、顶尖人才聚集等优势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国的顶尖人才,但是,迅速崛起的中国,同样在改变。

我们能看到逐年激增的归国人才数量、像华为一样重视自我研发的企业、“天眼”“北斗”“太湖”“火星探测器”“嫦娥”“天宫空间站”等国之重器的不断问世、塑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民族文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近几年,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科技领域不断实施单方面制裁,以领先的科技手段对我国科技发展采取“卡脖子”的策略,全面遏制我国的科技提升。

这让我们更加重视和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而应用领域的“卡脖子”现象,背后却离不开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积累,这恰恰需要的是一代代的科研人员的忘我投入和分享,需要更多的像韦东奕一样的青年科研人才,继承“钱老”“袁老”等老一辈的纯粹的科学奉献精神。

六部委联合发文

2020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制定并发布《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其内容正是为全面加强和落实基础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举措,其中以科研人才为对象的举措有:

切实把尊重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完善适应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增加对“人”的支持。

重点围绕优秀人才团队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在一起共同开展研究。

中国承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落实科研人员在立项选题、经费使用以及资源配置的自主权,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切实保障科研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强化对承担基础研究国家重大任务的人才和团队的激励,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学术休假制度,对科研骨干在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时予以倾斜。

加快推进经费使用“包干制”的落实落地。认真落实《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安排好纯理论基础研究、对试验设备依赖程度低和实验材料耗费少的基础研究项目间接费用。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不是一句空话,是中国人民正在孜孜不倦践行的事业。

无论是是70、80还是90后,无论是出国还是归国,作为同胞,我们应该包容和尊重留学人才的选择,我们也无法苛求每个人的内心都深埋家国情怀。

如今的中国更为开放和包容,已不再是那个远在他乡的“穷亲戚”,纵使以前有诸多不如意和失望,但请不要对这个民族失去希望。

郑强教授: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这里是生养你我的故土,在太平盛世,你我皆安,但若祖国处于危难,请勿袖手旁观。希望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那些离家的学子能够不忘初心,学成归来。最后,祝愿他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感谢支持!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