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科举舞弊案,文盲成了会试第一名,众考生拿泥巴抹皇榜泄愤

明代的科举舞弊案,文盲成了会试第一名,众考生拿泥巴抹皇榜泄愤

首页休闲益智逗鹅冤奇案更新时间:2024-07-30

有人把古代的科举制度称为“第五大发明”,因为正是有了科举制,才为古代政府选拔出大量优秀的人才。此外,西方近代的文官选拔制度也是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如此说来,科举制尽管有其局限性,但在制度上却保证了取才的公平性和严格性。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时,可以说是相当完善了。总共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而童试又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如此,这样算下来,一个考生要想成为进士至少要经过六次选拔。

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清朝是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_图

科举考试不仅制度严密,对于考生作弊也是零容忍的。但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不惜铤而走险,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太少了。就拿明代来说吧,有明一代总共录取进士24636名,而整个明代享祚276年。如此算下来平均每年只录取不到90个,真的是凤毛麟角啊!但中了进士就不一样了,就可以当大官了,旧小说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如此我们就能理解一些人为何作弊了,因为这诱惑实在太大了!所谓利令智昏,在利益的诱惑之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事情还少吗?

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作弊,自古而然。明代万历年间就发生了一件科场舞弊奇案,奇到什么地步呢?这次发放皇榜时把一众考生可给气坏了,有些气愤至极,甚至拿泥巴将第一名从皇榜上给抹掉。而后,事件迅速发酵,考生们组成抗议队伍游行请愿,直呼此次考试不公平。

这件事不久就传到了万历皇帝的耳中,引起了他的重视。面对来势汹汹的社会舆论,万历皇帝没有办法,只得让礼部再次准备复试。如此是骡子是马,不就一清二楚了吗?而这次的会元是一个叫沈同和的,众人都说他是一个白丁,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怎么会考上会元,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就这样,礼部奉旨对他进行了复试。而复试的题目叫“明君必恭俭礼下”,沈同和到底是个膏粱子弟,肚子里根本没多少墨水,一下子就蒙了,根本不知道这道题典出何书。这下子,考官就明白了,这家伙根本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这道题正是出自《孟子》,即便是一个秀才都能对《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何况他一个堂堂的会元呢?

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_图

说起来也的确是够奇怪的,他已经考到了第五关,且考上了会元,如果没有东窗事发就能参加殿试了。而殿试只是名次赛,不是淘汰赛,也就是说他的进士资格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了。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事情还是败露了。这就不得不令人怀疑,那他这一路是怎么考过来的,难道都是作弊吗?你还别不相信,他这一路的确是作弊考上的。因为他家有钱啊,他的父亲曾经当过河南巡抚,因此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Guan二代。但不是所有的Guan二代都不学无术,可偏偏这个沈同和却是!

前面的几次作弊我们就不提了,因为影响力不够,史书也无载,我们就单说这一次会试作弊吧!为了这次作弊他可谓是煞费苦心,首先得要找“枪手”,其次还要买通考试人员,帮助他带夹抄进去。其他的都好说,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嘛!可这“枪手”就不好找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会试考试啊,也就是说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考试。按理来说这个级别的人是不愿给人做“枪手”的,一则自己已经是举人了,有了做官的资格;二则自己也想好好考试,只要在会试中榜上有名,进士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前途不可限量;三则作弊风险太高,一经发现轻则削籍流放,重则还会砍头。因此权衡利弊,怎么都不划算。

清代科举考试舞弊之物_图

可是这个沈同和是处心积虑啊,他为了找“枪手”,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同乡举人赵鸣洋之子。这样他们就是儿女亲家了,这个赵鸣洋左右也拗不过人情。那么,这个赵鸣洋到底有没有才学呢?据《明神宗实录》记载,赵鸣洋“薄有文声”,可见还是有水平的。他和赵鸣洋打通关节以后,为了保险起见,又花高价买通考场的工作人员帮他把夹带带入考场。

此后,沈同和与赵鸣洋如期来到京城,参加春闱大比。考试前,沈同和联系到考场内部人员,花重金将他和赵鸣洋安排在同一字号的号舍中。此时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第二天,他俩顺利进入考场。会试考试总共有三场,其中第一场殊为重要,总共要写七篇八股文,规定在两天之内完成。拿到试卷以后,赵鸣洋开始苦思构想,不一会儿就落笔千言,临近第二天的时候就完成了七篇文章。这时候,他将这些文章放在一边,开始为沈同和代写。而这边呢?沈同和把带进来的夹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也只找到一篇相似的范文,于是便抄了上去。

但是还有六篇呢?他就能寄希望于赵鸣洋了。左等右等,赵鸣洋终于答完了,便给他打了个手势。于是,沈同和便借上厕所之机将草稿拿了回来,赶快抄写在自己的试卷上。就这样,沈同和顺利地通过了第一场考试。接下来的第二场、第三场更是如法炮制、轻车熟路。那他们考得如何呢?等到会试结果公布时,二人顿吃一惊。这个沈同和居然拿了第一名,夺得会元;而赵鸣洋也名列前茅,拿了个第六名。由此可见,这个赵鸣洋实力果然不凡,但在这背后也反映出明代八股文考试的一个弊端,那就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

万历二年(1574),画中表现了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_图

俗话说得好,“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沈同和作弊的事情最终还是败露了,所以才有了上述礼部复试的那一幕。朝廷了解情况后,着有司加紧调查。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朝廷查出沈同和作弊实有其事,此外还查出同谋赵鸣洋。于是,朝廷立即对他们做了判决:沈同和被梃杖之后,革去会元资格并着其前往戍边,也就是将他发配到边疆去了。而赵鸣洋也被打了十几板子,革掉他的功名,并且永不录用。说到底,沈同和作弊是咎由自取。但这个赵鸣洋呢,多少有点冤,其实他也算是个人才,只是被“人情绑架”了!

在生活中,“人情绑架”这种事情屡见不鲜。虽然拒绝起来很难,但我们还是应该坚持原则、分辨是非,否则终究是害人害己!

从这件事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考试制度的严格,以及对作弊的零容忍态度。但即便是这样,依然有人铤而走险,可见名利之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文:甪里先生

参考文献:《明史》《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