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杨飞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非遗保护工作从业者,其实我第一次思考“非遗元宇宙”问题是在不情愿,甚至开玩笑地说,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提出“非遗元宇宙”说法,并让我去深刻思考的人是我的一位领导,也是挚友。作为一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在此之前,我对“元宇宙”是不甚了解的,甚至说是多少有些茫然的。
“元宇宙”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它尚无一个准确的定义,现阶段被较为广泛认可的概念是——“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并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在我看来,纯粹的网络技术、数字科技、可穿戴设备的相互堆砌与累加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元宇宙”。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元宇宙”应该是一种社会形态,一种以网络形态呈现的、虚拟的社会形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必须是一个能够实现虚拟现实交互的社会形态,而不是一个无迹可寻、不着边际的网络虚拟镜像抑或是数字化高科技骗局。以一些餐饮软件、小程序为例,我们通过这些软件、小程序可以实现浏览、订餐、外卖、留言、点评等功能,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多种需求,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留言、点评功能给商家提出意见、为其他顾客留下建议,从而促进商家服务,监督菜品品质,提升消费体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软件、小程序就具备了“元宇宙”基本属性。
“元宇宙”能为非遗带来什么?
·从非遗传承角度来看:首先,非遗需要社会化传承,需要更多人参与,需要年轻群体、Z世代关注,而“非遗元宇宙”为传统非遗保护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手段、途径与更加适宜在年轻人之间传播的载体,为非遗融入时代语境提供了可行路径,如传承人视频名片及具有非遗技艺传承功能的手伴等。其次,从《非遗法》诞生至今,社会各界对非遗的“需求”从量到质明显提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工作如火如荼,非遗文创、非遗国潮等热词不断,非遗传承人应接不暇,非遗“供给”日渐不足、略显乏力,而虚拟人物的诞生可以使传承人“分身有术”,虚拟现实与现实增强等技术可以为非遗传承带来更加真实的互动体验感,可以说,非遗传承亟待通过“元宇宙”进行供给侧扩容、迭代、提升。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需要面授机宜、口传心授,从而实现世代相传。出于传承与疫情防控的需要,“元宇宙”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永续载体与安全选择。
·从非遗生产性保护角度来看:非遗产品已经从单一的、初级的手工艺品、表演节目、民俗活动演变为“全过程”产品,如体验课件、沉浸式体验项目、非遗民宿、非遗游学线路等,而“元宇宙”恰恰可以充分满足“全过程”非遗产品的设计、互动、传播等方面需求。
·从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融入人民、融入时代、融入生活进行保护。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更新等多重时代背景下,实现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构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可行之策,而“元宇宙”为都市、街区形态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提供了虚拟现实交互形态的可研对象、可行方案,具有前瞻性、示范性。
非遗将为“元宇宙”带来什么?
很多人对“元宇宙”的认知来自于科幻电影,如《雪崩》《骇客帝国》等。当下,我们的现实世界正发生着改变,电影中的情节已经切实影响现实生活并初见端倪,也许在《雪崩》公映的那一刻,时代的巨轮已经转动,“元宇宙”时代已经不可逆的来临。而当我们津津乐道主角形象、视觉冲击与故事情节之时,往往略了电影作品背后所要表达、传递的内容,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如“元宇宙”,当我们沉浸在扩展现实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与真实互动体验感的同时,是否应该更多地关注“元宇宙”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伦理道德层面的建设与完善?答案毋庸置疑。
我们必须认深刻地识到,现实是虚拟的基础,是“元宇宙”的基础。“非遗元宇宙”以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实基础,实现虚拟现实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结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为“元宇宙”带来大众喜闻乐见的优良内容与现实承载,为“元宇宙”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灵魂,营造带有中华民族烙印的网络公序良俗与道德规范。
结语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构建全民共享的“非遗元宇宙”是中国特色“元宇宙”生动实践与时代案例。“元宇宙”需要非遗,非遗保护也应“元宇宙”。
在此,郑重感谢那位“非遗元宇宙”倡导者,一位领导、良师、挚友。
来源: 光明网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