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25个北京人流密集点 寻找“救命神器”AED

我们到25个北京人流密集点 寻找“救命神器”AED

首页休闲益智Aha的世界全解锁版更新时间:2024-04-30

新京报讯(记者 吴娇颖 黄哲程 马瑾倩)近日,一位球友在东单打球时突发急病,倒地不起,被6位恰好在场的协和大夫合力救回生命,一时引发网友热议。在医生抢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东单羽毛球馆配备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也被带火了。

AED是一种简单、易于操作的急救设备,能够自动分析特定心律失常,通过电击除颤,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是非医务人员也能使用的“救命神器”。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发问,如果现场没有AED,急救是否还会如此圆满?也有专家追问,公共场所的AED够吗?

近日,新京报记者探访了北京地铁、繁华商圈、体育馆、景点、高校共25个人流密集场所,发现,仅9个场所配备有AED,其中地铁站均未发现安装AED,且市民对AED的知晓率也十分低。

多个客流集中地铁站未配备AED设备

探访场所:地铁站

探访结果:北京南站、北京西站、东单地铁站、西单地铁站、国贸地铁站、双井地铁站、菜市口地铁站、园博园地铁站、八角游乐园地铁站均未发现安装AED。

记者在东城、西城、丰台、石景山等区选择了人流较大的地铁站进行探访,均未发现AED。

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地铁站紧邻两大火车站,每天有大量乘客往来。在北京西站地铁站,记者向闸机附近的工作人员打听AED的安装情况,该工作人员在向记者确认AED是什么之后摇摇头,表示站内没有。

北京南站地铁站也是同样状况。依照一位工作人员的建议,记者前往站内医疗服务点询问,值班医护人员介绍,站点内配备了常用的药物和急救箱,内有纱布、绷带、剪刀等常用的急救用品,然而该站点并无AED设备。该医护人员表示,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值班人员会进行急救,自己就曾为一位心脏骤停的乘客做过心肺复苏,遗憾的是患者身体情况较差,事后虽送往医院进一步抢救,最后仍不幸去世。

不少地铁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发生意外,会第一时间拨打120。园博园地铁站配有急救箱,可以应付简单的意外情况。八角游乐园地铁站一位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自己接受过急救培训,“没有机器,我们人工急救。”

3月29日,记者走访首都机场T3航站楼发现,各到达出口的墙上配备安装了AED。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摄

首都机场AED分布密集 有专人维护

探访场所:机场

探访结果:首都机场设有69台AED。

记者实地探访首都机场T3航站楼,在机场到达出口处发现了安装在墙面上的AED,不过,周边来往的乘客对此并未留意。记者询问多名客服人员、志愿者和乘客,得到的回应均是没有听说过AED,建议去机场急救中心问问。事实上,记者询问未果后,在五十米范围内就发现了一台AED。

首都机场医院副院长袁力介绍,首都机场共配备69台AED,其中T3航站楼47台,T1航站楼10台,T2航站楼12台。三个航站楼共配备急救室10个,旅客需要紧急救治时,都可以求助医护人员。

在一台AED机身上,记者注意到张贴的电池寿命标识,显示设备使用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15日。据介绍,机场安排了专业人员定时维护机器及更换电池。

有体育馆预订或准备加装AED

探访场所:体育馆

探访结果:东单体育中心已配备AED,龙潭湖体育馆、工人体育馆、广安体育馆、月坛体育馆尚未配备。

此次刷屏的“协和医生组团救人事件”发生在东单篮球馆,起到关键作用的AED被安置在离篮球馆不远的东单体育中心一层大厅的一角,黑色的箱包大概有成年人两个巴掌大小,被装在白色的金属箱体中。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次抢救事件前,AED也曾因一位市民倒下而取出待用,不过经过医生救治后,该市民很快恢复意识, AED最终没有派上用处。

随后记者又询问了龙潭湖体育馆、工人体育馆等多家体育馆,被告知场馆内没有安装AED。一位工作人员称,虽然东单体育馆的AED“火了”,但从经验看,来锻炼的都是住在附近的“常客”,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一般出不了意外。

龙潭湖体育馆的工作人员表示,馆内的急救箱可以应付中暑等不严重的情况,他们也经常接受急救培训。广安体育馆的工作人员则透露,该单位已经预订了AED。月坛体育馆的工作人员也称,听说馆内领导参与了急救类的考察,可能会加装AED。

3月29日,记者在毕马威大楼12层寻找到一台AED,工作人员向记者指示贴在设备箱侧面的使用方法。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摄

3月29日,记者在中海广场商业大堂发现一台AED。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摄

出于安全考虑 商圈AED配备率较高

探访场所:商圈

探访情况:东单·毕马威写字楼、国贸·中海广场、朝阳门外·悠唐广场配备AED,双井·富力广场未发现AED。

王府井商圈是不少游客“打卡”必到处,东方新天地附近的毕马威写字楼内,就配备了一台AED。

“你要是问别人,真不一定知道AED是什么。”写字楼12层的保安小哥直言。记者在一楼前台掏出身份证登记后,方得到通行凭证上到12楼,一家保险企业在此办公。保安小哥带着记者来到一间办公室里,AED放在靠墙的一个橙色金属箱中,箱子上插着一把钥匙,箱子侧面写着简要操作流程。不过,这台机器究竟是公司使用还是可以外借,他也不了解,只告诉记者该公司内有医生,平时机器由这位医生管理。

朝阳门外的悠唐广场一层服务台放有一台AED,这是北京商场类公共场所投放的第一台自动体外除颤仪。国贸地区的中海广场内则分布着三台AED,分别位于写字楼大堂、商业大堂和负一层餐饮商业区等人员密集、可快速获取的位置,相对距离不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海广场日常办公人员有四五千人,出于安全考虑,2017年初安装了三台AED,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记,“附近居民如果有需要,通过百度地图就可以搜到取用。”

记者还走访了位于双井的富力广场,发现该商场没有安装AED。工作人员表示,不是很清楚AED的用途和用法,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

多个公园设有医疗站点 但AED并非标配

探访场所:公园景点

探访结果:雍和宫配备AED,园博园、石景山游乐园未配备AED

雍和宫是北京最热门的景点之一,工作日游客数量依然不少。入口处的游客服务点设有急救箱,工作人员表示,可针对游客受伤等突发情况进行一些紧急救治。而在雍和宫内的游客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一台维护完好的AED,安置在一个一人高的白色立柜里。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园博园和石景山游乐园,工作人员称,两处景点均未安装AED。

园博园工作人员称,景区4门附近有医疗站点,每周末会有医生值班,如有急救需求可提供医疗服务,但没有AED这种设备。一位保安则向记者透露,值班医生已经有阵子没来了。

石景山游乐园的情况与之类似。游乐园没有常设的急救站,偶尔会有周围社区医院的护士过来提供服务。

3月29日,记者在北大邱德拔体育馆内发现一台AED设备。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多所高校教学楼及校医院配备AED

探访场所:高校

探访结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配备AED

清华大学六教A区入口处,放着一个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AED设备箱,箱体上标注了使用设备的4个步骤,并配有图片说明。不过箱内暂未放置设备。该教学楼工作人员介绍,校内体育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等人流密集场所基本都安装了AED设备箱,将于近期安置设备投入使用。

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的服务台旁也配备了一台AED。工作人员介绍,该设备由海淀区红十字会和北大校医院于2017年提供,体育馆内有五、六位工作人员接受过培训,能够使用AED。目前这台AED尚未被使用过。

记者随后来到北大校医院,医院工作人员介绍,院内现有约10台AED设备,所有急救车上也都配备了小型AED。记者看到,医院内配备的AED设备比体育馆等场所的更大。“公共场所配备的便携式AED用起来很容易,设备上标有明确的文字介绍,打开开关后还会有语音操作提示。”该工作人员说。

随后,记者拨打中国人民大学校医院服务电话,欲了解该校AED设备配备情况,接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医院配有AED。

探访了上述多个场所,记者发现,相较于AED并不高的普及率,普通市民对于这一急救设备的低知晓率,更加值得关注。

发现1

“救命神器”知晓率低 市民态度谨慎

探访问询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AED是什么?”得到“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以急救心脏骤停”的回复后,大多数人仍面露迷茫。

首都机场是安装AED较为密集的场所,记者现场询问了近20位乘客及客服、安保、志愿者等工作人员,三成工作人员知道AED是何物,乘客无人知晓。去年一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一亿人次,急救中心救治旅客超五万人次,但一位客服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几年来,从来没有乘客提过AED。

少数几位接受了急救培训的场所工作人员,听到AED也感到陌生。在配备AED的场所,一些工作人员将其理解为“高大上”的专业设备,觉得普通人没法操作。

“普通人用不对怎么办,这么专业的医疗设备。”在东单体育中心的AED旁,一位工作人员禁止记者拍照,对于这一“专业设备”态度谨慎。毕马威大厦的保安也认为AED只有医生会用,在和记者一同仔细看了设备箱侧面的使用指南后,才有所感悟:“可能是傻瓜式的吧。”

发现2

AED利用率不高 “最优选”仍是拨打120

“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我们的第一选择肯定还是打120。我们不熟悉怎么用,也怕用不好。”悠唐广场是北京最早安装AED的商场,但服务台一位工作人员称,在此工作一年多,没有见过AED被使用。

这也是AED的使用常态。探访中安有AED的场所,机器的利用率都极低。首都机场医院副院长袁力也坦诚,即便安装了AED,由于乘客不了解,至今使用次数寥寥。

“AED是‘傻瓜式’急救仪器,有图解和语音提示、会自动辨别患者是否需要除颤,很好上手。”北京一家知名医院急诊科专家告诉记者,很多人觉得这是精密的医疗设备,其实不然,医院内医生使用的反而是手动除颤仪,“AED就是设计给普通人用的。”

此外,还有一些AED“深藏不露”,距离人流密集点较远。在三元桥地铁站内,记者使用一款名为“救命地图”的小程序,查到附近有一台AED,位于“中冶大厦电梯口”,记者通过地图导航快步赶到大厦楼下已耗时11分钟,超出了4分钟急救黄金期。询问门卫大厦内是否有AED时,对方表示并不知情,并以该大厦内是国家单位为由拒绝记者入内。

发现3

近年AED陆续增加 单位培训意识提高

虽然AED的数量和知晓率等现状并不乐观,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AED陆续进入公共场所。在东单体育馆“入驻”的AED,就是去年受捐赠而来;毕马威大厦中的AED也是新近安装的。清华大学新闻网则公布消息,今年3月12日起,341台AED设备按照规划在校园内开始安装,预计4月份安装完毕。

据了解,北京市卫健委委托北京急救中心起草了北京市社会急救培训大纲和公共场所医疗急救物资配置清单,其中就写入了AED,已于2018年向社会公开。今年,北京市卫健委正着手制定详细的公共场所应急物资管理方案,这一方案将推动各公共场所和企事业单位安装AED。

硬件陆续跟上的同时,不少单位也组织了相关急救培训,让更多人知晓并敢于使用AED。

3月16日至17日,清华大学首批对426名在校学生和141名教职工进行了AED使用方法与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一位参与了培训的学生介绍,培训中介绍了AED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还模拟操作了AED,对仿真人进行急救。北京大学也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相关选修课,学生们可在课堂上了解到AED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中海广场内,有约80名在岗工作人员接受过心肺复苏CPR及AED应急急救培训,并获得AHA(美国心脏协会)颁发的急救资格证书。悠唐广场的保安小王则表示,从网络上了解过AED的用处和操作,希望有机会参加急救培训。

追问:有人倒下,你愿意施救吗?

设施与技能跟上的背后,不少市民仍表达了疑虑,其中既有对于急救不够“规范”、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担忧,也有对事后追责的担心。

“万一没有救回来怎么办?如果保住命了,但是医院抢救后把伤害归结于我们急救不规范怎么办?”一位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市民表示,若遇紧急情况,自己还是会选择拨打120。

对此,一位急救专家表示,民法对于紧急情况下的施救者有免责保护,普通人的顾虑一方面是由于急救相关知识普及率不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环境问题,短时间内恐怕不易破解。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黄哲程 马瑾倩

编辑 张畅 姜慧梓 校对 危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