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之城”什刹海冰雪嘉年华全面升级
2022北京新闻中心中外记者体验老北京“冰雪绝活儿”
28家媒体的60余名中外记者在什刹海冰场体验老北京冰雪趣味运动
冰车、冰蹴球、冰上龙舟、冰出溜儿……2月3日正月初三,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特色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市西城区,来自28家媒体的60余名中外记者在什刹海冰场深入体验老北京冰雪趣味运动,感受北京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民生,向世界展现北京的新发展、新成就、新形象。
什刹海冰场地处中轴线旁,历史悠久,自明朝起就成为“冬嬉”的著名场所,清朝乾隆年间被定为“国俗”。什刹海水域面积约34万平方米,其中冰场经营面积16万平方米,位于前海和后海水域可容纳12000人同时上冰。经过多年的规范化经营与管理,目前常运行的有十余项冰上运动设施,已成为北京市功能设施齐全、安全系数有保障、群众认可度最高的室外天然冰场。每年接待周边居民、外地游客、冰上体育爱好者、在校大中小学生等数万人次,是北京开展冬季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区域之一,于2013年入选国际媒体评选的“全球十大最美溜冰场”。
近年来,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偏爱什刹海冰场,将滑冰作为冬季日程安排的必要节目。北京城提起“溜冰”这个词,第一选择就是什刹海冰场。什刹海冰场除了作为民众健身、朋友聚会、企业团建、儿童娱乐和旅游体验等项目,还形成了每年的节日节庆主题活动模式,什刹海冰场已经成为人们必选的一个旅游项目。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在1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让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实现,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已经达到3.46亿,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和803块室内外各类滑雪场。
小朋友们欢快地打起了冰球
现场媒体记者采访冰球队
冰上运动项目丰富多彩
为带动群众体育健身热情,普及冬季运动知识,什刹海冰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冬奥文化展览及冰上主题文化活动。其中,“什刹海冰雪绝活儿”深受游客们的喜爱。通过堆雪人、打雪仗、冰滑梯、冰出溜、冰爬犁及冰上拔河等各个场景的艺术再现,还原京华胜地——什刹海冬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人文景象,在充分展现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映射出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什刹海冰雪绝活儿”中展示的冰蹴球是一项具有浓厚北京历史特色的民族体育冰雪项目。据记载,冰蹴球来源于历史上什刹海冰上“蹋鞠”游戏。冰蹴球在北京已有300多年历史,老北京人管冰蹴球叫“踢冰核儿”。2015年,什刹海冰雪体育文化节开幕式上,冰蹴球重现什刹海,在2019年1月举行的北京市第一届冬季运动会上,冰蹴球运动正式列为群众比赛项目。
冰蹴球项目以其简单易行、便于体验,为老百姓所称道。随着北京市各级冰雪活动的开展,冰蹴球运动得到了不断推广,如今冰蹴球已经覆盖北京市16个区,数万人参与。此外,随着仿真冰的出现,冰蹴球不仅冬天可以玩,夏天同样可以利用仿真冰进行项目的开展。
市民在冰上玩起了花样滑冰
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以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持续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助力辖区百姓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健身的良好风尚,让百姓真切感受到运动和健康带来的快乐。围绕群众关心的“去哪儿健身”操心事烦心事,西城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建成了一批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如结合绿道建设,沿护城河、莲花河、永引渠建设了全长33.4公里的慢行步道和14.2公里自行车骑行线路,极大改善了绿道沿线60余万居民的休闲环境和休闲方式,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推出了《西城区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有序推进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15个街道完成22处多功能场地建设,更好满足居民群众健身需求。目前,西城区已建成1146个体育场地,铺设10公里健走步道,实现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全覆盖。
北京市西城区还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点打造“全民健身体育节”、“一区两品”、“一街一品”等各级各类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持续主办龙舟赛、全民健身徒步大会、“武·道论”太极拳比赛、“和谐杯”乒乓球赛等传统赛事;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全面推进群众性武术文化运动,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近年来还将大众冰雪项目融入其中,越来越多地方成为冰雪运动的“热土”。目前“区——街道——社区”自上而下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已形成常态。
中外记者“穿越”隆福寺见证城市更新,“玩转”四合院体验年味儿北京
“南有夫子庙,北有隆福寺”……当天下午,来自国内外35家媒体的54名中外记者深入隆福寺文化街区,打卡木木美术馆、隆福文化中心等高品质文化消费新地标,走进四合院里的市民文化中心,与市民一道体验剪纸、盘扣制作等老北京“手艺”,用各国语言和镜头记录下北京老城区焕发出的新生机,不仅向世界展示首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文化消费新地标的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更是亲身体会了一把北京市民的惬意丰富的业余生活。
国内外35家媒体的54名中外记者探访隆福寺文化街区
在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伴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北京中心城区将更多地对传统商圈和老旧商业项目升级改造,为其注入新活力。记者们首先来到了地处北京老城核心、紧邻东四和王府井的隆福寺文化街区,见证快600岁的隆福寺的华丽转身,蝶变为老城复兴的金名片。
据了解,隆福寺始建于1452年,无论是清至民国时期,还是建国后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隆福寺地区都是北京的核心商业区。2012年,隆福寺街区的改造项目由北京国资公司与东城区政府共同合作推进。项目不仅是对建筑的改造提升,而是在改造过程中延续了老城肌理,有机将历史与现代进行融合,引入自带流量的潮流业态。2019年,隆福寺项目的亮相惊艳了整个京城。经过改造提升的隆福寺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保持文脉的连贯,留住城市记忆,让不同年龄段的群体都喜欢这里休闲体验,已成为城市更新、老城复兴的代表、老城新的文化体验消费地标。
记者们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隆福寺街区北侧的隆福寺北里,这里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厂房。在改造阶段,新隆福公司最大化保留隆福寺原有院落格局的同时,形成了做旧如旧、新旧结合的建筑风貌。记者们穿梭于充满历史痕迹的建筑群中,观看了木木美术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的文艺复兴展,感受了中外艺术作品间的对话形成的文化碰撞。通过走访,外媒记者们了解了老厂区转型和蜕变的故事,沉浸体验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商业区的独特文化氛围,惊叹于老北京胡同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融合。
随后,记者们来到北京隆福寺最具特色的打卡点——隆福文化中心。隆福文化中心由四座红墙金瓦的中式仿古大殿和室外庭院组成,庄严肃穆,气势恢宏。东西两侧的观景平台向西可望尽故宫、西山、白塔、景山的皇城气象,向东则饱览央视、国贸等一众新派建筑。仿古建筑与现代景观使隆福文化中心形成了转承有序、时空折叠的和谐与默契,打造出京城内独一无二的空中景致。随后记者们在古建筑内体验了中华传统乐器演奏,美丽曼妙的民乐,独具特色的景观,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体验。中外记者用镜头记录着隆福寺的每一处景观,时而情不自禁举起手机自拍几张。
北京的城市更新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离开隆福寺,记者们又来到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40号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在这座总建筑面积5411平米的四合院里,体验“非遗”文化。
为精准对接市民多样化的文化活动需求,使市民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东城区依托辖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等优势资源,建设街道级综合型公共文化场馆——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为市民提供阅读、歌舞、戏剧、国学、艺术、文创、园艺、美食、健身等主题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特色文化体验。
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又名“美后肆时”,寓意“四季更新、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是美术馆后街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腾退后新建落成的地标级公共文化场馆,其两进式的四合院,地上一层,地下三层,美剧场、美作馆、美食馆、美阅馆等21处活动空间依次排列。
这座四合院,是北京老城区最大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走进朱漆大门,记者们进入两进式的四合院,踏在青砖铺成的广场,感受着通过榫卯技艺的穿插、拼接与入口连接形成围而不堵、半敞开式的公共文化空间,沉浸在全民文化生活新聚场的活力氛围中。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记者们同北京市民一道,体验了非遗剪纸、非遗旗袍盘扣制作、非遗脸谱彩绘,观赏了京剧队和模特队排练,感受了一把“北京生活”,还用非遗剪纸技艺留下了自己的“冬奥记忆”。
据介绍,2月1日至20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运营期间,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的“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采访活动还将继续邀请中外媒体实地走访北京城,现场感受北京的历史文化、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和和谐宜居四大叙事场景中的北京故事,感受最新、最美、最好北京,对外展示北京城市形象。
综合自:北京发布、2022北京新闻中心、光明网、北京广播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北京青年报、山西经济日报社、北京西城、北京东城、羊城晚报等
来源: 北京发布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