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一则 11 个月女婴洗澡死亡的消息,让人心痛不已。
原来,当天是这位女婴的父亲给孩子洗澡。
为了能玩游戏,这位父亲想了个办法,给澡盆里的女儿套上游泳圈,然后就放心地拿起了手机。
很快父亲沉溺在游戏中,等到想起女儿时,已经是一个半小时之后。
这时,女儿因为泡浴的时间过长,水温太热,大脑缺氧而失去意识。
虽然,女孩妈妈呼叫了救护车,但终究没有挽救回这个小生命。
看到这个新闻,作为妈妈的我心都揪在了一起。
她才 11 月大啊,还没来得及见识这个世界的美好,却就这样离去。
更让人心疼的是,在长达 1 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她忍受着滚烫的水温和缺氧的痛苦,一点一点地走向死亡;
而最应该保护她的父亲,却在这 1 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感。
何其残忍,又何其讽刺。
如果这个父亲能早点放下手机,多关注下自己的女儿,也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但现实中,因为父母玩手机,导致的悲剧又何止这一起。
❶2018 年 8 月,青岛一对双胞胎女儿在沙滩上玩耍时,被海浪卷走后溺亡。出事后,几乎快崩溃的孩子母亲接受 897 采访,讲述了孩子走失的情况:
下午一点多钟,从住的万达公寓,步行过马路来到南侧的沙滩上游玩。离她们大约有几米远的地方看手机。
看一会手机,才能看一眼孩子。看一会手机,才能看一眼孩子。
当时发现不见的时候是下午 3 点多钟。之前还看见她们跟另外两家人的孩子在一起挖沙子,所以有点松懈,等我再看了两眼手机,发个朋友圈然后再抬头看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不见了……
❷2017 年 7 月 31 日,一妈妈带两名宝宝到婴幼儿馆游泳,期间店铺员工暂时离开并告知该女子。
随后该妈妈转身去看手机时小宝救生圈翻了,小宝一头扎进水里。
大宝拉扯妈妈衣角,被甩开,大宝再次求救,妈妈还是沉迷手机不理,直到大宝第三次求助,妈妈才意识到小宝已陷入危险。
经医院抢救,宣布小宝脑死亡,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❸2017 年 1 月 3 日,西安 4 岁男童和母亲去温泉游玩不幸溺亡。
监控显示,孩子在水中挣扎了 3 分多钟慢慢沉入水里。而当时,他的妈妈正背对着他在 3 米外看手机,未能及时注意到孩子出现异常情况。
❹去年 10 月湖南岳阳,一名 2 岁女孩独自走在路上,她的家人走在她的后方,低头紧紧盯着手机,突然,孩子变向走到一辆黑色轿车前,轿车司机启动时,未观察到车前的孩子,直接碾压过去,女孩当场身亡。
❺2015 年 8 月,宁波一男童在电梯处玩耍,不慎手被卡在了电梯底部,而他妈妈当时却在一旁玩手机。
❻2015 年 4 月 9 日,一名 6 岁女童与父母到批发城购物时,不慎从 2 楼的手扶电梯失足坠下,头部受重创致死。
从监控视频中看到,母亲当时走到电梯处,手里拨弄着手机,这时小孩在电梯处来回走动,不慎失足坠下,当场身亡。
❼2016 年 9 月 24 日,深圳一名 1 岁零 2 个月的女婴溺亡。经警方调查,其母亲在房间玩手机时,孩子走进卫生间玩水,掉进水桶溺亡。
监控录像中,母亲黄某抱着女儿冲出铁门。
❽2018 年 1 月,一个 2 岁男孩由于站立不稳,掉进滚烫的开水锅,造成全身表皮面积 46% 损伤。
当时,爸妈当时竟然还在玩手机。
❾东阳市横店镇的一个爸爸因痴迷玩手机,女儿坠楼浑然不知。
❿18 年 6 月 11 日,湖南株洲,一名 3 岁的小男孩,从私家车上溜下来,向马路对面跑去,被疾驶而来的货车瞬间碾压。事发时,爸爸也刚下车,正在车旁玩手机,没发现儿子从车上下来。
我们仅需要做的只是——
放下手机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父母在玩手机。
评论里说:“手机*死了孩子。”
如果手机会说话,它肯定会说:“这黑锅我不背。”
刘震云在小说《手机》里写到:
手机原来就是为了方便人的,没它的时候,人挺自由。有了它,人倒成了风筝。
据调查,有 70% 的父母在陪孩子时习惯玩手机,有 45% 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玩手机的时间比陪伴孩子的时间要多。
是父母把自己变成了手机的奴隶,把孩子推到了死亡的边缘。
如果说世界在偷偷惩罚不陪孩子的父母,那么,这些新闻就是告诉我们,世界在明目张胆的惩罚痴迷手机的父母。
这些悲剧如此惨烈,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从来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但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幼儿没有危险意识,有时,父母是保护他们安全的唯一屏障。
如果你不能确保孩子绝对安全,却又低头沉浸在手机世界,那就等于亲手把你的孩子交给了魔鬼。
尤其在马路、泳池、野外、电梯、停车场之类危险的地方,悲剧可能就在一瞬间,而且无法挽回。
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陪伴孩子时,请放下手机!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孩子才是最需要你的人。也是你最需要的人。
带孩子,就是每分每秒的守护。
几分钟很短,你可能只是打个团战、修张图、发个朋友圈。
可是,意外往往就发生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里。
所以,带孩子时,一定记得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记得孩子的生命比手机里的任何东西都重要。
同情并不意味着
无需谴责
很多时候,总有一些“圣母”说,发生这些事情,家人已经够难受的了,为什么大家还要一味地谴责他们?
对,家人的悲痛我们理解,我们也很同情他们,但是:
同情并不意味无需谴责!
回顾过往的不幸事件,绝大多数的儿童意外事故,都是因为监护人的不当监护或者失职失责造成。
父母二字,意味着责任,负责生,更要负责养,负责管。
但是,从没人考核过这些人为人父母的能力,也没人可以剥夺他们的监护资格,哪怕他们亲手将孩子置于危险之中。
上面那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每一起,父母都是整个事件最大的受害者,但他们同时也是这起惨剧的直接酿造者。他们应否为此承担刑责?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换个人就可以了,假设他们不是孩子的父母亲,还能免责吗?
在欧美国家,父母有责任监护照看自己的未成年子女,车上载有儿童时酒后驾车、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危险地带等,均被视为危害儿童的行为。
如果因监护不周或疏于看护致使儿童发生意外,父母轻则会失去监护权,重则会因“危害儿童罪”或“虐待儿童罪”被定罪而坐牢。
我们同情这些发生悲痛案件的家庭,是基于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但是,滥施同情有时候也会坏事,因为它混淆了是非,把应该交给法律的问题,绕道交给了道德。
这是不对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做了不可理喻的错事,围观者首先应该做的,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对做错事的父母予以谴责,而不是站在父母的立场,为其不幸的后果,掬一把同情之泪。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告诉身边有孩子的家庭,多一份警惕,多一份责任,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