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淳熙年间,宋孝宗平反岳飞冤案,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读rong)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被后世称为“乾淳之治”。
在江南路顺昌府汝阴县往西二十里外有一个众义乡,乡中有一个叫李淳罡的老木匠,他的手艺精湛,做出来的活非常精细,镇上很多富商都喜欢请他干活。不过,他却有一个怪脾气,给富人干活时每餐要大鱼大肉,给穷人干活,只要有粗茶淡饭就心满意足了。
这一天,李淳罡正在家门口教徒弟徐凤年刨木头,他见徒弟有些心不在焉,便训斥一句:“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
因为在木艺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师傅。徐凤年跟著李淳罡后面做了两年多的学徒,不过他平日里喜欢偷懒,对师父李淳罡传授的木工技艺,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因此两年下来,连刨木的基本功都还没掌握。
虽然有句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可李淳罡对自己这个徒弟却是恨铁不成钢。因为徐凤年的父亲徐骁和他曾是多年至交好友,对方在临终前将徐凤年托付给他,为的就是徐凤年能学得一门手艺,将来也好成家立业。
在那时候,学木匠手艺一般是“三年零一节”出师,所谓“三年零一节”就是满三年之后,再逢到一个年节日,这手艺就算学成了。眼看这日子就要到了,徐凤年的手艺还是半吊子水平,李淳罡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师徒俩正说着话,从远处走来一人,站在栅栏外面喊道:“李师傅,我家老爷要建新房,请大师傅您过去一趟。”
李淳罡见来人是县里的刘员外府里管家孙六,他刚要答应,旁边的徐凤年拉住他小声说道:“师傅,到年关了,您在家歇着,这趟活就让我去吧。”
李淳罡心想,自己这徒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次让他吃个教训也好,便点头答应了。孙六见没请到大师傅,脸上有些失望,可是刘员外等著木匠建房子,眼前这年轻人既是李师傅的徒弟,想必手艺也差不到哪,便也就同意了。
徐凤年见这事轻而易举的成了,他顿时有些喜出望外,收拾一些木匠的工具就跟着孙管家往县里赶去。在半道上,孙六好心叮嘱道:“我家夫人脾气不好,你遇见她少说话,她说什麽你应著就行,千万别顶嘴。”
徐凤年满口答应,他说主人家只要给钱,怎麽说都行。
这县里的刘员外,家中兄弟三人,前段时间刘府老爷子去世,兄弟三人就商量着分家。老大刘仁杰心里念着家里老宅子住著舒坦,他便跟两个兄弟说道:“老二,老三,家里的老宅子我要了,你们另起新居,当然,你们在老宅子占的那份钱,我来补给你们。”
老大这番话说的诚恳,两个兄弟也不想在这老宅子住下去,便欣然同意了。老二刘福林拿着钱准备去云游四海,老三刘晓志请了风水师,在城西选了一块地,准备建一个恢宏气派的大宅子。
这一次,刘员外把县里有名的工匠都请了过来,他每天早出晚归在工地监工,忙的四脚朝天,一会儿功夫都没歇。
那时候工匠干活,东家不仅要付工钱,还得贴一日两顿饭,饭菜里要有荤,否则手艺人干活不出力,亏得还是自己。
可刘员外的妻子赵夫人是一个非常小气的人,她见丈夫给的工钱高,心想丈夫每日在工地监工,这帮手艺人肯定不敢偷懒。于是她为了扣下一点银子,每天招待工匠们的菜肴里,不仅荤菜少,而且量也少的可怜。
那些手艺人干了半天活,本就饥肠辘辘,可是吃两口菜就没了,最后只能生咽米饭。有一天,徐凤年拿着一个有石头硬的窝窝头往嘴里送,一不小心磕掉一颗牙,他气的当场就摔了碗,让大家以后不要来了。
赵夫人见状,指着徐凤年的鼻子骂道:“你这个学艺不精的毛头小子,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整天偷懒,你要不干就给我滚!”
徐凤年听了这话,冷笑一声说:“这活我不干也行,你把这几天的工钱结给我。”毕竟他在这里已经干了五天,总不能白干一场,说出去让人笑话。
赵夫人见徐凤年向她要工钱,便讥笑道:“你这半吊子手艺还想要工钱,我不找你赔材料,已经是看在李师傅的面子上。”
徐凤年见东家想赖账,便大声嚷嚷道:“各位工友们,你们也看见了,她伙食不给我们吃也就算了,干了活还不给工钱,今天赖了我的账,明天肯定扣你们工钱。”这些工匠们一听徐凤年这话,觉得有些道理,便都罢手不干了。
眼看这年关将近,刘员外想住上新房子,于是将妻子训斥了一顿,对著工匠们赔著笑脸,又将徐凤年重新请了回来。
赵夫人是一个小肚鸡肠的女人,她被丈夫责怪了一顿后,心里记恨著徐凤年,在干活的时候处处刁难。
请看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