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虽然死去了,但仍然活在人们心中,有的人活着,但己经死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太短暂不易,不论什么人,伟人还是平民百姓,但凡做过好事,有益的事,尽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是人们是不会忘记的。最近在绵竹兴隆镇安仁村、广灵村调查搜集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传说故事时,人们不光传诵抗日英雄马嗣良将军,绵竹七四农民暴动军事副总指挥张民宽烈士。讲述上帝宫、灵长寺的昔日盛况,还提到一个教书先生吴茂生老先生。
图注:绵竹乡村
吴茂生于清光绪十年(1885)出生于绵竹兴隆镇安仁村上帝宫附近,就是现在安仁村九组。吴姓是明末清初大移民时从湖北麻城孝感倒石桥来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都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湖北麻城的倒石桥有关,翻开清代绵竹县志,差不多的各大姓氏都是从湖北麻城县来的,现在研究移民史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大槐树、麻城、倒石桥可能是官方办理移民手续的地方,凡移民经过这里,开具移民手续,盖上官方印章,到了落足地,证明拿出来一看,是从麻城来的,登记后就是这里的人了。因为我们殷家也是麻城来的,最后寻根是从湖南武岗新宁县来的。各姓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原籍是那里,只有去寻根,考证出处了。
图注:湖广填四川
吴氏三弟兄,吴(麒)其龙、吴(麒)其凤、吴(麒)其蛟从麻城倒石桥辗转来到绵竹上帝宫附近落足,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出产丰富,农作物四季都能生长。吴氏兄弟勤劳能干,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吴氏家族繁衍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吴氏耕读传家,农耕之余,诗书不离,吴茂生幼时就聪明好学,饱读诗书,同时接受新文化的熏陶,清末各地都开始兴办新学,是一个新旧并存的活跃时代,吴茂生无疑是同时代人中的姣姣者。
图注:绵竹乡村
吴茂生于光绪三十年(1905)清代废除科举考试最后一次科考中了秀才,他在中秀才之前就已经在灵长寺教书了。安仁村马嗣良是同村人,吴先生年长几岁与马嗣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比一般师生关系还要密切一些,只是后来马嗣良从军从政,民国三十四年(1945)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马嗣良将军任四川省万忠师管区司令,不久被排挤回乡时,吴老先生已经仙逝了。
吴先生那个年代以私塾为主,清末民初各地兴办新式学堂,除增加算术、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等课程外,国文仍是主要课程。吴先生国文,尤其是文言文、古典诗词功底深厚,同时又接受新文化的知识教育,所以新式学堂也聘请他去教学,当时很多私塾先生因此没有学生而丢了饭碗。当时安仁村的张民宽、张民宜兄弟俩的父亲张晏如也是私塾老师,但张民宽喜欢舞枪弄棒,不喜欢学习,这父亲怎么教。于是把兄弟俩都送到吴先生这里来读书,一来是同乡,二来敬仰吴先生的学问,三是自己教自已的子弟不好管教。张民宽在吴老师这里读书时间不长,就弃学从农了,张民宜学习时间稍长,他先是与兄长张民宽一起组织农民暴动。一九二八年七四农民暴动失败,张民宽被谭尊五*害后,张民宜投奔抗日队伍,在四十一军任师部指导员,一九四一年回绵竹身任数职,这时吴老先生己不在人世了。
图注:私塾
旧社会为了谋生,吴先生除在家乡馆授外,受聘任教,还在外开私塾学堂,因为很多孩子根本读不起书,特别是农村孩子能干活就行了,不需要读书的。吴先生在绵竹县城回龙街开学馆授徒,我的父亲殷乾章是一位裁缝,在绵竹大南街开裁缝铺,他没有文化不识字,但他爱看戏,听评书,什么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说岳传、隋唐演义他都知道。他记忆力很好,帮助地下党做工作,因为职业原因,认识人多,信息灵通。父亲在世时,听他讲过认识一位教书先生吴茂生,说这吴先生学问好,人好。父亲不识字,他一辈子都敬重读书人,他和我母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叫我们去读书,家里再困难也不准我们弃学去学徒,特别不准我们去学裁缝,因为这个行业让他们伤透了心,再也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女重走他们的老路了。我的哥哥殷坤隆也是一位教师,年届八十岁了,他也说起,听父亲曾讲起过吴茂生先生。所以我父亲认识吴老先生一点也不奇怪,何况无需拉吴老先生这位平凡老人来抬高任何人。
图注:裁缝铺
曾任绵竹副县长的张容光是绵竹拱星镇人,生于1904年,就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张容光是一位文学、文言文和古典诗词造诣很深的学者,与王干青烈士交情颇深。但张容光主席十分敬仰,尊重吴茂生先生,张容光起初在拱星、兴隆入教书行时,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吴茂生就是县上委派的考核人,可见当时吴茂生在绵竹的地位和学识。后来张容光在拱星、兴隆举办新式学堂,请吴茂生担任面试考核人,吴先生一再强调国文和文言文的重要,要求新生要有文言文基础,由此可见吴茂生先生在教育界的名气和知名度。
图注:袍哥会
吴茂生曾参加哥老会,就是袍哥,在清末明初,袍哥己发展为一个无处不渗透的民间组织,不参加就失去了依靠,只能任人宰割,所以不论农村、城市,各行各业都有人参加。过去袍哥组织分清水和浑水之分,清水袍哥就是以理为主,有什么事,行业内,团体内,外有什么事,纠纷、矛盾,把双方找来找个茶馆,听双方的意见后,舵把子就是袍哥大爷发话,断理信,调解,完事后就上酒馆吃饭喝酒。浑水袍哥就不一样了,他们有码头,有地盘,手中有武器,有钱有势,手下有人,说不好就动手,要动武力的。所以当时的人,各行各业的人为了自保,差不多都参加了这袍哥组织,当然,有钱有势有地位的人很快就会在组织里掌权,成为袍哥大爷。吴先生就是这种大爷,他做为一个知名学者,有一定的名气和社会地位,读书人当袍哥大爷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肯定是属于清水袍哥,叫他带领人使枪弄棒去打架那是不可能的。
老茶馆
吴老先生有三个子女,一个儿子吴家明,曾任绵竹市地税局副局长,一个女儿吴家玉,原兴隆场镇饮食店工作,另一个女儿吴家惠,生于1932年,解放后也在灵长寺学校教书,可谓女承父业。这灵长寺位于兴隆镇广灵村,与上帝宫相邻,也是明崇祯十五年,绵竹刘宇亮修建。灵长寺是绵竹著名寺庙,俗话说北有灵长寺,南有高尊寺,东有什地寺,西有候村寺,中有祥符寺,绵竹五大名寺在解放前那是十分有名的。灵长寺占地二十余亩,佛象庄严,树木成林,大树直径达四米,要八个人才能围住。这里空气清新,是避暑的天然之地,最宜于读书学习。清末这里就是学校,吴老先生在这里教书,不少著名人物,特别是兴隆的人差不多都是他的学生。解放后,他的女儿吴家惠也在这里教书,后来调入绵竹城内教书,文化大革命开始吴家惠老师在绵竹宣传部工作,被派驻绵竹中学工作组负责。我当时在初六六级二班读书,我认识吴老师也是在这时。她人微胖,中等身材,慈祥可亲,当时运动初起,给领导和老师贴大字报,慢慢地就给工作组贴大字报,主要说工作组包庇当权的校长和有问题的老师,很快我们就所谓毕业回家了。但当时运动还没有发展到打人或武斗的地步,运动升级后,我已经在绵竹糖酱厂打工了。
图注:文革时期批斗会
在县城眼见吴老师被无知的学生批斗,甚至将浆糊刷到吴老师脸上,身上贴着大字报,这种侮辱人格的事,吴老师坦然对待,完全不把这无知的学生当敌人。她以长者和师长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和这场运动,一直被绵竹人传为佳话。吴老师后来任绵竹县纪委副*,她的爱人侯明清是一位南下老干部,一九七二年六月我从当知青的遵道龙凤村到了绵竹县气象站工作时,侯局长是绵竹县农水局的局长。那时所有农口系统只有一个局,气象站是军管部门,但行政和党的组织仍在农水局,业务归上级气象主管部门管理,当时叫双重领导。一九七六年中国气象局副总工程师易仕明到绵竹气象站指导百叶箱改型试验工作时,时任绵竹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方凯和农水局长侯明清会见了易仕明先生,这张照片至今还珍藏在绵竹市气象局档案室里。
图注:文革时期贴大字报
通过这些说明吴茂生先生一生为人,说明他的知识,文化造诣以及家庭教育成果,吴家惠老师也于一九九五年病逝了,但绵竹干部群众至今仍称颂吴老师的政治素质,良好品德和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吴老师两个儿子,一个侯小刚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一个儿子侯小毅是东方汽轮机厂的技术干部,建筑工程专家,两个儿子都是学者,为文化知识界所传颂和敬仰。吴茂生老先生可谓后继有人,应含笑于九泉了。
吴茂生老先生英年早逝,一九四零年因痢疾不治而仙逝,这是绵竹文化界,教育界的一大损失,不幸中的幸运是他避过了解放后的数不清的运动,免遭了折魔,这是值得欣慰的。吴老先生是一位学者,收藏众多书籍,典籍,善本,其中最珍贵的是:吴氏家谱与线装本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等珍贵文献,与全中国绝大多数家族一样,这一切全被文化大革命彻底毁掉了。吴茂生先生的诗文也只是在孙辈的记忆中了,他的咏梅诗;老干撑风雨,奇香胜蕙兰。年年霜雪里,开得百花先。吴老先生夫人,侯氏兄弟的外婆生前还记得吴老先生的另一诗句,可惜只记得前两句了:萧郎爱远游,饥驱独撑愁。这是外婆常背诵的诗句,这道出了吴老先生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家庭经济窘况,这是一个文人雅士的无奈。
图注:孔子讲学
按现如今的说法,吴茂生老先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也可谓后继有人了,这其中不乏能人,仁人志士,简单地说:绵竹人民是记住认可了一代宿儒:吴茂生老先生。(殷坤才/文;图片源于网络)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