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而优质的艺术启蒙——《形状游戏》导读

有趣而优质的艺术启蒙——《形状游戏》导读

首页休闲益智放好形状游戏更新时间:2024-05-01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319号

有趣而优质的艺术启蒙——《形状游戏》导读

阅读推广人 石头

一、内容简介

《形状游戏》以一家四口为主角,有霸道、爱说冷笑话的爸爸,明理但是郁郁寡欢的妈妈,还有一对小兄弟。安东尼·布朗特别指明那个弟弟就是他。这一家人的目的地是美术馆,由于去美术馆是妈妈要求的生日活动,一开始只有妈妈兴致盎然,爸爸和两兄弟则是勉强跟去。之后,随着妈妈的解说与引导,弟弟开始有了兴趣,接着哥哥和爸爸也越来越进入状况,甚至一起走进了画里。终于,大家颇有收获,愉快地离开美术馆。

二、绘本信息

书名:形状游戏

文图:[英]安东尼·布朗

译者:宋珮

适读年龄:3-6岁(仅供参考,并非绝对)

选题策划:启发文化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版

三、绘本导读

【封面】


解析:

本书是图画书大师安东尼·布朗的自传性作品,意在培养孩子的理想方向,让孩子建立不盲从、不生搬硬套的自觉意识。

这是故事的主人公“我”,环绕他的方形边框图画来自于他们开展的几十种形状游戏。封面的颜色很鲜艳,也很明亮,可以看出“我”很享受这些形状游戏,以至“我”的表情面带微笑、眼睛专注、神情怡人。书名《形状游戏》采用了四色设计,与游戏作品多变的风格吻合。

作者采用大块的绿色与红色的镶嵌,火热的激情与自然的成长是小读者应有的本色,甚至用绿色作为主人公的背景代表希望和成长。

从书名以为这是一本呈现各种几何形状的书,但翻开第一页,却是一本艺术启蒙与熏陶的大作。开篇就说“妈妈在她生日那天出了个主意,要我们全家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结果那一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妈妈利用自己生日这个节点,让看似不情愿的举止含在内心隐忍而不能发,从而把“我”带到了艺术的殿堂。但我想知道妈妈会带全家去哪里,为什么会改变他的人生,他有什么样的人生的。

这是一个特别制作的封面,把主人公“我”提出来,而围绕他的是一组形状游戏作品,这成为“我”日后喜欢上艺术,最终投身于自己热爱的“真正绘画”,并在绘本创作上取得了极大成功的决定因素。

在每个孩子小头脑里都装着一个天马行空的大世界,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看看绘画大师小时候都是怎么玩的吧!

【前环】


解析:

游戏的示范和成果出现在封面、内页和前后的环衬页中。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却很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说开始带领小读者进入观赏的阶段,继而到自己创作的阶段。而观赏别人的作品与尝试创作,本来就是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安东尼·布朗说,他的图画创作正是源于从小学会的形状游戏!形状游戏很像小时候玩儿的故事接龙游戏,如小时候大家都是又玩形状游戏,又玩故事接龙游戏。

人总是那么渴望表达,多一些能够表达自己的方式,而通过这样简单随意的一个形状,由一个自由的心灵,就能画出千变万化的世界了。

作者披露了创作这本绘本的由来,是艺廊的藏品和孩子们的反馈信息成就了这本书,而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一段经历、一段往事改变以至成就一个人并不过分,就看是否能体验到这段经历的力量源泉了。

作者更是说“妈妈在她生日那天出了个主意,要我们全家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结果那一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是的,妈妈的引领让幼小的作者投身于艺术,而艺廊的藏品和孩子们的接触改变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自传《形状游戏》中对艺术的追求。两者是不矛盾的,《形状游戏》中的自传故事就是这段经历的暗喻。

【扉页】


解析:

扉页上开门的图画,就出现在彼得·布莱克的《戴了徽章的自画像》中,而画中人既像作者,也像故事里的爸爸。

扉页是一扇由钥匙开启的大门,站在门口的人只有轮廓或者一个白色的身影,没有五官,为什么?这大概是喻意着:为谁打开的一扇门?是作者吗?是读者吗?两者都有吗?

请你进来,跟着作者的引领,跨入故事的叙事时空,看看他的绘画天分是如何受到启发,他又是怎么样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请你进来,告诉大读者,作者妈妈的不经意的引领,造就了一个奇才。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举一动可达到力拨千金之力。

右下角走出去的那只脚是爸爸的身影,带领读者走进了故事中。

版权页上方的小图是一家人都在做的形状游戏,“我”更是画出了自己的脸型并遮住了自己的真容,和读者玩起了藏猫猫的游戏。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本书用一个有点逆反的孩子的眼睛去看世界名画,让这些画从豪华的殿堂走进孩子心中,变得好玩而亲切无比,让孩子爱上艺术。

本书非常贴切地反映了有些迷茫的孩子的心理世界,容易与孩子产生共鸣,启发孩子去探索自己。

这本书怎么读?

读安东尼·布朗的书一定要好好读图,布朗的画风写实而又细腻,充满幻想,颜色鲜亮。每一个细节,从人物、场景、画面大小与边框,处处藏着故事和秘密,透着无限的想象与幽默,光是扉页上的形状游戏就够宝宝研究一阵子的了,边读边和孩子一起去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第1画面】


原文:那年,我还是个小男孩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妈妈在她生日的那天出了一个主意,要我们全家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结果,那一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解析:

本故事的主人公,一个男人的侧影,戴着眼镜、头发花白,拿着画笔在灯下认真的画画,他描绘了全家人的肖像:身形健硕的爸爸,在华丽的雕刻画框衬托下更显其权威,但交叉着双手流露着防御和拒绝的心态;朴实细框中是瘦小苍白的妈妈,喜怒归于平淡,个性内敛拘谨;乔治是画家的哥哥,身穿足球衫微笑站在球门前,自信而开朗;只有“我”站在白色背板前,顺着铅笔下的箭头,引领读者跨入故事的叙事时空。

作者为什么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白色的背景,是所谓的白纸上好作画吗,还是暗示自己从此彻底改变了人生呢!

故事以一种回忆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那年,我还是个小男孩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妈妈在她生日那天出了一个主意,要我们全家去个不一样的地方。结果,那一天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这是一本具有自传性质的绘本,我们还无从知悉这个小男孩儿未来将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还无法预知人生的路会如何延展,只是不断怀抱梦想和期待。

喜爱安东尼•布朗的读者都知道,他的作品中总是“画中有画” 充满神秘变形的图像符码,而且画中有“话”处处洋溢趣味的弦外之音。他的绘画天分是如何受到启发的,他又是怎样走上专业创作之路的呢?答案就在《形状游戏》这本书中。

【第2画面】


原文:我们坐火车到市区,然后走了很长一段路。那天,电视台要转播一场重要的足球赛,所以我很清楚爸爸和乔治并不想去。一路上乔治都在试图搅扰我,爸爸讲了一些冷笑话。 “为什么猩猩的鼻孔特别大?” “我不知道。”乔治说。 “因为他们的手指头大啊!”爸爸说。他的笑话都是这样。我们终于到了,这个地方看起来很豪华。

解析:

他们全家从偏僻的小地方来到繁华的市区,看到侧面鳞次栉比的建筑,而走在河滨人行道上的这家人显得有些冷漠和疏离,爸爸不咸不淡地讲着冷笑话,哥哥乔治因为耽误观看一场球赛而有些郁郁寡欢,大家都有些不情不愿地跟在妈妈身后,画面也传达出了这种沉闷的气氛,天空和高楼、湖水和马路以及行色匆匆的四个人,都是以灰暗色调为主。

可以看出,爸爸和哥哥是多么不情愿地跟随妈妈和“我”一起去了这个看起来很豪华的地方。所以,爸爸和哥哥最初表现得很“无聊”,我和妈妈与身后的爸爸和哥哥之间的墙面上用白色粉笔勾落出踢足球的动作,这与哥哥不时地回头看着身后,以及心中念念不忘的足球赛形成一体。很有意思,爸爸与哥哥的方阵侧面的楼宇间夹持着一个足球,而妈妈与我的方阵河堤的护栏上,一只小鸽子前方有粒粒食物在召唤。这是否在暗示向前走有精神食粮,向后回头有足球的魅力。

这个美术馆大楼的特写显得富丽堂皇,到处艺术的造型凸显欧洲建筑的风格,暖黄色的墙体和天空凸显其艺术圣地的高贵与典雅。本例中只有走出美术馆,才点名这是去了美术馆,之前都是说妈妈带我们全家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这个不一样的地方是美术馆,人可罗雀足见这里是为数不多的人光顾的地方,由于去美术馆是妈妈要求的生日活动,一开始只有妈妈兴致盎然,爸爸和两兄弟则是勉强跟去。妈妈也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走在前头,让一家的其他人无以争辩,只有妈妈心中明白,用事实来赢得理解。

本书借由颜色的特殊作用,通过色调变化,色彩饱和度的变化,来体现人物心里特征。看看一家人的列队,看看全家人的衣服颜色,看看天空的颜色,再看看大家的表情都是那么的黯淡,只有喜欢艺术的妈妈能看出是穿着红裙子,因为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垂丧着脸。

【第3画面】


原文:我有点紧张,连爸爸和乔治都静静地不说话。(开始的时候)“我的天!这到底是什么?”爸爸问。 “应该是一对母子。”妈妈回答。“哦,就算是吧!”爸爸说。

解析:

高大拱形内饰与矮小的任务之间凸显人的渺小,爸爸和哥哥严肃地分列大厅过道的两侧,肃立而略显紧张。也如同一旁的工作人员,只是迎宾不是看客。爸爸身后的标牌就是爸爸勉强委屈的写照,而哥哥则是先于一步,但不知道要做什么,但这只是开始的时候。

妈妈拉着我的手,边走边给我讲解着,我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和哥哥与爸爸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可能也是日后我走向艺术的基因吧!

在大厅的深处隐隐约约出现一个吊挂的眼睛造型,而再往深处的帷帐上方竟出现一个羊头的造型,在大厅拱形柱上两侧更是出现一个茶壶倒茶的动感画面,从柱的一侧以弧形流线倒向另一侧的茶碗中,这凸显了茶艺的深邃之道。

右页是左页眼睛造型的特写,一家人表现出不同的兴致,爸爸右手摸头,左手叉腰,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哥哥也感兴趣的前倾,但没有表示出来;妈妈弯下腰给我讲解着,应该是一对母子的艺术肖像,爸爸也表现出认同,但读者却看不到整体的造型无以应对了。

一家人的背影,作者展示给读者的只是身体的变化,让读者去猜他们的内心感受。

作者首先以一个艺术造型让一家人感受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一家人沐浴其中。

左右对页展示艺术的包容与胸襟,与展示出艺术的价值与内涵。

【第4画面】


原文:妈妈带我们走进一个大房间,里面挂满了古老的画。“好无聊。”乔治说。爸爸要他闭嘴。(我也觉得看起来很无聊,不过我没说明。)它发怒的日子——约翰·路丁。乔治靠着一幅画站立,有个警卫来了,要他离远一点儿,爸爸也这么告诉他。刚开始参观就遇到这种事,真不愉快,乔治尤其难过。爸爸想让他开心起来,就说:“你听说过一个到处跟人说‘没有’的傻子吗?” “没有。”乔治闷闷地说。 “哦,原来就是你啊!”爸爸边说边笑。乔治走开了。

解析:

他们走进庄严肃穆的美术馆,里面挂满了古老的名画,最初大家都有些紧张和局促。只有妈妈在画框中,而爸爸、哥哥和我都在画框之外,我们都是门外汉,只有妈妈深谙其中。这也就是妈妈此行的用意,为我们的内心注入艺术的细胞。

满屋大大小小、尺寸不一的古老名画,许多人注目以对,而哥哥却认为“好无聊”,爸爸却很鲁莽地让哥哥闭嘴,在一个艺术的殿堂这样说话显得很唐突的。我们深有体会,对一些不感兴趣或者不明白其要旨的事情大多表现出好无聊的感觉。

哥哥无聊地靠近一幅画旁,爸爸却不让乔治靠近那幅画,这是一幅古画,可见它的价值一定是非常高的。

哥哥倚靠的那幅名画是左侧中的哪一幅呢?哥哥站立的地板是平行于墙面的横式布局,这显然不是他们一家面对的那面墙,根据画框横式的结构找一找是哪一幅呢?

《他愤怒的伟大日子》是艺术家约翰·马丁浪漫主义风格的宗教油画作品,这幅画表现了他对毁灭的最具灾难性的想象:整个城市被撕裂并抛入深渊。表达大自然的崇高、天启的力量,以及人类对抗上帝意志的无奈。

在看画的过程中,爸爸不断讲他最擅长的冷笑话,来调节无聊的场面,却把场面弄得更冷。这些冷笑话,乍听之下似无关紧要。小读者可能也听不懂,但这恰恰是作者别具用心,用以呼应右页联想画面的巧妙设计。这样的幽默反讽情节,能呼应现实中一般小读者看画时的直观感受,颇能赢得孩子的共鸣,从而增添阅读趣味。

如果孩子还小,无法领略这些冷笑话的含义,家长也不用担心,只要等待就行了,一本优秀的图画书作品,内容往往具有丰富的层次,值得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按照他们自己的方法和节奏来咀嚼领会。

【第5画面】


原文:

妈妈向我们介绍一幅画,画的是一家人。“像不像我们认识的哪家人啊?”妈妈问,脸上带着笑容。她说画中的爸爸拿着一封情书,是另一个男人写给他太太的。画中藏了很多线索,告诉我们更多的情节。于是我们努力地把线索都找出来。

蛇引诱夏娃吃了苹果之后,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了伊甸园。画面中的妈妈受到了另一个男人的引诱。

妈妈的肖像

孩子们搭的纸牌屋倒了,她们美满的家也垮了。

半个烂苹果掉落在地上,像画中的女人一样。

映在镜子里的是一扇打开的门,显示妈妈必然会离家。

遇难的船被船员抛弃了,画中的男人也觉得被太太抛弃了。

爸爸的肖像

另一个男人的照片

女人绝望地倒卧在地上,她手上的手镯画得像一副手铐。

“一切都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了!你知道吗?”爸爸说。

“什么过去啦?”我问。

“昨天啊!”爸爸说。

解析:

我和妈妈更靠近那幅名画说明是兴趣使然,但爸爸和哥哥却没有成为局外人,而是被古老的名画逐渐感染。

英国画家奥古斯图斯·埃格的作品《过去和现在》表现了成人间可怕婚变与家庭破裂的过程。这也是写实主人风格与现实生活结合的具体体现。

妈妈以此为背景,耐心介绍和引领我们看到其中的细节,不但引领爸爸、哥哥和我渐入佳境,也使我们读者的视野豁然开朗。

原来一幅名画还可以这样分析,这样观察,这样联想。尤其是在引领读者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细节。相信即便是这简单的一页,也会让绘画鉴赏的入门者受益不少。艺术的海洋如此宽广,总有一簇海浪让你沉醉。

安东尼·布朗的作品一直和小读者玩着视觉的游戏,启迪孩子敏锐地观察图画,从搜寻与解读之中得到读图的乐趣。而这本书的设计也包含了练习读图的几个步骤:

首先,他在图书中隐藏小东西,比如美术馆建筑上的棒球选手浮雕、萝卜状的柱头、馆内的茶壶等等,引发读者搜寻的兴趣。

然后详细解说《过去与现在》,让读者明白画中的细节往往是画家隐藏寓意的线索,是诠释一幅画的契机。

这幅油画色彩很暗,传达出不安的氛围和结局。但妈妈的服饰颜色却逐渐变得明亮而鲜艳起来,这也是随着家人的入戏,妈妈的心情变得明亮起来的标志。

【第6画面】


原文:“这两个人一模一样。”我说。“嗯,不完全一样。”妈妈说,“再仔细看一看。”

这两幅画并不一样,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点?

解析:

妈妈站在《柯蒙迪雷女士们》这幅画面前,引导一家人从细节上找不同。爸爸已经入戏了,哥哥却走开了。

一眼看上去,两位女士似乎是一模一样的,可是经过仔细观察,其实有很多细微的差异和区别。从柯蒙迪雷女士的项链、服饰的花纹、裙子的颜色、鼻子的大小、怀抱孩子的一幅的纹路和包裹物品的款式都有所不同。

那副站在船上的拿破仑肖像,安东尼·布朗更是独具匠心,他通过偷偷地改造、精心地替换,把拿破仑头顶的帽子换成了一只黑猫、衣领变成了一只鸟、悄悄地加上一个纽扣、多了一抹胡须、绳子变成了一条蛇、船帮上的绳索变成一个喇叭、船索的固定物变成一条狼、船舷的绑扎变成了一个冰淇淋等等,可能里面还藏着很多神奇的奥秘,大小读者一起快乐地找一找啊!

作者借着17世纪的《柯蒙迪雷女士们》这幅画,以及自绘的两幅拿破仑肖像,让读者玩“找一找,有什么不一样?”的游戏,把读者融入到故事之中。

这是一本自传式的绘本,描述的是在安东尼.布朗的童年里,对他后来影响深远的一段回忆。妈妈生日那天带着爸爸,哥哥和我去美术馆,大家从开始的不情愿,到最后融入到艺术殿堂中的巨大转变。不过经过妈妈的介绍和讲解,一家人开始渐入佳境,气氛变得有趣和搞笑。

【第7画面】


原文:乔治在隔壁的展览室喊着:“嘿,来看这幅画,太棒了!”“真的吗?”妈妈问。“想想看,如果在我们住的那条街发生这种事,会怎么样?”

解析:

原来哥哥乔治已经来到了隔壁的画室,并指着约翰的《皮尔斯少校之死》,兴奋地大喊太棒了。哥哥也已经被拖下水,对美术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妈妈的那句话“想想看,如果在我们住的那条街发生这种事,会怎么样?”引领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起孩子的内心感受,更好的欣赏作品的内涵。

接着,作者又把名画里的世界换成一家人身临其境的场景,并且相互对照,造成视觉上的谐趣,鼓励读者找出其中的差异。

一个画外,一个入境,让孩子感受战争和战乱就在身边,让孩子感受和平生活的美好。

【第8画面】


原文:“这幅画让你想到什么?”妈妈问。“很像爸爸在讲笑话给我们听。”我说。有两条香肠在锅里煎得吱吱作响,其中一条看着另一条说:“哇!这里真热!”另一条香肠说:“哇,不会吧!那条香肠会说话!”

解析:

米莱油画《罗利的童年》致敬伊丽莎白时代大航海的划时代意义,海堤边,平静的海面上有几只海鸟,在上升气流中展开双翅浮在空中。两个少年睁大着好奇的眼睛,看着面前这位肤色黑红的水手,他强壮的大手正指向大海深处……蓝色的魅力似在远方召唤,浅黄色的小花快乐地开在水手身后。这幅表现大航海梦想的作品,1871年在皇家艺术学院展出,现由伦敦泰德画廊收藏。

以妈妈的问话“这幅画让你想到什么?” 作者说“很像爸爸在讲笑话给我们听。”为由,巧妙地把一家人引出作品的境地。

我们看到大腹便便的爸爸化身为名画中的父亲,给孩子们讲故事,不过画面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香肠。香肠在海里游泳、在沙滩上晒太阳、在木头里面捉迷藏、被做成飞机模型、在空中飞翔、化作飞鸟的身体、汤锅中的美食、帆船的船身,啄木鸟的下嘴巴以及粗大的泳圈,多有趣的画面啊!

爸爸指着远方海中的帆船,却讲着冷笑话,两个香肠的对话。

一家人前往美术馆,一开始只有妈妈兴致盎然,爸爸和两兄弟则是勉强跟去,之后,随着妈妈的解说与引导,弟弟开始有了兴趣,接着哥哥和爸爸也渐入佳境,甚至一起走进画里。

【第9画面】


原文:“这才是我认为的好画,”爸爸说,“看看那头狮子,像真的一样!”爸爸说对了。

解析:

乔治·斯塔布斯( 1724-1806)是英国最伟大的画马艺术家。在自然界中,马是食物链的底层,马的防御是通过其敏锐的感官和奔跑速度实现的。画家把这匹孤单无助的白马,戏剧性地放在狮子面前无疑展示的却是自己对马独到的观察和深层次的描绘能力。

一幅描绘马面对突现的狮子的惊恐场面。乔治·斯塔布斯用昏暗而出奇平静的背景拉开了令人恐惧的戏剧性的序幕。黑暗中的狮子突现在一匹白马的面前,凶煞的目光逼视着恐惧的白马,白马鬃毛凌乱,鼻孔扩张,肌肉紧绷,躯体自然退缩,于是,这种单纯的动物的遭遇变成了善与恶的戏剧性的对峙。就像大战前的沉寂一样,这样的瞬间场景的表现无疑是充满张力,使人产生对某种绝望的想象。白马的鲜血染红了墙面,且想涓涓细流流向地板。

爸爸双手插兜,身体前倾,已经被画面中凶残的场面震撼,“这才是我认为的好画,”爸爸这样说着。

显然,故事中的妈妈是带领家人走向艺术天地的领路人。随着她对画作逐幅地耐心引导,让爸爸不再抗拒而用心欣赏,孩子也很快就学会运用想象力,找出画中暗藏的线索,与眼前的情景连接起来。

于是画面的右页,开始出现孩子将画作与现实生活交错的联想画面,名画中的岩石联想为大象和老虎,甚至出现爸爸被狮子追着跑的超现实情景。继而联想到动物园的狮子破门而出,观众称为狮子的口中美食。中间画框外那个头戴红色遮阳帽、身披红衣的背影也是一位参观者。作者竟把他拉进故事中,成为狮子拉扯的游人,是红色的服饰惹怒了狮子吗?

每一幅画,虽然只有某个事件的定格图像,其中却蕴藏着无穷的意境,作者试图训练我们的眼睛,先学会观察、区别和分析物件,接着再运用联想力,才能领略艺术欣赏的乐趣。

从开始的抗拒到后来大家逐渐接受后,其他人的颜色也慢慢变得多彩起来,表情也变得愉悦起来。安东尼·布朗调皮的把许多名画改成了自己一家人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仿佛看到了安东尼童趣的内心。

安东尼· 布朗擅长以戏谑的方式将名画或者名著介绍给读者们,并把许多作品中的人物穿插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

【第10画面】


原文:“你们听说过一个和爸爸同名的小男孩儿吗?”爸爸问。“没有。”我说。“他的名字叫做爹!”爸爸说。有一阵儿,没有人出声,不过突然间我们都爆笑起来,因为画中的一个人长得有点像爸爸。

解析:

布莱克的自画像体现了他对历史传统和现代大众文化的平等尊重。自画像身上穿的是牛仔布一种与美国青年文化相关的材料。

《戴了徽章的自画像》中的人长得有点像爸爸,右面的画面则是仿了左面那幅画《会面或哈克尼先生,祝你今天愉快》,不过,所有的人物面孔都是爸爸的面孔,就连那只狗也不例外,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巧妙的把名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换成了爸爸的样子,甚至于那只牵着的花狗和穿着热裤的女郎,戏谑和调侃让这次美术馆之旅充满了欢乐的气息。最特别的一页就是安东尼先生把画面上所有的人物都换成了爸爸的形象,甚至一条狗狗的身上,狗狗的头部都是爸爸。还有就是香肠也多处出现,钢叉上的香肠,手杖形状的香肠。

在这本书中出现了许多的名画,例如《它发怒的日子》《过去和现在》《皮尔斯少校之死》《罗利的童年》《被狮子吞吃的马》《戴了徽章的自画像》《会面的哈克尼先生,祝你今天愉快》等等,这些古老的名画成为各大美术馆的藏品,就当和孩子一起真的去了一趟美术馆,接受了一次艺术的熏陶,况且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这么多大师之作,岂不是一件美哉乐哉的事情。

故事中出现的富有想象力,又搞笑的画面:原来爸爸妈妈带他和哥哥去了博览馆,一开始小家伙都不愿意去,刚开始在画像面前观摩的时候,不感兴趣,妈妈慢慢引导他们去找画像中的线索,接下来2幅画对比照不同,慢慢下来画面越来越有代入感,直接用一家人替换了画中的人,但一家人的表情和画作中人物表情一样,同样的神情不同的人物和背景,是不是说明当时的作者已经完全被画作吸引,慢慢开始投入到画面中?

【第11画面】


原文:该离开了,走出美术馆之前,我们逛了礼品店。最后,我们买了这几样东西。我们往回走,去坐火车,大家的心情都不错。到了火车站,爸爸问我们:“蝙蝠侠上车前对罗宾说了什么?”“好吧!”妈妈说,“蝙蝠侠上车前到底对罗宾说了什么?” “罗宾,上车啦!”爸爸回答。“来吧!孩子们,”妈妈说,“上火车啦!”

解析:

最后,参观完美术馆后在回家的路上,个个心情舒畅,色彩斑斓。这一路走来,家人的衣服颜色在随着改变,就如他们的心情。回去的路上,爸爸是用手揽着妈妈的肩膀,妈妈不再苍白,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从美术馆出来后,兄弟俩快乐地玩着,爸爸妈妈身上的衣服也光鲜起来,他们背后的大楼,天空都是多彩的,这些暗藏的细节,都是大师们精致的创作点。

开始时爸爸的冷笑话掺杂在故事中,最后离开时,爸爸也在讲着一个,他的笑话贴近生活,也不再是只搞笑了。

整本书的色彩由一开始的灰蓝,浅棕渐次明朗,加上人物服装一个接着一个鲜明起来,使得画面色彩增加,整个场景一扫灰霾,显得缤纷靓丽!我感受到了安东尼布朗所说的在书里面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是通过图画书建立大人和孩子沟通的纽带!

前后颜色的变化象征着人物心情的变化。图画展中一家人度过了很开心的一天,真能引导人物的情绪随之变化。

美术馆逛完之后,爸爸妈妈给小哥俩买了纸和本子,妈妈教了他们如何玩形状游戏。

在本书中,安东尼·布朗运用一家人衣服色调的变化,来描绘心情的转变与逐渐融入画中的过程。整本书的色彩由一开始的灰蓝、浅棕渐次明朗,加上人物服装一个接一个地鲜艳起来,使得画面彩度增加,整个场景一扫阴霾,显得缤纷亮丽。

而围在图画四周的框线也有类似的作用,刚开始一家人都被厚重的外框围绕,渐渐地,外框不见了,只剩美术馆里装裱着名画的框,最后,一家人回家的场景突破了框线,往外延伸,无限宽广……

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回家的路上,一家人温馨快乐的样子,连周遭的世界都充满了明朗的色彩。

【第12画面】

原文:回家的路上妈妈教我们玩一种很棒的画图游戏,她以前常和外公一起玩。游戏的方法是先由一个人画出一个形状。任何形状都可以,不需要像什么东西。另一个人得把这个形状变成一种东西,这个游戏真棒,回家的路上,我们一直玩。也许可以这么说,从那时候开始,我就一直玩着形状游戏……


解析:

这个“形状游戏”的玩法一目了然:由哥哥随手画任意形状,然后“我”根据这个形状任意发挥。小时候是哥哥乔治和他玩,长大了他就在自己的作品中变着法子和名家大作玩。

安东尼的妈妈引导孩子走上了画画的道路,她启发了孩子未来的路。那页在门前站着没有五官的人,是不是作者想表达在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想去哪里的迷茫?

一次画展,妈妈为孩子们打开了欣赏图画之门,除了让家人感受到绘画之美,也让孩子们由此喜欢上了绘画。

这本书虽然叫《形状游戏》,实则只有在文末快结束时才提及了一下具体玩法。

那么书中大部分篇幅在讲什么呢?通过一家四口去逛美术馆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述形状游戏的精髓所在。

作者学会形状游戏,缘起自美术馆之旅结束时妈妈的传授。而妈妈学会这个游戏,是孩子们的外公教的。这种家庭的传承,即便是小小的游戏,也为作者后来踏上艺术创作之路积攒了动力和兴趣。

“好玩”、“无聊”是孩子在看画过程中最常用的字眼,如果引导孩子自行发现或参与创造,后者就不可能出现。如何延续孩子所见,并让他们保持兴趣的热度?书中提出的“形状游戏”显然就是最佳的延伸活动设计。

【后环】


解析:

绘本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次普通的观赏、一个玩耍的游戏可能会激发孩子一生的志趣,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是多么难得的人生理想。

阅读绘本,我们都知道孩子无形当中会有很多收获,但是无论哪种收获其实做父母的都希望有显性的表现出来,而绘画也无疑是孩子显性表现的第一步。

孩子随着阅读的量的增加,内心世界会随着读书的广度而有所丰厚,于是在四岁左右的涂鸦高峰期就会不自觉的通过手中的笔表现出来。

而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给予创作灵感的保护,因为当孩子“胡乱”涂鸦的时候,你真的想象不到,那是他们情绪表达表达心情的时刻,而作画时孩子的内心世界又是多么的美好!

形状游戏很像小时候玩儿的故事接龙游戏,给你一个形状就引发出无限的联想,人总是那么渴望表达,多一些能够表达自己的方式岂不更好?

这本《形状游戏》讲的故事与绘画艺术和参观美术馆有关,是艺术的启蒙绘本之一。

通过绘本和拓展游戏,开启孩子对形状的认识。书的结尾安东尼用游戏的形式,提升了全书的深意,可以用绘画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形状以外的不同意义,或许一个形状可以是房子,也可以是大象的脸。

【封&底】


解析: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的书,幽默的爸爸、艺术的妈妈和有意思的家庭活动,会让亲子间倍感亲切和愉悦,还能跟着妈妈走进艺术的殿堂,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读完以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玩一玩:请马上拿起纸和笔,按照书中的方法,和孩子一起玩儿形状游戏吧!

2、查一查:自己所在的地方最近是否有美术展览,如果有,带着孩子一起去参观吧!记得带纸和笔,来去路上可以玩形状游戏哦。

3、说一说:笑话确实是一个好东西,那现在就让我们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笑话,让大家来“开心一刻”!

亲子阅读后延伸的一点感悟:

大部分家庭中的爸爸,就如绘本中“我”的爸爸一样,是双手抱着肩膀来面对艺术的,是双手抄着裤兜走近艺术的,面对艺术品,是很挠头地搞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的,是觉得“像真的一样”的画才是一幅好画的,是不知不觉会把自己安放到文章或者画作中的……所以,家庭中需要一位好妈妈的引领(或者以为爸爸)。爸爸的拒绝会让妈妈忧郁而苍白,爸爸的积极参与、配合与支持,会让妈妈鲜活起来而容光焕发。

同理,在父母的参与、配合与支持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主动的,是开放的。否则,孩子也只能像绘本前边那位妈妈一样,苍白而郁郁寡欢。

四、作者信息

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1946年生于英国谢菲尔德郡。他从小就喜欢艺术,经常跟着父亲一起画画,后来进入哈瑞·都柏朗的利兹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课程。安东尼·布朗毕业后在曼彻斯特皇家医院工作,曾为一些医学书籍做插图。而最终,他投身于自己热爱的“真正绘画”,并在绘本创作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殊的经历打造了安东尼·布朗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一方面,医学插画的创作经验使他的绘画细腻写实,绝不粗疏;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丽特的影响,他往往在利落的构图、鲜明的色彩、戏剧性的画面中蕴藏“神奇而幽默的元素”。在种种精彩绝伦的构想中,他的作品时而冷静沉着,时而幻想浪漫,时而风趣可爱,时而韵味悠长。总之,他的绘本总是不时地给人新的发现和惊喜,让读者在反复的阅读和品味中感受无尽的乐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